书城心理心理哲学
8929700000023

第23章 智能论(5)

科学家预言,在今后几十年中智能模拟将随着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的问世,会有重大突破。正在研制的第五代计算机就具有高智能特征。它具有眼、耳、口等“器官”的知识信息处理机,它不用算法而代之以自然语言,不用描述程序的细节而代之以面向问题的命名。它能接受符号序列外,还能直接接受和处理各种声音图像、文字等各种复杂信息。它还能进行推理、规划、决策,具有联想、自我学习、积累经验的能力。至于第六代或更为新一代的计算机在智能上将会怎样,现在还难以作出描绘。有人把光学计算机称作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为第七代计算机。但毫无疑问,它们在智能方面会越来越接近于人脑。

三、智能模拟的前景

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所模拟的智能越来越接近于人脑原型,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趋势。那么,这种趋势最终将突现出一个怎样的未来,即未来的机器智能究竟会怎样?人类对智能模拟是否有界限?计算机与人类关系将会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是必须研究与解答的时代性课题。当然,由于目前无法准确预言,以致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此,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就智能模拟的未来各持己见,激烈争辩,按观点划分大致可分为“乐观派”与“悲观派”两大阵营。

“乐观派”通常对智能加以行为主义解释,对思维活动进行形式逻辑的和句法的分析。认为可以脱离人脑特征去模拟智能,因而用现代计算机可以实现一切智能。早在1946年,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不久,阿希贝就写道:“在遥远的将来,这样的机器不仅可以用来迅速回答难题,并且可以探索目前人力所不及的智力的微妙性和复杂性领域。”以后,阿希贝的思想得到了维纳的支持。维纳认为:“机器确实能制造得比其制造者更为聪明,而这一点上,我完全赞同他(指阿希贝——引者)的见解。”图灵也告诫人们:“在一切纯智力领域内,机器将最终和人相竞争。”此外,阿莫索夫、西蒙、纽危尔、米勒、乔治等都持有类似的观点。甚至有人主张,机器智能最终能在智力活动的一切领域超过人类,机器会“最终排斥人类”,“继承宇宙”,而“人将成为计算机的奴隶”。

不可否认,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已取得了鼓舞人心的进展,智能机并在快速地更新与发展,其前景确定无法估量。从理论上讲,电脑模拟人脑的功能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止境的,作为人智能水平反映的电脑的发展也应无止境。从这一意义上讲,今天的电脑尽管经过了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前后四代的发展历程,但相对而言,仍然是低级的。因此,今天的电脑无法模拟的智能,或许未来的电脑就会拥有。事实也正是如此,科学家正在研制的第五代计算机及其采用生物分子作元件的计算机,在模拟人脑的智能方面必然会有突破性进展。据此,我们没有必要给电脑的发展划定界限。不过,我们在承认电脑的智能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将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地位随意颠倒,误认电脑的发展最终能超过人脑,人类将失去卓越的地位,沦为智能机器人的奴隶。以笔者之见,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距仍会十分明显,智能模拟的局限不可忽视。这是因为——

第一,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计算机则没有。众所周知,人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与改造客观事物,以满足自身的种种需要;能利用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特征,整理与加工感性素材,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预见将来;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而计算机则完全受命于人的指示,只能被动且呆板地加工、处理信息。计算机具有的全部信息与程序必须由人类从外部给予输入,并按人类的指令提取有关信息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机不能输出任何未输入的信息,无法解决程序设定以外的问题,所作出的“结论”不过是输入程序和输入数据的逻辑结果。因此,计算机只能模拟形式化的信息特征,而不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即使是最先进的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实际上是半自动化系统,都需要有人参与控制,组成相对协调的人-机系统。相对于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依赖性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滞后性特征决定它无法超过人类智能。

第二,人脑能应付外界各种复杂情况,电脑则不能。尽管人脑在逻辑运算的速度方面不如电脑,但人脑及其神经系统富有成效的分析、综合、推理能力,则远远超过最先进的机器智能系统。人能很好地解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问题,能依据极少量的模糊信息得出有足够近似程度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人能够和含混不清的语言、轮廓不明的图形、叙述不严的规范等只知其大致范围的参数打交道,并作出相对正确的反应。当遇到意外情形时,人能对即时的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及时改变对刺激物的选择性,并进行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智能机器只能按原来已输入的信息程序固板地作出反应。例如,智能机器人能进行智力游戏和难题解答,但却很难作出管理决策。这是因为,前者是一种封闭性结构,全部必需的信息可预知而输入电脑,后者则无法形式化,依靠的是灵活的自我组织能力。所以,就应付外界各种复杂的情况而言,最现代化的智能机器人仍远远不及人类,它们只能提高智力劳动的效率,而无法使智力劳动完全自动化。

第三,人有自我修复能力,计算机则没有。人体的各部分能完善地接受信息,即使部分器官及神经组织在损伤的情况下,其丧失的生理功能也可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或由机体的其他部分代偿,因此人体仍能正常工作。而智能机器人的“电脑”在损坏的情况下就难以正常工作。电脑的工作出了差错,这种差错如越出了人给它预设的程序,那么没有人的干预,电脑就无法恢复正常。人犯错误的次数可能要比“电脑”多得多,但人从错误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则是目前的电脑所不具有的。

当然,还能例举出一些机器智能无法与人类智能相提并论的方面。人类智能之所以优于机器智能,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人脑具有极为复杂的生理结构。人脑大约由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神经细胞是一个由分子构成的控制系统,它相当于一台活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而每个神经细胞又与几万到几十万个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因而人脑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结,组成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相当于由一百多亿台相互联系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构成的信息加工控制系统。由于大脑结构的极其复杂性加上生理机能的多样性,使大脑成为一个由语言、逻辑、数学运算加工系统与音乐、美术、空间知觉辨认系统构成的具有生理、心理、行为三重性活动的超级智能控制系统。这种智能控制系统是计算机难以全面模拟的。所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突飞猛进,智能模拟无论发展到何等水平,也只能是在某种功能上优于人脑,而不能在整体上全面胜过人脑。其次,人脑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类智能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产生,同时又随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在某一水平上。而受命于人类的智能机器自然没有独立的实践活动,因而它的智能不能独立发展,只能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而发展。

正因为人类智能以极为复杂的大脑为其物质载体,并具有极为多样化的生理机能,这是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无法全面模拟的。加之,人类智能还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使人脑变得更为聪明,并向更高级更复杂的水平演进。从这意义上讲,机器智能永远也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这种状况犹如物理、化学运动形式无法完全替代生命运动形式。正如恩格斯对还原论者曾提出的质疑那样:“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可见,乐观派对智能模拟的发展前景作了不切实际的估价。他们只看到智能模拟的成就及其向人脑功能的接近,而不了解这种功能上的不断接近并不意味着智能模拟的发展轨迹,最终将与人类智能的发展轨迹相重叠。由于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本质区别,两者的发展轨迹只会逐渐接近,而不会完全重叠,即两者的界限是不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