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仓储与配送
8484200000009

第9章 仓储管理(3)

(1)配送中心应首先考虑出入库的时间和效率,要较多地着眼于拣选和搬运的方便,保管方式必须与之协调。存储中心出入库的频率较低,应该重视保管,要考虑保管方式。为使物品出入库方便,容易在仓库内移动,基本条件是将物品面向通道保管。

(2)尽可能地向高处码放,提高保管效率。要有效利用库内容积则应尽量向高处码放,为防止破损,保证安全,还应当尽可能使用棚架等保管设备。

(3)根据出库频率选定位置。出货和进货频率高的物品应放在靠近出入口,易于作业的地方;流动性差的物品放在距离出入口稍远的地方;季节性物品则依其季节特性来选定放置的场所。

(4)同一品种在同一地方保管。为提高作业效率和保管效率,同一物品或类似物品应放在同一地方保管,员工对库内物品放置位置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出入库的时间,将类似的物品放在邻近的地方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5)根据物品重量安排保管的位置。安排放置场所时,要把重的东西放在下边,把轻的东西放在货架的上边。需要人工搬运的大型物品则以腰部的高度为基准。这对于提高效率、保证安全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6)依据形状安排保管方法。依据物品形状来保管也是很重要的,如标准低的商品应放在托盘或货架上来保管。具体堆放式包括:

(1)地面平放式——将保管物品直接堆放在地面上。

(2)托盘平放式——将保管物品直接放在托盘上,再将托盘平放于地面。

(3)直接堆放式——将货物在地面上直接码放堆积。

(4)托盘堆码式——将货物直接堆码在托盘上,再将托盘放在地面上。

(5)货架存放式——将货物直接码放在货架上。

(7)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对易变质、易破损、易腐败的物品应加强保管,对于机能易退化、老化的物品,应尽可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加快周转。由于目前商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使用寿命普遍缩短,因此,遵循这一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3.2.5储位管理的范围

在物流中心的所有作业中,其所使用到的保管区域均属于储位管理的管理范围,其范围因作业方式的不同而有下列四类保管区域的定义与区分,此四类储区为:预备储区、保管储区、动管储区、移动储区。

3.2.5.1预备储区

在进货和出货作业时所使用的暂存区。此区域的主要保管功能在于进出货时,货品的暂时存放并预备进入下个保管区域,虽然货品停留在此区域的时间并不长,但若不严格管制就特别容易导致管理上的差错。就物流中心的预备储区而言,在保管时常因“只是暂放而已”的心态,导致货品因为缺乏整理整顿的作业概念,使货品经常置放凌乱,寻找不易,甚至常有遗失或损毁的情况发生,基于上述缺失,预备储区的管理须纳入储位管理的范围中。

预备储区一般指进出货所用的暂存区,货品放在此区域中不但应对品质有某种程度的保护,而对于此区域的标示与货品分批、分类之隔离也落实执行。亦即先将货品标明、分类区分,再将产品依要求归至定位,排放整齐,亦即以整理整顿为过程。当然,货品在定位时,应考虑便利下一时点的作业,故而看板、标签必须与目视管理及颜色管理互相搭配运用,使储位更为明确。这不但可缩短寻找所花费的时间,并可使物流管道更为通畅,以达到迅速准确的目的。

就进货暂存区而言,在货品进入暂存区前先行分类,暂存区域也先行标示区分,并且配合看板的记录,把货品依分类或入库上架顺序,配置到预先规划好的暂存区储位。

就出货暂存区而言,对于预备配送货品,每一车或每一区域路线的配送货品必须排放整齐并且加以区隔分离,安置在事先标示区分好的储位上,再配合看板上的标示,并照出货单上所列,依序地进行点收上车。

总之,预备储区的管理以标示、隔离、定位为进行的方针再以整理整顿为过程,配合目视管理与颜色管理。

3.2.5.2保管储区

在入库作业时所使用的保管区域,此区域的货品大多以中长期状态进行保管,所以称为保管储区。一般物流中心均以此区域为最大且最主要的保管区域,货品在此区域均以较大的储存单位进行保管,是整个物流中心的管理重点所在,为了让保管区域的储放容量增大,就要考虑如何将空间弹性运用,以提升使用效率。为了对其摆放方式、摆放位置及存量有效地控制,应考虑到储位的指派方式、储存策略等是否合宜,并选择合适的储放设备及搬运设备配合使用,以提高作业效率。对于保管储区的规划布置有下列要点:

1)保管储区的设施规划考虑:

(1)地面负荷:建筑前应顾及储存的需求总量,储区的地面的状况与负荷不可超过最大负荷限度。

(2)货品状况:储区料架所储存货品的种类与数量,必须依大小、尺寸、形状及重量来设计储存方式,最好能采用可弹性调拨方式储存,使储区管理更具弹性。

(3)出入口:为使货品进出便利储存作业及搬运作业等顺利进行,出入口的大小、位置及数目应从有利于操作考虑。

(4)通道设计:通道应配合搬运设备之运作移动,因此,通道应以实际最大运输工具转弯半径或货品宽度来设定,通道与储存区应以颜色标示清楚。

(5)其他:消防设备的位置应尽可能明显。非储存的空间,如办公室、盥洗室等应减至最低限度,而照明亦宜分设开关控制以节省用电,但仍以便利为原则。

2)保管区作业要点:

(1)待验与验妥的货品应在预备储存时已划分清楚,保管区内仅存放验妥的货品。

(2)盘点作业应在各储区中个别进行,其中以保管区内种类最多,作业也最复杂,故应考虑便利性。

(3)基于物流中心内货品品项繁多,且大小不一,故储位及储架位置应视情况适时调整。

(4)物流中心的服务原则,强调快速准确地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

就配送效率而言,保管品应依据入库单迅速接收预备储区的货品,并且在需要时,依据补货单补货至动管区,方不至于延滞服务水准。但每一作业都需前一作业确实完成及登录后,方可开始进行。

(5)保管区内的储存,应承接预备储存时管理的重点,注重颜色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并加以整理、整顿使货品储存分类,区隔划分,并标示清楚,以防止混淆。

(6)散装货品尽可能摆设在料架上或储物柜中。容易滚(滑)动货品应在放置储位(架)上四周以挡板定位,并且以经济而有效的方式利用空间,使储区内货品整齐,不致因凌乱而寻找不到货品,并建立库存表,记录库存情况,以供需要时可随时查阅库存情形。

(7)为使货品能常保时效性,收发货品应采先进先出为原则。至于规划时,若为食品,则另应考虑保存期限,以先到期者先出货为原则,且周转率较高者应接近通道,以便利存取放置为原则。

(8)其他;如意外防护、进出库管制、温湿度、爆炸、火灾、地震天灾等损坏的防治及安全上的措施均应列入储存作业要点中,并订立各种办法加以管制,使保管区储存作业更完善。

3.2.5.3动管储区

在拣货作业时所使用的拣货区域,此区域的货品大多在短时期即将被拣取出货,其货品在储位上流动频率很高,所以称为动管储区。

由于这个区域的功能在于提供拣货需求,为了让拣货时间和距离缩短,以及降低拣错率,并在拣取时能很方便迅速地找到欲拣取货品所在位置,因此,对于储存的标示与位置指示就非常重要。而要让拣货顺利进行及拣错率降低,就得依赖一些拣货设备来完成,例如,电脑辅助拣货系统(CAPS)、自动拣货系统等。动管储区的管理方法就是这些位置指示及拣货设备的应用。

就目前物流中心少量多样高频率出货的状况而言;一般仓库的基本作业需求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物流中心的作业机能所需。因此,动管效率的评估与提升在物流中心的作业已被视为重要的一环。

1)动管储区的设立需求:

(1)从物料管理的角度来看,储位若按传统管理方式分为保管储区与动管储区,在推行上会相当困难,但目前物流中心的库存管理大多以电脑进行处理,再加以各种设备,如无线电通讯传输(RFDC)搭配进行,对库存资讯的掌握已相当迅速、准确,故在推行技术上已不存在困难。当保管储区与动管储区分开时,保管储区一般是以栈板为单位,没有零散箱数。而动管储区每一品项仅有一储位,虽然有零散箱数,但数量少,因此管理及盘点均相当明确。对仅具一个保管储区的物流中心而言,应更能有效掌握货品动向。

(2)若由保管储区中直接拣取,即一次拣货,但若分成保管储区与动管储区则二次拣货。事实上,虽二次拣货表面上花费的时间与人力均较一次为高,但保管储区补货至拣货区是以栈板为单位,作业较为简单,且由保管储区中到动管储区的补货作业亦仅发给被拣取完的品项或不足的品项,次数并不频繁。故并未增加多少负担,而是缩短了行走距离与寻找货品时间。

例如,在间隔长度1m长的料架上堆积10种商品,而每一种商品由5个料架储放保管,故总长度为50m,为了取出这10种以箱为单位的商品,必须走50m。如果每一种商品只用一个料架来保管,则只需走10m,这表示步行距离变成只有1/5。

因此,在拣货区域每种商品只放一个料架,来作为动管储区,其他四个料架则规划在他处保管储区上,如此,在拣货时即可避免重复无用的行走距离,这便是动管储区与保管储区分开安置的理由所在。

(3)虽然保管储区、动管储区分开时,表面上增加许多空间的负担,但由于储存的数量相同,储存料架区域实际上变异甚小。虽然为了拣货方便,动管场所走道的宽敞也降低了保管效能,但综合作业时间与效率两者同时考虑,两区域并存确有其必要性。

