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89004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1)

我国的传统文化悠久绵长,传世的文学经典深入人心,在谈到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时,我们不得不涉及传统与现代两种优秀艺术形式的交融问题,即对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武松》和《水浒》登上荧屏

山东电视台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改编《武松》,继之,又据《水浒传》改编拍摄了电视连续剧《顾大嫂》《鲁智深》《林冲》等,开创电视连续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之先河。

1982年,山东电视台根据《水浒传》原著有关情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率先把我国古典名著搬上荧屏,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成功尝试。由王汉平、赵长海编剧,王浚洲、郑柳导演,孙周、王汉平摄像。播映后,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久,便获得了1983年全国第四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一等奖和1983年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奖。在《武松》中饰武松的祝延平也获得了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优秀男演员”奖。山东电视台文艺工作者为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开了先河,积累了经验。继《武松》之后,我国又陆续推出了《鲁智深》《林冲》等电视剧,为丰富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开拓电视剧题材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改编是再创造。一定要处理好忠实原著与再创造的关系。《水浒传》是一部好小说,但有它的时代局限、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也存在糟粕和败笔。《武松》《鲁智深》《林冲》等,采取以人物志方式改编《水浒传》的做法,是改编古典名著的一条路子,但不是惟一的路子。以人物志方式进行改编,突出一个核心人物,以人带事,以人展开情节和运动,恰似众星捧月,交相扶持,相得益彰。由于人物鲜明、突出,主线分明,情节环环紧扣,波澜跌宕,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心理。它忠于原著,体现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再现了原著的民族气魄和民族风格;再现了武松勇敢、侠义、坚强、刚烈的性格和武艺高强、臂力过人的本领;再现了鲁智深豪放、豁达、鲁莽、幽默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粗中有细、救人救到底的品行;再现了武艺高强、全国闻名的80万禁军教头林冲由安于现状、怯于反抗到认清仇敌、忍无可忍、逼上梁山、义无反顾、一反到底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在屏幕上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水浒》英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文学形象所达到的高度。

