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
848500000013

第13章 催眠必知的四大心法与五大要素 (1)

四大催眠心法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就只是一具能够行走的躯壳。

催眠如果没有心法,没有根本内涵,那就永远只是催眠术,而不能成为催眠之道。

只有术,而没有道,催眠将只是一门技术,而不是一门艺术。

以前我在就读心理学时,常常听到学长们慨叹:现在的社会学没有人,心理学没有心!

意思是指,社会学要以人为本,数据不能篡位成主角,而心理学则要走进内心,不要只研究表面的行为。

作为一门学术,催眠学也要有灵魂。

专注而放松,活在当下

催眠学的灵魂在于,催眠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就像我先前提过的,催眠状态有很多种,但是,好品质的催眠状态是专注而放松的!

我们要把焦点放在这里:好品质的催眠状态是专注而放松的!

专注而放松就像是中央车站,到了这里,交通四通八达,你就可以去任何地方了。

唯有当人们处于专注而放松的状态时,生命才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唯有当人们处于专注而放松的状态时,才能发挥最好的能力。

专注而放松是我们本有的能力,只要你提醒自己,就会进入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你不需要特意去培养,你所需要的只是认知到它的存在。

一旦你认知了什么是专注而放松,你就能随时依照意愿而进入这种状态。

为什么专注与放松要并列在一起?只是专注不行吗?只是放松不行吗?为什么偏偏要专注而放松呢?

只有专注而没有放松,会紧绷,心情是揪紧的,能量流失快,容易疲劳。

只有放松而没有专注,容易昏沉,容易陷入纷纷而来的念头,沉浸在不受控制的想象中。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专注而放松就是一种保持觉知的状态,也就是活在当下。

保持明镜之心

如果你能让你的心像一面明亮洁净的镜子,你就能映照外界事物和心中来来去去的思绪。

如果你的心是蒙尘的镜子,那么你什么也看不清楚。

《庄子·应帝王篇》中有一段非常好的文字,是观心、静心、保持觉知的指导原则:“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修炼到最高境界的人,是怎么运用他的心的呢?

就像一面镜子,镜子永恒观照着内外一切现象,现象发生了,镜子就映照,不会隐藏起来,对于一切的发生,既不去迎接,也不去送别,所以能容纳万事万物而不会受到伤害。

我在授课时,会让学员练习“保持明镜之心”,无论五官感受到了哪些外界的事物,无论内心浮现了什么样的感觉、情绪、想法,都只是像一面镜子映照着。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能帮助学员很快体会到,我们的心有一种观照一切而不执著的能力。

体验到这一点之后,无论是引导学员进行心理治疗,还是各种催眠应用项目,都能事半功倍。

尤其当你面对的是内在有严重创伤的人,如果没有让他经过“明镜之心”的练习,就引导他去回顾心理历程,将会是一件无意义的酷刑;反之,如果受术者能够保持明镜之心来回溯事件始末,那么,不但能大幅减轻痛苦,也能产生真正的治疗效果。

“明镜之心”练习

引导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后,让他睁开眼睛,起来走动,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都看着这些感官感受流过自己的心,没有任何分析、思考,只是看着不断变化的感受流过去,让自己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单纯映照出世界的模样。

要求他看见自己的心里面有很多惯性反应,例如,忍不住会命名,忍不住会联想,忍不住会有相应的情绪感受。让他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不必刻意阻止,不必刻意助长,只要像镜子一样,看着感官感受流过自己的心里,看着心里自动升起何种反应,然后,这一切又纷纷从升起归于熄灭……

以完全无为的状态,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这一切的进行。

这个练习,也很适合团体活动,我在带催眠课程时,经常让大家站起来走动,一边走动,一边看四周景物,一边观察自己的心是如何运作的。

看只是看,看见真相

催眠治疗的最高指导原则,只有一条,就是引导受术者看见真相。

看见真相是唯一的治疗之路。

然而普遍来说,人们缺乏看见真相的能力,只有少数人拥有这种能力。

看见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穿透好多层面纱,以下容我一层一层拆卸下来。

第一层,语言、概念不等于真相。

一位禅师站在玫瑰花之前,凝视良久,心神愉悦。

弟子问他:“师父,您在看什么?”

