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表演教程
8900500000016

第16章 表演技术训练(10)

艺术作品的速度和节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深层次问题。这些练习作为辅助形式,只能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

小品

小品即小型的表演作品。在表演的训练中,小品特指为了训练演员的想像、信念、行动的合理和连贯,逐步地从真听、真看、真感受,到接近人物、投入情感的有效的基础表演训练手段。“小品教学”是表演教学在进入剧本(或剧本片段)教学前,由学生直接或间接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有时也借助文学作品的启发),自己编演的一种质朴的小篇幅表演作品。短小的小品习作是表演基本功训练的一种形式,也是演员创造角色过程中逐渐接近人物的一种手段。与表演练习不同的是,它从思想内容的表达、情节结构的安排、表演技巧的综合运用上,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表演小品比表演练习复杂一些,它要表现一段生活内容,揭示一定的思想。在结构上要有简单的情节。要发生一件小事,并且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常常通过构思排演表演小品,使演员掌握正确的表演方法。创作人物时,小品可帮助演员进入角色,生活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并增强对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的信念。

表演小品虽然也带有即兴的性质,比如即兴产生的语言,但还需要做一定的准备才能上台去表演。

小品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简单的情节;要发生一件事,(至少一件)即要有事件;要说明一个问题。时间地点是行动的依据,事件是对生活观察提炼的结果,有事件才会产生动因和目的,进而推动行动,不会在表演中无所事事。在事件和行动的表现中,要求有鲜明的判断,判断的形式方法越独特,越显出事件及人物的特性,要通过组织一系列动作来完成它。小品的表演练习要求生动活泼,从内容到形式,开始时就要想到如何吸引注意、提高兴趣、打动人心。

小品组织和表演的关键在于:作出决定。

决定是内容这一前提所设定的,决定是整个小品剧作的中心;决定在表演上是感觉和判断的结果,决定推动行动。没有决定的小品就没有了灵魂。

1.小品的种类

小品的种类视训练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多样:

①观察生活小品:训练观察、提炼生活的能力。例如,下乡或社会实践过后,用身边的人和事结构小品的练习。

②规定情境小品:强化规定情境的作用,在规定情境上发展而成,给演员提供训练情绪记忆的条件。例如,病房中的诀别,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中,表演就一定要使用情绪记忆。

③人物关系小品:结合人物的体验培养角色的感觉,磨合演员间的角色认知。在成熟的剧组中,在接近和掌握人物角色的过程中,有的导演会组织演员排练戏外的人物关系小品,来达到从演员到角色的转变,加强导演对于人物的把握。例如,兄妹、夫妻,警匪、有过生死之交的仇家等。如果戏中写的是仇家的契合,那么人物关系小品练习的内容,一般都是“生死之交”。

④高节奏小品:训练演员在极端情况下的形体及内心情绪的把握及表现,同时也训练从低节奏到高节奏的变化能力。在高节奏小品的训练中,对于演员内心及外部节奏感觉的训练是大有好处的。例如,野游,避雨的山洞塌方,堵住了洞口。

生活的观察、情境的设置、人物关系的发展及其变化、节奏的安排体现,在小品中的中心环节都关乎于“事件”的设置和组织。所以,也有统称以上小品训练为“事件小品”的。

⑤激情小品:主要指过程中情绪产生大的变化,直至情绪高点的富于激情的小品练习。

激情小品着重训练内部情感的累积与爆发,训练演员大幅度的情绪表现。激情小品应当说是小品训练的“高层次”的练习,应当是在一般小品练习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否则,在没有坚实的信念、自如的内外部行动的基础上,刻意地强调情感激情,往往会落入表演上最忌讳的“表演情绪”的误区。由于此类小品着重训练演员的内部技巧和情感情绪,也有称之为“情绪小品”或“内部训练小品”的。

“表演情绪”一般是指没有内心依据的表面空泛的情绪化表现,是演员表演的一大忌,也是导演在实用中最不愿见的“虚假空泛”。情绪是内心情感累积的结果,抽掉累积的过程直接表现结果,这就是“表演情绪”。所以“表演情绪”也叫“表演结果”。

这里要说明,在小品练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是在自然真实地完成人物行动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绝不能丢掉人物的行动,去直接“表演”这些特征。那样会陷入装腔作势的状态,在表演术语中称为直接“表演形象”。与“表演情绪”一样,是不可取的。

2.表现力综合练习(注意声音和形体的综合运用)