《武松》是一出武戏,这段故事主要节选自《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督府》《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从“景阳冈打虎”到“斗杀西门庆”,从“血溅鸳鸯楼”到“二龙山聚义”,前后共八集,险象环生,悬念迭出,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威严阴森的府衙,深宅大院的都督府,古色古香的鸳鸯楼,碑石林立、巨松夹道的飞云浦等,都是采用山东地区建筑实景拍摄的,画面上的人物性格是典型的,环境也是典型的,既有气氛、韵致,又符合历史真实,为发展英雄们的典型性格、雄风豪气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用武之地。剧中的武打场面不同凡响,动作干净利落,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尽真实,很少表演痕迹。尤其是“醉打蒋门神”一场,打出了武松的英雄气概,武松的动作和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精心设计的那一套“醉拳”,让观众大为赞赏。武松假醉佯癫、飘然若倒、眼中冒火的神态,在蒋门神猝不及防之际狠击猛踢的动作,以及连连出手的“地趟功”“连环鸳鸯脚”和反身“倒踢金香炉”等绝招,使蒋门神吃尽苦头,连遭重挫,成了武松脚下的一堆肉。观众不禁为除霸降“神”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折服赞叹!为会拳善刀、武艺超群的打虎英雄拍手叫好!也为祖国盛开的民族武术之花感到自豪!继武松之后,鲁智深、林冲、晁盖、宋江、顾大嫂、李逵等主要人物陆续登上荧屏,还着重塑造了水泊梁山中108条好汉中的68位英雄人物,红花绿叶交相扶持,“各有其胸襟,各有其心地,各有其形状,各有其装束”,组成了正气凛然的农民起义军队伍,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出出活剧来。鲁智深这个下级军官,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肇始,到“醉闹五台山”—“宿夜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等,环环紧扣、步步被“逼”,终于被“逼上梁山”,成为《水浒传》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大将。鲁智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助弱扶困,是个“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铮铮铁汉,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一巴掌打歪仗势欺人的店小二的奴才脸,粗中有细,勇中有谋,还不乏幽默感和喜剧色彩,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及,不足之处是粗犷有余,精细不足,洒脱不够,“神似”欠佳。林冲,是体现“逼上梁山”“除暴安良”主题思想最典型的关键人物。京都80万禁军教头的优越地位和阶级出身,使他徘徊、犹豫,对封建统治阶级存在种种幻想,缺乏“历史主动性”,不“逼”不出手,不“逼”不清醒,不“逼”不上山,现实无情、贪官可恨,高俅之辈横加种种迫害,一直“逼”得他陷入家破人亡、无法容身的绝境,他从血泊恨海的惨痛事实中认识到,不反抗,必死亡,不上山,难生存,由量变飞跃到质变,完成了由忍辱屈从到义无反顾、一反到底的性格转变,最终以坚定的造反者的形象屹立在水浒英雄的行列之中,和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宋江、鲁智深、武松、李逵、顾大嫂、孙新、孙立、柴进等英雄好汉、女中豪杰共举义旗,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电视连续剧《水浒》的前后播映,是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次大普及,播出后总的社会效果是好的。改编者对原著有增有删,增加了武松等英雄们为民除害的戏,增加和突出了高俅、蒋门神之流迫害老百姓的戏,增加了鲁智深等好汉们救人救彻、除恶务尽的戏,删去了李逵等硬汉们愚忠愚孝的戏,删去了西门庆同潘金莲寻欢作乐的戏,减弱了原著中对武大郎的丑化和贬词......这些都是可取的。但也有与原著相去甚远,有意“拔高”人物形象或有损英雄形象的地方。如对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变喝酒吃肉、打架宣泄为站在小和尚一边和当权大和尚斗争,有“拔高”之嫌;而改编者对潘金莲过分同情,不忍鞭笞,则难于衬托武松一身正气、行动合理的“亮点”;此外,编导过多地依据王少堂的评话本,写张都监的养女玉兰与武松情意缠绵的那段戏,也大可不必,有续貂之嫌。

《水浒》从1994年4月筹拍,到1997年3月关机,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终于把梁山108位英雄好汉再现于屏幕,于1998年1月3日和观众见面。《水浒》播出后产生轰动效应,据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统计,收视率平均为36豫,最高达46豫。《水浒》剧组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冯其庸、李希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1孟繁树,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强等五位同志为电视剧《水浒》的艺术顾问。两位编剧杨争光、冉平是近年来活跃在影视界的著名作家。制作方面,《水浒》剧组荟萃了全国的精兵强将,总制片人任大惠是全国十佳制片人之一,总导演张绍林被中国文联评选为“世纪之星”,总制片主任张纪中,香港著名功夫片导演袁和平、袁祥仁兄弟加盟该组担任动作导演。著名画家戴敦邦担任剧中人物造型总设计,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担任全剧作曲。李雪健、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王思懿等内地和台湾演员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部流传甚广的通俗小说,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华人中可谓家喻户晓。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早已深入人心。改编这样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著,比重新创作一部作品更缺少自由度。创作组认为既是改编名著,故事、人物基本走向不可再有大的更动,更不能走“戏说”“新编”的路子,要维护名著的严肃性。改编的依据是新校订版100回本,这个版本能较完整地表现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人物性格的悲剧性,使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剧本改编时,改编者们在刻画人物方面较好地完成了主要人物性格的发展。尤其是宋江这个人物,原小说中比较苍白,而剧本赋予了这个人物清晰的思想脉络———“忠义两全”,由此体现了在农民起义中这个人物的必然的悲剧性,使全剧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悲壮的气概,弥补了原著中后半部较弱的不足。《水浒》剧组阵容强大,精兵强将,总导演张绍林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张绍林不仅当导演,而且还兼着摄像的任务。拍《三国演义》时他的“南征北战篇”(指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是拍得最精彩的。他这次为了拍摄,不但看各种版本的《水浒传》,而且开了各种研讨会,以加深对《水浒传》的理解,从而全面把握《水浒传》的思想内涵,在对《水浒传》的情节和人物有了一个全新认识的情况下才敢去碰。《水浒》总导演张绍林在《中国电视报》上曾发表《挑战〈水浒传〉》一文,文中谈道:《水浒传》故事有头有尾,人物完整,具有悲剧震撼力。在改编中,我们避免过去名著改编缺乏创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续貂,在忠于原著思想实质、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结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宋江等主要人物更为清晰、丰满。在结构上,我们弥补原著头重脚轻的缺陷,追求“虎头熊腰凤尾”,使全剧的观赏效果呈上升趋势。从主题开拓上,我们发掘农民起义军的悲剧性的根源,以“忠”和“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对梁山好汉的影响显得更加醒目、刺眼。全剧开篇“高俅发迹”,展示了英雄好汉产生的社会根源;全剧结束时高俅又在上朝进奏,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消失了,封建王朝依旧———这种首尾呼应使主题得到宽延。电视剧《水浒》以正剧写实为主,带有悲剧色彩,但不排除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完全写实表现不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的神奇,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全剧突出好汉之间的亲情关系,注重表现兄弟情、母子情、兄妹情。在台词方面追求既有个性化又有历史感,让普通老百姓一听就懂,使本来富于平民意识的历史名著更为现代观众所接受。

