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碗里江山
843800000013

第13章 知食分子 (3)

屈原的《招魂》食单,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大部分的食料来源于中原(春秋时期)。但在烧尾宴的食单里,已经开始出现海鲜了,比如光明078虾炙,其实就是烤鲜虾,其中所使用的就是基围虾,它的独到之处是烤出来时虾身还是透明的。唐朝时可没有烤箱,要烤到那种精准的程度,对火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韦巨源坚持不懈的美食贿赂无疑起到了效果。史书记载,唐朝的宫廷名菜有十六个左右,而韦巨源的烧尾宴中就有两道菜被列入其中,一道是五生盘,还有一道叫做遍地锦装鳖。

五生盘其实就是冷菜拼盘,做法是用羊、猪、牛、熊、鹿这五种动物的肉,分别按它们的形象进行加工,然后拼成花盘。

遍地锦装鳖是烧尾宴中最大的一道菜,名字很能给人一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想象。实际上,这道菜是用羊的网油和甲鱼、鸭蛋黄蒸制而成的,而且周围还加了很多装饰。

说起来,这道遍地锦装鳖很值得美食爱好者作一番深入研究,其做法很具启发意义。

在烹饪上,一般都很忌讳把腥和膻的东西放在一起。而在这道菜里,甲鱼是腥的,羊又是膻的,本是就犯了忌讳。奇异的是,这道锦装鳖烹出来的效果却是既不腥也不膻,反而特别鲜香四溢。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字“鲜”的本意——鱼羊为鲜嘛。

1999年,我在成都创作过一道菜叫鱼加羊等于鲜,就是受了这种烹饪手法的启发。

我的做法是用羊肉片和草鱼片,做成一道麻辣味道的菜,有点像现在的水煮鱼。但水煮鱼的汤是清亮的,这道菜最后做出来是红汤的形式,鲜辣麻香,口味很诱人。

凤凰胎是烧尾宴中的另一道名菜。这道菜是用鱼的胰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鱼白”蒸的鸡蛋羹,这里用的鸡蛋可不是一般的鸡蛋,而是78 用得母鸡体内尚未成熟的“卵蛋”。具体做法是把鱼白剁细,搅拌在鸡蛋里面蒸。

流传至现代,这个菜也叫做鱼白蒸鸡蛋羹,江浙一带有,在川菜的新菜里面也有。做法类似,但用的是普通的鸡蛋,而且名字我认为起的过于直白,不如韦巨源的凤凰胎来的有情调。

还有一道名菜缠花云梦肉,听起来也是诗意缠绵。其做法是,把由很多调料腌制过的肘子煮熟之后,用丝线缠紧,然后用石头压实,吃的时候再切成片上桌。

受此启发,我创制了一道耳边牛肉。做法是:把猪耳朵和牛肉煮熟,卤制到进味后,再把牛肉包在耳朵里面卷好,用细线缠绕,用石头或者重的东西把它压紧,压上一两天,直到耳朵和牛肉融在一起,拿出来切成片,配上蘸碟吃。

曾经独领风骚的唐代烧尾宴,最后终结在一个叫苏瑰的人手里。此人少年才俊,20岁就中了状元,唐玄宗时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按照惯例,苏瑰应当举行盛大的烧尾宴以表庆祝。

然而,苏瑰却对皇帝进谏说,百姓吃不饱,卫兵也吃不饱,是臣不称职,因此奏请停办烧尾宴。

玄宗采纳了苏瑰的意见,烧尾宴由此离开了唐代政治舞台。 诗人请吃粥

粥应该算是中国人最早的美食了。

古代粥也称“糜”、“”、“ ”。《说文解字》解释为:“糜,糁也。

从米,麻声。”至今在山东临沂一代,一种玉米做粥还被称作“糁”。另外,《礼记》中也有记载:“粥之食,自天子达”。

我们说的成语“养家糊口”中的“糊”的本字应该是“ ”,其实更合本义。

粥是一种半液体的黏稠食物,温和可口,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因为这种特质,至少在周代,粥就被当做“敬老”食品了。《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可见,古代的粥和几杖一样被当做敬老的礼仪赏赐。

而现在,粥在民间语境中多指代不好的饮食,比如“吃粥噎菜”、“别人吃肉你喝粥”等。但在周代,粥是做为高档食品给王室特供的。

《周礼》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涼、醫、酏,入于酒府。”这里的“浆人”,就是专门执掌皇帝饮食的官员,而这里“六饮”中“凉”和“酏”都是粥,酏食即薄粥,酏浆即粥汤。

直到唐代,粥还被皇帝用作赏赐大臣的御品。唐人冯贽在《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一碗粥吃了能香七天,说得有些夸张了,这其中感激皇恩的心理因素似乎比较多。

80 然而,不可否认,防风粥的香味确实是特别出名的。清代康有为在他的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楫·榜书》中还拿防风粥做比方: “《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

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实际上,防风粥是由中药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算是一道药膳,有防治感冒、呕吐、腹痛、湿疹等功效。

古代很多时候是把粥作为祭祀之物的,还有“食粥消灾”的说法。

民间也有正月十五吃粥消灾的说法,这一习俗甚至还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仍然盛行。有民俗学家甚至认为,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是由吃粥而来的:最初人们以粥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以米做成蚕茧形状的粉团,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元宵。

巧合的是,古代诗人在咏叹和欣赏美食的时候,被提及最多的恰恰也是粥,如梅花粥、神仙粥、豆粥、茯苓粥、腊八粥等。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叫《寒食梅粥》,其诗云:“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这里的梅花被诗人先看,再熬粥,然后用干花“当香烧”,真是物尽其用,浪漫至极。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当代著名诗人张枣《在镜中》一诗中的诗句:“当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南山。”自古以来,好像诗人对梅花总是特别有感觉,而梅花粥的名字本身也够诗意,得到诗人们的青睐也在意料之中。