(1)过渡练习

打电话,一个熟人或陌生人的声音(告诉一件不寻常的事)。

打电话,报告或听到一个喜讯;报告或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

走在街上,看见一个被丢失的孩子在哭,哄他、逗他、送他回家。

在街上或车站宣传、讲演等。

(2)综合类

为了交作业、编教材连续枯坐打字,无聊,又无可奈何,感觉和死了差不多。

听报告,困了想睡,又不想让人看见。

吃东西硌着牙,或咬了腮帮子,因为人多,不能马上吐掉,或不愿吐掉。

看书时,一滴冷水掉在脖子里。

看斗蟋蟀,听它叫,咬了手,蟋蟀跳出容器跑了。重新抓住时,蟋蟀差点被压死。

偷偷吃东西,怕人看见,结果噎住。

虚脱、醉酒、昏迷、眩晕、衰竭。

看书或电影被情节打动,激动得一塌糊涂。

公共场合打呵欠、打嗝。

3.单人障碍小品

一个人的练习,这是表演学习在无实物基础练习后,接触事件(情节)的开始。障碍,即发生了“反动作”,形成了障碍或矛盾,改变了正在进行的动作与心理节奏;引起思索、判断,进而设法去解决它,产生了一系列的动作,使行动进行下去。例如:深夜苦读,蚊子滋扰,打蚊子、点蚊香,堵窗户、支蚊帐......

做饭发现米袋里的老鼠,捉老鼠,弄得两败俱伤......

捉蟋蟀,发现了抗战时期未爆的日军炸弹......

看电视彩票中了大奖,可是奖券不知去向,翻箱倒柜找得不易,可一对号———一个数字不对等等。

单人障碍小品的关键在于障碍的设置,也就是对于“反动作”的设计,一定要有障碍或矛盾形成,并且它能改变正在进行的动作与心理节奏;如果它不能引起思索、判断,产生了一系列的动作,那障碍的阻力也就是推动力的设置还要加大。

(1)小品产生的办法

①从简单无实物的动作练习中找到目的,设置障碍;作出决定,产生动作。

例如:原来做过“洗盘子”的无实物练习,现在设置为:为迎接恋人装水果而洗盘子,多日不洗的盘子上粘着一块口香糖,用手抠、用钳子拔,盘子碎了、手划破了;女友来了......

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里干什么?出了什么事?也就是选择空间、时间、任务目的及发生的事件。

例如:从河那边来,到河对岸去,过小河时发现了大鱼,捉

鱼,眼镜掉在了河里......

③命题(选题)引起想像,发展为小品。

例如:“归家”,“逃狱”,“一封不能打开的信”等。

④改变生活的节奏,将其合理(这个节奏的改变要求对规定情境有丰富想像力),即为小品。

例如:钓鱼本是一件悠闲惬意的事,但要表现一次快速匆忙的钓鱼———这里是禁止钓鱼区!随着“偷偷摸摸”地不时对环境的判断,“钓鱼”这件事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动作。

(2)单人障碍小品的构思和练习要求

我们学习的单人障碍小品是归为“事件小品”一类。事件是小品的中心。一定要把事件选择和结构好,小品才能够有光彩。

①训练中要真听、真看、真感受。

②要求构思严谨,想像展开,不要只局限于室内的事件。

③逻辑顺畅。

④动作是我们训练的目的,要注意力集中、松弛真切、有信念地在虚拟的环境条件中坚定地做动作。

⑤不要求复杂的规定情境(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解决),却要求有真切的感受、正确的行动链条,要以电影表演的尺度来揣摩表演。

⑥每一次的练习都要本着“第一次”的“新鲜感”来感受、来动作;要讲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特意强调的“此时此刻”———这一刻的即时的新鲜体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表演艺术的技巧和真谛。

⑦小品要有名字———选最具动作性的命名,这是因为日后我们在更高一层的创作中不断会遇到命名的问题。能不能找到可以准确表达内容又牵动各方的命名,十分重要。

⑧不要用语言(台词)来表现。这一点在学习之初意义是非凡的。特别在表演艺术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的廉价滥用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禁止语言”逐步地演进到“限用语言”,是多年来表演学的经验总结。语言的简约张扬了动作,突出了动作的可见和表现力。戏剧是动作的艺术,电影的造型特性又特别强调了动作的重要性,表演必须依随电影的特性,才能发挥表演艺术在电影中的作用。

慎用语言不是禁用语言。换句话讲,当说一句的不说两句,能不说的就不说。也只有这样,精练了的语言才可能是艺术化了的语言。在表演和导演构思中的叙事完成,不能也不应该一说了之,在过去双人小品训练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上得台来话语不断、对话连篇的场面,说是表演练习不如说是语言练习。即使是再精巧的构思,也在连篇累牍的对白中使事件及动作的表现显得苍白无力。应当认识到:只有动作及形象的表现才是表演的真正需要,也只有动作及形象的(造型)思维才是表演更是导演所需要的思维。

4.观察生活小品

观察生活及生活讲述小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划入戏剧小品的范畴。

观察生活小品集中培养同学将积累的生活素材和表演技巧有机地融入人物形象的创作中,打下坚实的生活烙印。它的时空容量有限,经常是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断面或某个瞬间,以小见大。在情节的设置和发展上不求其多么完整和曲折,但是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甚至透露出一些生活哲理的思考。要求选择生活的角度独特、新颖,人物形象真实、生动、鲜活,构思机智、巧妙,表现手法上充满了独特和想像,人物语言生动、质朴、性格化,不求重大事件,只求生活化的矛盾冲突。