(4)对商品种类做ABC分析,A类商品为全部品项中的10%品项,其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70%。在策略方面,可考虑将A类放在动管储区,而B、C类放在保管储区。设备方面,动管储区使用流动棚架,保管储区运用一般货架,或是动管储区放置在一般货架的第一层,保管储区放置在货架第二层以上,应可发挥储位管理的最佳功能。

2)动管储区的整理、整顿。在物流中心若能进行整理、整顿的工作,将使寻找货品的时间减少,并可缩短行走的距离,而使效率提升20%—30%。因为一般物流中心拣货作业,真正在拣取时所花费的时间很短,但花费在寻找货品、行走的时间特别多,若能有效地运用整理、整顿,并将货架编号、货品编号、货品名称简明的标示,再利用灯光管制、颜色区分,不但可以提升拣货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拣错率。特别要强调的是,商品的异动及储位的变更,一定要真实地更新记录,以掌握最正确的资讯。

3.2.5.4移动储区

在配送作业时,存放在移动配送车上的货品放置区域,称之为移动储区。我们知道,在配送的过程中,并不如想像中那样方便,可轻易的依序把货品一一送到顾客手中。由于现在的交通拥挤状况,以及大多数顾客都有收货时间的限制,因此,常会发生当你把货品依配送店家顺序由后向前,从配送车上由内到外依序排好后,配送中因塞车而延误了第一及第二家上午的收货时间,为了争取配送时间就必须第三家先送,然后再回头送第一家及第二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先把第一家及第二家的货搬下车,才可取得第三家的货,搬下车后再把第一家及第二家货搬回车上,如此搬上搬下浪费时间又费工。

这就是货品相对位置布置及配送顺序未能配合。假如能预先在车上安排一回转空间,就不需把第一家、第二家货品搬下车,只要直接在车上移动第一、第二、第三家的货品摆放顺序,就可轻易取得第三家之配送货品。另外配送车上货品若没有订立一套摆放管理规则,在出货配送时只是胡乱地把配送货品往车上塞,以增加出车装载率,其结果将使货品的配送顺序混乱,而使得在配送时必须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寻找货品,甚至会有货品遗失之情况发生,这些就是移动储区必须加以管理的理由。

另外,商品未送达给顾客签收时,都还算是物流中心的存货,故必须有所掌握,库存才能确实与账目相符。因此,移动储区亦应加以重视及管理。

配送车上货品放置区的货品较难按产品类别在固定有限的范围内做有效的区隔,再加上物流中心供应的客户、品项相当多,而且每家物流中心所用的出货容器均有差别,使物流中心在进行出货作业时应对配送的路线、区域均应详细规划,才不至于在配送过程中,因交通问题而延迟交货,或因移动储位上配置不佳使卸货时间变得冗长。故而“移动储位”的管理已直接影响到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准。

3.2.6储位管理的对象

储位管理的对象有两类,一是保管货品,二是其他资材。

3.2.6.1保管货品

在物流中心的保管区域中的保管货品,由于它的作业需求、储放搬运需求、拣货需求等特性的需求使得其在保管时会有很多种的保管形态出现,例如栈板、箱、散品或其他包装方式,这些虽然在保管单位上有很大差异,但都必须加以管理。

3.2.6.2其他资材

其他资材可区分为下列三项:

1)包装材。就是一些标签、包装纸等包装需求材料。随着卖场促销、特卖及赠品等活动的增加,使得物流中心的贴标(Labeling)、重新包装(Repacking)、组合包装(Copacking)等流通加工比例增加,使相对的对于包装材的需求就愈大,一旦有了量就必须加以管理,如果管理不善,将出现在必要的时候缺少必要的包装材情况,从而影响到整个作业的进行。

2)辅助材。就是一些栈板、容器等搬运载具。目前由于流通载具的普及化,使得物流中心对这些栈板等辅助材的需求愈来愈多,依赖也愈来愈重,一旦对它有了依赖,管理就更迫切需要。为了不影响货品的搬运流通,就必须对这些辅助材料进行管理。有很多物流中心已发觉辅助材的管理重要性,而订有专门的栈板管理办法。

3)副资材。就是经补货或拣货作业拆箱而剩下的空纸箱。虽然这些空纸箱都有回收利用(卖给资源回收者,或出货装箱用),但是这些纸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若不保管起来,很容易造成混乱,而影响其他作业。为了避免副资材保管不善而影响其他作业就必须对这些副资材加以管理。

由于资材没有像在库货品的品项数量那么多,对它们的管理,只要划分一些特定储位来对这些资材进行管理,其管理方式可比照保管储区的管理内容来管理。

3.2.7储位管理的方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