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王鸿谟自诊祛病法
849200000020

第20章 五官色部——看五官知健康 (1)

·耳色——全身健康的缩影

·眼色——观察身体内部的窗户

·鼻色——望鼻知肺

·口唇色——说出“后天之本”的健康

·舌色——观舌知“心”

五官色部就是人的五官,中医将目、鼻、耳、口唇、舌五官分别归属于肝、肺、肾、脾、心五脏。认为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五官气色可以分别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耳色——全身健康的缩影

我们中国人的耳朵大约是5~8厘米,平均长6.5厘米。耳朵越长越好。一个好的耳朵,上平眉毛、下平鼻端,应当紧贴颊侧,红润、明亮、润泽、含蓄,越厚越好,越软越好,越亮越好,这是耳朵最好的标准。

耳长厚软标志脏腑精气充足

平常没有几个人了解自己的耳朵。我们每天出门前都要照照镜子,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在出门前特意照照自己的耳朵,看看今天自己的耳朵是什么颜色、是否好看。大家知道耳朵平时是什么样子吗?耳朵平时是什么颜色?得了病耳朵会有什么变化?耳朵都有什么“表情”?

我们的耳朵上端大约对齐自己眉毛的水平,下端基本上平着自己鼻端下面的水平,每个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这样的耳朵看起来比较顺眼,耳朵的长轴和自己鼻子的长轴基本上是平行的,这样的话,和横着的眼睛、横着的嘴就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格局,让人看着很美丽。每个人的耳朵的形状都是近似的,但是又有所不同,女性35岁以后,男性40岁以后,会逐渐出现一些衰老的变化。

耳朵和颊侧角度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耳朵很支,也就是煽风耳,耳朵大约和脸颊呈60度角,是外展型;第二种情况是耳朵特别紧贴着脸颊,是紧贴型;第三种就是介于前两种状况之间的中等型。

耳朵的颜色和脸面的颜色基本上一样,正常的颜色是红黄隐隐,红中有黄、黄中有红,明亮、润泽、含蓄,但是耳朵的颜色比脸上的颜色稍微要淡一些。这是比较正常、比较健康的耳色,标志脏腑的精气充足,尤其是肾精、肾气充足。

我们中国人的耳朵大约是5~8厘米,平均长6.5厘米。耳朵越长越好。一个好的耳朵,应当是紧贴颊侧,红润、明亮、润泽、含蓄,越厚越好,越软越好,越亮越好,这是耳朵最好的标准,一般人都会稍有偏差,没必要太过担心。

六种病色指示不同症状

耳朵的病色和脸色、五官色的判断方法是一致的。耳朵病色的主病规律与满面病色的也基本一致。一般白色主虚、主寒,黄色主湿、主脾病,红赤色主热,青色主肝病、主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主肾病、水饮、瘀血等。耳廓无论出现什么颜色,总以鲜明润泽为吉,沉浊晦暗枯燥为凶。病色变化以颜色鲜明为新病,颜色晦暗为久病之象。

耳朵白色主虚主寒

耳色青白大多是虚寒之证。

整个耳朵颜色都白,常见于突受风寒或寒邪直中。

耳色晄白大多是气虚导致。其中,如果耳廓厚是气虚有痰,耳廓薄则是气虚有寒。

耳色淡白是血虚、血脱或气血两虚。用手揉搓耳垂后,耳朵仍然苍白无血色,这是贫血或血液循环欠佳之证。

耳色白也很可能是肾气虚弱。耳朵颜色苍白、耳薄无光,甚至萎缩的,大多是肾气衰败,常见于垂危病人。

耳廓上产生了白色糠皮一样的皮肤脱屑,并且不容易擦掉,常见于各种皮肤病。

耳垂肉薄色淡,可以看清血管的,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病人。

耳朵黄色主湿、脾病

在患病的过程中,如果耳朵逐渐变为明亮润泽的淡黄色、微黄色,说明胃气恢复或者胃气尚存,这是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

耳朵发黄也见于湿邪中阻。

耳色淡黄主湿阻脾胃。如果在耳朵黄的同时眼睛黄、面色黄、尿黄,则是黄疸。

耳朵黄得非常明显,多主脾病,常见于食积,出现脘胀、吐泻等症状。

耳色赤黄是燥热。黄中有红为风证、热证、湿热证。

耳轮黄色明显,称为“黄耳”,如果伴有耳中掣痛的话,是伤寒的征兆。

耳黄并且伴有耳朵肿痛的是风邪入肾。如果忽然恶寒发热,和伤寒差不多,这是湿热下结于肾。

小儿耳色微微发黄,很可能有睡中惊悸、磨牙等症状。

耳色红赤主热证

耳色红赤表明血脉扩张、气血壅盛,多主热证。也可能由于中耳炎、耳部疖肿或冻疮等耳廓局部病变所致。

耳色鲜红是发热。

耳红而肿痛是心肺积热或肝胆火盛、肝胆湿热。

久病后耳色淡红大多是脾肾两亏。

耳色暗红,大多是气滞血瘀。

受寒之后耳垂变成紫红色,发生肿胀甚至溃疡,经久不愈,多为体内血糖过高所致,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耳垂肉宽厚、颜色发红,并且身体肥胖的,容易患脑溢血。