目前电视剧制作粗糙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摘掉这顶帽子,张绍林立志让电视剧《水浒》跟电影一样精致,所以这次拍摄用了很多电影手法,追求在镜头、画面、光效等表现手法上均提高一步,让电视剧更电影化、更精细化。《水浒》剧组充分吸取《三国演义》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尤其是吸取《三国演义》武戏文唱,武戏拍得稀松的教训,下决心请了香港的袁氏兄弟为武术指导,拍出了新水平,使电视连续剧《水浒》可观赏性陡然增添,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水浒》的成功,一是基本上把握了原著主题精神,塑造了一批具有壮烈凛然的阳刚之气、狂飙烈火般的抗争精神、超出寻常的勇武力量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情义的英雄人物;二是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民情风貌,渲染出了书中提供的宋代文化高古、沉静、素雅的魅力以及豪爽奔放的齐鲁文化精神;三是武打设计精彩,增加了观赏性;四是表现了梁山起义军的悲剧结局,具有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悲剧魅力;五是片尾主题歌《好汉歌》,曲调取自冀鲁豫地方戏曲,歌调朗朗上口,深受观众喜爱,不胫而走,为广大观众所传唱。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以《武松》(山东台摄制)领先,又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43集的《水浒》压轴,首尾圆合,有始有终,如凤头崭露头角,似豹尾响亮结束。这是值得庆贺的,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博得广大电视观众的赞赏,它将在中国电视史上添上精彩的一笔。

§§§第二节 前、后《西游记》相继问世

《西游记》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神话电视剧,第一次拍摄的《西游记》长达25集,第二次拍摄的《西游记》续集为16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1988年春节期间播出了前11集之后,观众大为赞赏,仅《西游记》剧组收到的观众来信就有上万封,人们盼望后14集早日搬上屏幕。经过努力,全剧25集终于在1987年全部播完,反响强烈,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赏,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又拍出的后16集,则在2000年年初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电视剧频道播映。

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1987年录制。改编:戴英录、邹忆青;导演:杨洁;副导演:荀浩、任凤坡;人物造型设计:王希钟;摄像:王崇秋;舞台美术:彭曼丽、马运洪;主演:六小龄童(饰孙悟空)、汪粤(饰唐僧)、马德华(饰猪八戒)、阎怀礼(饰沙僧)。16世纪70年代,即我国明代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在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百回本的伟大的浪漫主义经典名著《西游记》。它不仅以丰富的想像、神奇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等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它的出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西游记》主要故事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几经磨难,一路上降妖伏魔、除暴安良,为取得真经扫清重重障碍。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像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变化。经过改编后的系列电视剧《西游记》忠于原著积极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吴承恩对神权、王权的嘲讽和蔑视,寄寓了当时社会的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