他说:“我在看玫瑰花啊。”

弟子说:“师父,玫瑰花有什么好看的,看那么久?”

他说:“因为很美,所以越看越欢喜。你也一起来看吧。”

于是弟子也站在师父身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玫瑰花。

良久,师父问:“你在看什么?”

弟子说:“我在看玫瑰花啊。”

师父笑问说:“你是在看这朵玫瑰花,还是在看‘玫瑰花’这个名词?”

这个小故事显示的是,人们往往只是用语言、概念来投射在事物之上,而非看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再举个例子。

当我们看见一棵美丽的树,往往会问:“这是什么树?”

等你获得答案了:“哦,是樟树啊!”

那么,以后看到樟树的时候,你会跟别人说:“这棵是樟树哦!”

于是你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能说出樟树的名字,就代表你已经懂得樟树了。

《老子》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中有甚深奥义。

第二层,未清理的心理阴影会遮掩真相。

曾经被狗咬过的人,即使看到驯良的宠物狗也可能心生惊恐。

曾经在暗夜被强暴的女性,到了夜里会开始不安,无法感受夜的宁静。

恩怨情仇未解的人,当你看到对方时,你很难看到真实的对方,而只看到恩怨情仇。

我曾经遇过一位个案不敢走有红绿灯的路口,他连红绿灯标志都不敢直视。因为红绿灯联结到以前的一段伤心往事,为了怕痛苦的感觉浮现,他发展出一种不看红灯过马路的怪异行为模式。

第三层,没有满足的欲望会污染认知。

《列子》里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一个想黄金想得饥渴欲狂的人,他眼中就只有黄金没有人了。

读心理系时,老师曾经出过一个趣味作业,要我们分析:“当兵三年,老母猪赛貂蝉。”这句话有道理吗?它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阿弥陀佛!可怜一个长久不能得到性满足的人,放眼望去,凡是女性都成为可供意淫的对象了。

第四层,先入为主的成见、预设立场,会扭曲真相。

《吕氏春秋》里有一个经典案例:

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

掘其谷而得其。

他日复见其邻之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者。

这遗失斧头的人,认为斧头是邻居之子偷的,有了这个预设之后,就觉得对方的言行举止看起来都像是偷了斧头的模样。

等到有一天斧头找回来了,从此之后,怎么看都觉得对方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其实对方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啊!

都是自己心态的投射。

我很喜欢一个笑话,觉得也是非常经典,完美诠释了成见如何扭曲真相。

有一个女人怀疑先生有外遇,于是,她花费所有精力来寻找证据。

有时候发现先生衣服上有一根长头发就开始哭,认为先生爱上了一个长头发的美女。

有时候发现先生衣服上有一根短发,也会哭,认为先生又换了一个相好。

先生不堪其扰,洁身自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太太什么都找不到了。

于是太太大哭说:“天啊!没想到你连秃头的女人都要了……”

再举一个心理学史上的经典案例。

弗洛伊德这位一代大师,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但是他的弟子后来纷纷自立门户,开创出有别于他的心理学派,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弗洛伊德有一种“泛性论”的倾向——一切都是性引起的,所以,所有的梦境都跟性有关,人类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都变成了性驱力的升华,甚至他后来放弃在治疗中使用催眠,也是因为他担心催眠会诱发受术者的****,而这点会让他很不自在。

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怀疑,是否早年的创伤影响了他?

原来,在他四岁时,照顾他的女仆常常挑逗他,成为他的“第一位****启蒙者”,以至于日后他形容这位女仆是他这一生“问题的始作俑者”。

如果真是如此,这位女仆也间接影响了一整个世纪无数接受精神分析的个案了。

第五层,自我太过敏感,或过于脆弱,会不自觉逃避真相。

心智正常的人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虽然会不舒服,但还能承认自己是有问题的,愿意去面对。

有一部分人则是自我太过敏感,或过于脆弱,一遇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会立刻保护自我,运用各种招式,来证明自己没有问题。

例如,别人指出他情绪失控,他会说:“不要阻止我表达真实感受!”

或者,别人指出他的问题,他会说:“你的问题比我的还严重,没有资格说我。”

或者,因为他而把事情搞砸了,他会说:“事情的完成需要团队密切配合,有人嫉妒我,暗中搞破坏,就算诸葛亮来了也做不起来!”