耳色青主寒证、痛证

耳廓或耳轮颜色发青,表明气血运行不畅,大多是血脉收引起的寒证、痛证。成年人耳廓(尤其是耳轮)如果变成纯青的颜色,大多是有疼痛性疾病,比如关节炎疼痛、寒邪直中腹痛之类。婴儿因皮肤薄嫩,血脉明显可见,所以这条不适用。

耳色青黑多见于久病瘀血,或是剧烈疼痛,或是肾虚不足。

耳色青白多为肾气不足的虚寒证。

耳垂青色,多为房事过度的表现。

青色从眼睛或太阳穴的地方入耳的,大多为病情已经危重。

小孩的耳根青暗是体弱多病表现。

耳色黑主肾虚

耳朵出现黑色,一般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抟聚、干枯、晦暗、环绕在耳朵或者其他官窍周围的,以及伴有部骨下陷的青黑色,意味着病情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肾开窍于耳。耳色黑多为肾病征兆。耳色纯黑是肾气将绝;耳色淡黑为肾虚;耳黑干燥是“肾惫”;耳轮焦黑干枯是肾精亏极的征象;耳畔的颜色黑得像煤块,多为肾精虚亏。

耳色紫褐,皮肤粗糙,严重时可以如鱼鳞状,主久病血瘀或肠痈(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疾病)。

黑色从耳目起始,慢慢转入口唇周围,多数病情危重,甚至是死证。

耳垂肉薄,呈咖啡色,见于肾脏病、糖尿病。

全耳青黑多见于剧烈疼痛。

其实,只要出现黑色,不论出现在颜面五官的哪一个部位,都是病情严重的标志,所以一旦出现了黑色的病色,我们一定要重视。

肾是主藏精的,无论先天之精也好,后天之精也好,还是五脏六腑之精,都储藏在肾,因此当肾精肾气充足的时候耳朵就大、厚、软,就红润明亮。当肾精肾气不足的时候,耳朵的明亮程度和润泽程度就会减轻。

耳穴区色隐藏着全身的健康信息

人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比如鼻子、耳朵、眼睛、舌头,比如我们任何一节手指头,或者是长骨,只要是身体相对独立的部分,实际上都是全身的缩影。因为生物都是由一个单细胞逐渐分裂而来的,所以每一个细胞里面都包含着全身的信息。因此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着全身的信息。

耳朵的形状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或者胚胎的形状,就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向下蜷着身体躺着。耳朵和全身的各个脏腑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耳朵是全身的一个缩影。在耳朵上排列着260多个穴区,前面200多个,后面60多个,全身的所有组织结构的穴区全部按照严格的次序排列在耳朵上。

从耳穴区色看脏腑健康

我们耳朵边上向外翻卷的部分叫耳轮,它像一个轮子一样,圆圆的,鼓鼓的。耳轮深入耳甲腔的横行突起叫耳轮脚,它相当于膈肌,它的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在耳轮的前面还有一条也是鼓起来的部分,叫对耳轮,正好和耳轮相对,它相当于躯干,对耳轮的中线相当于脊柱,当脊柱有病了时,对耳轮上就会显现出不正常的颜色或者是形状的变化。对耳轮向上的分支叫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对耳轮向下的分支叫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

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叫耳舟,相当于上肢。

三角窝由对耳轮上下脚围成,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

耳甲艇是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相当于腹腔。

耳甲腔是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相当于胸腔。

耳垂是耳廓最下部没有软骨的皮垂,相当于头、面部。

心脏穴区

耳穴区气色的变化能够告诉我们疾病的信息。除了气色的改变,如果耳朵形态发生了变化,也是身体内部发出的信号。所以要把气色、形态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心脏穴区在耳甲腔中央凹陷的地方,大概有0.25厘米大小,正常时有适当的反光。心穴区发红、皱褶、血管异常,出现点状凹陷,这些都是疾病的提示。