另一位大诗人苏东坡也作词吟咏道:“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这里的“粥鱼”就是用木料挖成的鱼形响器,寺庙中黎明召集僧人开饭时,往往会敲击粥鱼。宋代吕渭老还有一首《渔家傲》词,其中有“落月杜鹃啼未了,粥鱼忽报千山晓”的句子,说的也就是这种粥鱼。

另外,“粥鱼”也有“粥鼓”的说法,就是用鼓声来告知僧人吃粥。

宋代范成大有诗句“魂清骨冷不成眼,彻晓跏趺听粥鼓”的诗句,而苏轼也有诗云:“灊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这确实很有意思,粥是僧人的主食,既清淡又能保持营养,很符合第三辑 知食分子81 佛家修行的需要。但寺庙中难免也有每天就等着“粥鱼”、“粥鼓”响而无心参禅的“粥饭僧”。“粥饭僧”多了,自然难免“僧多粥少”了。“粥饭僧”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陆游的打油诗《戏题》:“莫轻凡骨未飞腾,要胜人间粥饭僧。山路近行犹百里,酒杯举一必三升。”梅花粥为什么在宋代如此流行?这可能与当时时代的气质有关,宋082诗、宋词中多月亮、落花、流水等阴郁婉约的意向,与唐代诗歌中大漠西风的英雄气质迥然相异。

另外,梅花粥有疏肝理气、降压的功效,可能正好迎合了宋代文人抑郁、多愁善感的心态,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而在所有的粥当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腊八粥了。腊八粥应当起源于宋代,在明代进入了宫廷食谱,至今已成中国民俗。无论贫富,每户人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都得喝一碗。

清代文人顾寸田有首《腊八粥歌》,其中有“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的句子。宋代张耒则有《粥记》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陆游根据张耒的《粥记》有所生发,做《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现在还经常被一些粥铺店引用,挂在墙上作为招贴。

在诸多的粥谱中,有一种神仙粥颇为古人所推崇。其做法是:山药一斤蒸熟,鸡头米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腹食之。食粥后,饮三杯热酒。

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有这样的记载:“神仙粥专治感冒风寒暑湿、头痛骨疼,并四时疫气流行等症。初得病两三日,服此即解。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于沙锅内煮一二滚,次入带须大葱白五七个,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小半盏,入内和匀。趁热吃粥,或只吃粥汤,即于无风处睡以出汗为度。此以糯米补养为君,姜葱发散为臣,一补一散,而又以酸醋敛之,甚有妙理。屡用屡验。非寻常发表之剂可比也。”82 神仙粥如此神验,没准可以用来抵制现在泛滥的甲型流感呢。

食粥的好处多多,宋代的张耒总结为“食粥五利”:“善除饥,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调适,除风患。”在中国,各类粥品之多种多样当真是不可胜数,唐代咎殷有《食医心鉴》,收粥品 57种;宋代官修的《圣济总录》收录 113种;《太平圣惠方》收录 129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收录 62种粥;清代黄云鹄著《粥谱》专书,收录的粥品多达 247种,可谓集粥之大成者。

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粥底火锅等各种新鲜做法,城市里各种粥铺也非常盛行,成为流行的养生、休闲食品。

在做法上,粥还是有些讲究的。做粥要先武火,再文火慢熬,或者干脆用文火细细地熬制,有些粥的熬制时间短则数个小时,多则一昼夜,所以也有“人熬粥,粥熬人”的说法。

粥熬好后,最好盖上盖子,先冷却一下再食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降低温度,适合食用;二是让粥形成“粥油”,即粥面上浮着的那层油亮的东西,那才是粥的精华所在,食补效果最好。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往往把这层“粥油”撇掉,实在非常可惜。

我常常在家用三分之二的小米和三分之一的粳米合在一起做小米粥。

有时也往粥里加一些鲜瘦肉末、葱花和少许盐,这就成了葱花瘦肉粥了。

然后,再炝炒一盘涪陵香脆榨菜,就两个刚出笼的热馒头,那滋味鲜咸中有滑烂,清淡中有清香,可不是比神仙粥更“神仙”的无上妙品?饮茶醉水:最是风雅说斗茶

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成都开过茶楼,而且开得很成功,积累了很多关于茶的心得。在此,写下来与爱茶人共品。

茶叶起源于中国,繁盛于中国,可以说茶香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子里,饮茶也早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斗茶”。

中国古人喜好以“斗”取乐,如斗鸡、斗狗、斗蛐蛐等。斗鸡在唐代兴盛一时,斗鸡斗得好,可以升官发财。唐玄宗时的“神鸡童”贾昌就让很多读书人恨得牙痒痒,写了不少诗歌来讽刺他。而斗狗、斗蛐蛐至今在民间仍很流行。但在这些“以斗为乐”的娱乐项目中,我认为,斗茶是文化层次最高也最风雅的活动。

(宋)刘松年 斗茶图84 (元)赵孟頫 斗茶图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前就开始栽培茶树了。但在唐代以前,汉字里是没有“茶”这个字的。一般而言,唐以前的古人是把茶当做一种苦味野菜来对待的。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称茶为“苦荼”。注释中说:“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也把茶叶叫做茗茶。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清册中有“槚一笥”的竹简文,按照《尔雅》的记载,“槚”也即荼,也就是后世的茶。西汉的王褒在《僮约》一文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句子,说明当时茶已经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且还有了茶叶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