为了保护那脆弱的自我,只好否定真实、自我欺骗,心理防卫机制里的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等也可以归入这一层。

第六层,自动浮现的念头会使我们分心。

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随时都在放电,时时刻刻都在生产各种念头,犹如相续不断的瀑布流。

你可以尝试跟自己说:“我现在要心无杂念地看着眼前之境!” 然后专心地看,看看你能维持多久完全没有杂念。

最正常的情形是,不超过一秒钟,就有各种杂念乒乒乓乓跳来跳去了!

你的注意力会飘动、游离,你会忍不住去追逐那些念头,直到一段时间后才会忽然发现自己脱离眼前之境,而被杂念旋涡卷走了。

如果人的本质就是妄想纷飞,如何能如实看见真相呢?

看只是看,就是指单纯地看,纯粹地看,就只是看见真相,不要被杂念分心,不要被欲望污染,不要被成见迷惑,不要被心理阴影遮掩,也不要被言语、概念蒙蔽了。

即使是锻炼多年的禅修者,也会不自觉地掉入妄想纷飞之中,但只要提起正念,当下要求自己看只是看,就能立刻恢复保持觉知的意识状态。

我非常重视“看只是看”的训练,因为它能培养人看见真相的能力。

停止内在对话

大自然把我们的头脑设计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其中有天文数字的神经联结,时时刻刻都在放电,各种化学电位信号像天上繁星一般闪烁发光。于是,我们感受到的是,脑海里,各种念头、思绪、感觉此起彼落,犹如浪潮来来去去,永无休止。

有时候,你会察觉到脑海里自己絮絮叨叨地说着念着;有时候,好几个声音此起彼落;有时候,你想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却有一组自动冒出来的杂念在扯你后腿。

这些都不是你主动操控的思绪,而往往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带着跑走了,分心了。

这种妄念纷飞的状态,我称之为“内在对话”,想要让心灵澄静下来,就要锻炼“停止内在对话”的内功。

停止内在对话之后,你才能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

停止内在对话之后,你才能看见自己的心理运作模式。

停止内在对话就是斩断妄念之流,它的方法很简单。

首先,觉察此刻心中浮现的是什么。

通常你会发现都是些不受控制的、自来自去的念头。

然后,你只要在心里喊一句:“停!”

瞬间就会一切静止。

你会享受到片刻的宁静。

这份宁静也许不会很久,但只要你再度觉察到自己又妄想纷飞了,你再喊一句:“停!”这就行了。

你越常记得对妄念喊停,你就越能享受到多次、持久的宁静。

有一种形容方式,形容这种情形为“女教师效应”。

当过小学生的人,应该都有这种经验,上课铃已经响了,同学们还在大声小声说话,教室内声波骚动,嗡嗡作响,忽然间,女教师进门了,就在女教师现身教室内的一瞬间,所有谈话立即停止,绝对寂静,仿佛连自己的心跳声都能听见了。

也就是说,援引内在的觉知力量,来对妄念喊停,会像“女教师效应”一样,让你的心立刻安静下来。

“停止内在对话” 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锻炼。

“停止内在对话” 还有另外一种很好用的技巧,我称之为“猎捕下一个念头”。

就是你提起正念,保持觉知,然后观察下一个内心浮现的念头是什么。

当你起心动念要观察下一个念头时,很奇妙的,你的心也会呈现片刻的寂静。

要过好一会儿,自行发生的念头才会冒出头来。

我常常在睡前做这个练习,玩着玩着,然后带着宁静的心入眠。

催眠的五大要素:专注、放松、深呼吸、想象、暗示

有许多方法可以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引发潜意识的力量,综合起来,可以归纳成五个要素,学习催眠的人只要能对这五个要素心领神会,很快就能窥见催眠的精髓了。

这五个要素分别是:专注、放松、深呼吸、想象、暗示。

专注,是指集中注意力,聚焦于你的目标,不会被内在杂念分神,不会被外在讯息干扰。

这个部分,我在“催眠心法”中已经作了重点介绍。

放松,是指身体与心理都放松,肌肉不紧绷,心情宁静,情绪稳定,没有强迫念头。大部分时候,人都处于身体紧绷的状态,从修行的观点看,这是人体能量流失的一大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