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当代浙江概览
8430800000008

第8章 大事纪要(5)

1998年6月11日,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首列金温铁路列车“海鹤号”缓缓驶出温州站,向杭州进发,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行。浙西南人民听到了期盼已久的火车汽笛长鸣声,百年“铁龙”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浙南人民期盼铁路开通的梦想,要从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说起。1912年4月,孙中山乘船来到温州,而后在其着名的《建国方略》中,他这样描述此行观感:“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周围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如使铁路发展,必管有相当之地方贸易无疑。”他随之提出了要兴建温(州)辰(今湖南辰溪县)铁路的设想,勾画出一幅将福州、温州、金华、杭州连线建造一条铁路的宏伟蓝图。

孙中山的伟大设想,开启了浙西南人民的铁路梦。1915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军阀政府报告,要求兴建宁波至温州的甬嘉铁路,并进行了选线踏勘和工程估算。然而在混乱的旧中国,这只能是一纸空想。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武义砩矿,修建了金华至武义约40千米的军用铁路,日本投降前拆毁了这段铁路。1947年,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希望利用美援兴建金温铁路,再次进行选线、踏勘和工程估算。而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忙于内战,对于兴建金温铁路自然无暇顾及。

新中国成立后,金温铁路建设经历了三上三下的严峻考验。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金温铁路列入我国“二五”计划,浙江省委郑重做出修建金温铁路的决定。然而,次年4月,因国家经济困难,压缩基建项目,该工程被迫下马。1974年,金温铁路又进行了方案研究,并请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重新勘测设计,又一次因资金缺乏而不了了之。1984年春天,温州被列为我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温州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金温铁路,然而鉴于“六五”期间国家财力有限,投资必须符合上马快、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的要求,建设金温铁路资金难以得到落实,再一次因资金原因只得放弃。

金温铁路迟迟建不起来,浙西南人民心急如焚。从1983年4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六届人大算起,人大代表几乎年年都要提出建设金温铁路的提案。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金温铁路建设始终充满热情。1990年6月8日,省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了金温铁路的建设问题,并把它作为浙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1992年,得风气之先的温州人大胆提出新思路:发动社会力量,借鉴中外合资经验及到海外筹资等办法,建设中外合资的金温铁路,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祖籍乐清、在港台地区影响很大的国学大师南怀瑾闻讯,即表示愿投资建设金温铁路。1992年1月,副省长柴松岳率团赴香港,与联盈兴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兴建金温铁路合同》。

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缙云仙都隧道工地隆重举行。金温铁路终于破土动工了。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拼搏,这条钢铁巨龙一步步向南延伸:1995年3月,金缙段铺通;1996年9月,缙丽段铺通;1997年4月,丽青段铺通;7月,金温铁路提前5个月全线铺通。8月8日,省委、省政府在新落成的温州火车站举行了庆祝大会。

金温铁路始自金华新东孝,经武义、永康、缙云、丽水、青田等市、县,终于温州龙湾港。全长2515千米,总投资近30亿元。

作为浙江内陆通往沿海的交通大动脉,金温铁路的建成和开通,填补了铁路浙赣线以东至沿海10万平方千米的铁路网空白,打开了华东地区内地到沿海的通道,极大提高了沿线森林、农副产品、矿产品、旅游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推动浙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奔小康步伐,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建雷峰塔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2002年10月25日,杭州市隆重举行雷峰塔重建落成典礼。晚上,上演“雷峰夕照”音乐大典。雷峰塔的重建,复原了初评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

雷峰塔是吴越国王钱为祈求国泰民安,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塔在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这一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轰然坍塌,“雷峰夕照”

胜景从此名存实亡。

1999年,杭州市决定重建雷峰塔。9月,重建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10月竣工,前后历时三年。

雷峰塔景区占地面积近90亩,由主体建筑、文物陈列馆、游客中心、观景台和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组成。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前的楼阁式结构,以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形制建造。雷峰新塔建成后,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

重建雷峰塔,是新世纪杭州市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一部分。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市人民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断迈进的步伐,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湖整治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研西湖景区现状、前景的基础上,从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必须保护好西湖、建设文化名城必须保护好西湖和弘扬文化多样性的高度,做出了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科学决策。

2002年初,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经过220天的紧张施工,国庆前后,西湖南线、雷峰塔、万松书院“一带两点”景区建成开放,新西湖第一次推出。西湖环湖南线景区保护工程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至长桥公园。工程按照“开放性、通透性、可进入性”要求,拆除围栏、调整树木、加大绿化、引入水系、建设滨湖步行道等,打通并免费开放柳浪、长桥等5个公园,重建钱王祠、涌金桥、御码头等18处文化景观,建成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雷峰塔景区通过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补全了“西湖十景”夙愿。万松书院景区按照展示书院文化、演绎“梁祝”传说和爱情主题要求,体现自然风貌与文化产品的完美结合。

2003年国庆节前夕,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

建成开放,新西湖第二次推出。恢复杨公堤,复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6座桥,修复于谦祠、盖叫天故居、上香古道等36处历史文化景观,恢复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70公顷水面,杨公堤景区保护工程的实施,使西湖基本恢复了300年前的原貌,“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新湖滨景区建设工程,不仅把湖东的湖滨路改造成融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繁华街区,而且通过功能置换,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重建老百姓熟悉的湖滨骑楼;通过控制湖滨建筑高度,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使湖滨成为“西湖的大门”、“城市的客厅”和游客休闲观光购物的乐园。

2004年国庆节前夕,“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15景点建成开放,新西湖第三次推出;2005年,成功实施“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研究院等八个项目,实现了新西湖的第四次推出;2006年国庆前夕,通过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一期、吴山景区综合整治一期和“龙井八景”

恢复三大项目,新西湖第五次隆重推出。2007年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等七大项目。2008年完成九溪至杨梅岭综合整治工程、三个“西湖十景”纪念标志项目、西湖夜景亮灯优化工程等八大项目。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对西湖周边环境的整治,对西湖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成效明显。2011年6月25日凌晨,好消息传来,正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一年年的艰苦努力,一次次的隆重推出,西湖圆了“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全景之梦,重现了“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美景,形成了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

古老的西湖,在历经了千年的波折、百年的风雨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里,实现了新生。

安吉获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称号

20世纪80年代初,酣睡在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安吉被改革开放的春雷惊醒,开始打开山门、广招客商,发展心切的安吉引进了许多印染、化工、造纸、小建材等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青山绿水变成了白山灰水。痛定思痛,安吉县委、县政府毅然做出走“生态立县”之路的决定。1998年,国务院开展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又促使安吉痛下决心,一方面顶住压力关闭了全县第一利税大户孝丰造纸厂,“关、停、并、转”了20余家小造纸、小化工企业;另一方面从全面实施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开始,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历届领导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立足于典型山区县的特殊县情,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与安吉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按照“既要生态更好,又要经济发展更快”的要求,开辟了“生态立县”这条强县富民的绿色发展路子。2006年6月5日,第35个世界环境日表彰大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安吉县“国家生态县”光荣称号,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