在观察人物训练时,只要求真实地走生活,认真地去观察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有特点的、有个性的、有情趣的人,并通过从模仿入手的手段,真实地再现被观察的人物即可。在观察生活阶段,就必须既有人物,又要有相关生活。往往在这个阶段,会出现有的作业有生活却没有人物,或有人物但是缺乏生活的困惑。

观察生活小品的戏剧性与思想性,既要从深入的观察生活中去发掘,还要从大量的类型生活中去发现、挖掘、选取,去有机地合乎逻辑地创作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例如要塑造一个发廊打工女的生活,除了对这个或那个打工女的生活进行深入的发掘之外,必须观察大量同类型发廊里的各色打工女的生活。这时会发现她们身上大量的共性色彩,同时也捕捉到众多的个性素材。然后通过对打工女生活的深刻认识、感受、体验、思考与评价,再根据观察生活小品的要求,渐渐产生人物、矛盾冲突和你要的这段生活、这些人物的动作。

5.生活讲述小品

生活讲述小品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或直接参与的生活,经过大量的回忆,找出人物,理清事件,经过排列、筛选、理顺逻辑顺序及人物走向构思而成的表演小品。观察生活小品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观察,生活讲述小品的来源是自己亲身经历并参与的真实存在。两者要求的都是人性化、自然化、生活化、性格化。

为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形象思维,发掘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观察生活、观察人物训练这个阶段,往往加入生活讲述小品的训练。以生活为基础的小品一般的都不求题材的重大,要注意防止人为的戏剧性和司空见惯的陈旧的表现方式。

不急于追求完整的生活及情节,只要求货真价实地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真实地再现出来,不求冲突尖锐和情节的完整。在反映及透露生活的意蕴上,一叶知秋即可。

小品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尊重生活逻辑,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中人物的形态和神态,还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植“假定性”思维和“表现性”思维的能力。对于追求质朴生活的这类“小品”,要求结构和表演根植于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对于属于某种风格化的小品,则要求有逻辑的真实和丰富的艺术想像。

(1)单人小品

主要考核对生活真实性的理解并加以表达的能力。初学者要在假定的环境中设想自己的任务,并准确地完成这一任务。

完成单人小品表演的基本结构要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围绕这几个要素设计表演内容,就能把抽象的命题具体化,使抽象的命题有可表演的方向,并且还要让观者看明白。

常见的命题:

干渴

受伤后

闻到一种味道

在火车站候车

在急诊室看病

在公园里赏花

在市场购物

风雨之夜

意外归来

演出之前

高考前夕

独自在家

补充命题:

惜别

孤独的晚年

如此多情

中秋夜

邻里之间

归来

喜从天降

风雨之夜

哎,完了

中彩

遇到障碍类:

急事过河

走错了门

发票丢了

(2)双人小品

主要考察两个初学者能否建立真实的人物关系。初学者要在假定的环境中,设想两个人在相互行动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怎么解决的。完成这一类小品表演的基本结构要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节,什么样的目的,完成的过程怎样。围绕这几个要素设计表演内容,两个人在表演中相互配合,反应真实,符合生活逻辑,最后完成命题表演。

常见的命题:

阻挠

误会

讨债

惜别

和解

他乡遇故知

同舟共济

如梦初醒

如释重负

惹火烧身

无地自容

欣喜若狂

雪中送炭

(3)集体小品

主要考察初学者之间的合作情况。

初学者要在假定的场景中明确地分工,并设想自己在其中的任务和行为。这种分工、任务和行为还要符合场景的特点,具有合理性。

完成集体小品表演的基本结构要素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做了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根据。围绕这几个要素设计表演内容,并且参与表演的人在表演中相互配合,真实反应,符合生活逻辑,最后完成命题表演。

在集体小品表演中,初学者扮演的每个人物在多人的故事中都有自己的行动目的。表演中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台词是初学者根据人物活动目的即兴编出来的,要看其他初学者怎样表现而定。参与表演的各人要各自编出演出符合自己身份的情景和台词。

在集体小品表演中,可能随时让初学者变换身份,调整人物,继续表演下去。这就要求能随时改变自身的某些形态,适应人物表现的要求,包括心理状态、容貌形象、声音体态、动作习惯等,从中考察初学者对人物的适应性和表演的可塑性。

常见的命题:

火车站里

影院门口

候诊室内

考场内外

饭厅窗口

第二类,有一个具体的场景,并有一个指定的故事大纲和人物。

常见的题目:

一家人争一张参加晚会的入场券。有人扮演父亲,有人扮演母亲,有人扮演姐姐,有人扮演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