冠心病的人在心脏穴区会出现一些气色、形态的变化,一般是生理凹陷和反光点消失,局部水肿。如果是发红了,说明这个病处于急性期,各种症状一般来说比较重,比如胸闷、气短,甚至胸骨后面绞痛;如果冠心病刚刚发生或者已经是恢复期了,颜色可能是淡红;如果已经过去很久了,心穴区可能发白;如果时间很长,已经出现器质性的变化,心穴区可能突起。

如果冠心病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耳褶心征。耳朵上有这样一个褶痕,它所显示的是这个人可能有血脂过高、动脉硬化、高血压,或是发生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所以我们一旦看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出现了如上所述的变化,就要劝他及时到正规医院去检查治疗,这样的话,可以起到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作用。

风湿性心脏病:心穴区呈点片状白色、边缘不清、红晕或暗红,心穴范围略扩大,有时还可见凸凹不平,血管呈环形或半环形充盈扩张,同时还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表现(病损关节在其耳穴相应部位呈点状或片状白色,边缘红晕)。

心肌炎:心穴区有分散的小丘疹,边缘有红晕,或有皱褶;部分患者发现有多个小白点或呈暗红色,有光泽。

心肌梗死:患心肌梗死的病人,其中有1/4在心穴区出现充血性片状红晕,或微血管扩张。

先天性心脏病:心穴区呈点状白色或点状凹陷,界限清晰,边缘红晕或暗红,有光泽。

肺脏穴区

肺脏色部区位于心穴区周围,其中心与外耳道之间的部分又称为气管穴区,以心区为界,可以将肺穴区分为上、下两个部位,左耳上部代表右肺,下部代表左肺,右耳则反之。

肺穴区的常见病理反应类型有色红、色白、点片状凹陷或丘疹、条索状隆起、脱屑、血管充盈等。肺穴区的改变主要反应肺、气管、皮肤、咽喉的病变。

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在气管或支气管穴区呈点状、片状或丘疹样红润,或者点状白色边缘红晕、有光泽,伴随着扁桃体穴有数个环状红晕。慢性支气管炎在气管或支气管穴区呈点、片状白色,边缘红晕或暗红,界限不清,也可见片状隆起,色白,伴扁桃体穴呈数个白色或灰色小点,边缘暗红且不清楚,大肠穴区呈片状白色或灰色,有光泽。

急性肺炎:两肺穴区呈点状、片状或丘疹状红晕,少数呈白色小点,边缘红晕,伴大肠穴区、扁桃体穴区压痛。

肺结核:常在肺穴区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灰白色钙化,或呈条索形,皮肤光亮。肺结核活动期出现点、片状或丘疹样充血,边缘清楚,有光泽,轻擦出血。硬结期呈中间白边缘暗红或点、片状暗红;钙化期呈点状白色或点状凹陷;肺空洞呈点片状暗红凹陷,基底有光泽,边缘暗红或棕褐色;陈旧性肺空洞呈点状或穴状凹陷,颜色一般与周围无差别,少数伴糠皮样脱屑。以上各期肺结核均可伴大肠穴区白色或红色丘疹或糠皮样脱屑。肺门淋巴结核在肺穴区靠近心穴区的上、下两侧正中点处呈点状白色,界限清晰,症状明显时,点状白色边缘出现红晕。

肺气肿:肺穴区呈片状白色,或点状白色较多,界限不清,伴肾及大肠穴区呈点、片状白色或暗灰色。伴感染时,可出现红晕或暗红色,有光泽或油脂。发展到肺心病者,肺穴区还可呈网状血管充盈,同时伴有心穴区的环形皱褶扩大,边缘暗红,均有光泽。

肺部肿瘤:在肺穴区的相应区出现结节隆起,边界清楚。

皮肤病:肺穴区出现零散的糠皮样脱屑,不易擦去,皮肤病的相应部位也脱屑,部分人的大肠穴区也会出现脱屑。

肝脏穴区

肝脏色部区位于耳甲艇后上部,胃穴区的外上方。肝脏分为左、右两叶,一般认为肝左叶的穴区在左耳,肝右叶的穴区在右耳。

急性肝炎:肝穴区呈点、片状红晕或出现红色区域,有光泽。

肝硬化:肝穴区呈结节状隆起,表面粗糙,边缘暗红,界限清晰;部分患者肝穴区可见多个环形凹陷,呈紫褐色;部分患者肝穴区呈片状白色,中心有红晕,伴胃、十二指肠穴区点、片状暗红或白色,部分患者脾穴区血管呈网状充盈或水纹状皱褶。

肾脏穴区

肾脏色部区位于耳甲艇上半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下方。肾穴区的常见病理反应类型有红色、白色、丘疹、隆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