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锦上添花”型。浙江的许多传统特色产业(包括农业、食品、手工业等)都具有地方化的特征。杭嘉湖丝绸、宁波草席、绍兴黄酒、金华火腿、萧山花边、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台州麻帽、东阳木雕、义乌红糖、嘉兴粽子、庆元香菇、温州皮鞋、崇福皮毛加工、湖笔等,在历史上就闻名遐迩。这些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发展模式,通过技术更新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产业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并成为一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是“养鸡生蛋”型。浙江许多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当地原有的国有或集体企业、能人创新或外来投资演化形成。有的通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走出企业创业,如台州的浙江水泵厂十几个业务骨干离厂创业,逐渐形成水泵产业集群;有的把部分产品的生产剥离给周边企业,大企业与周边配套生产企业分工合作形成地方产业集群,如温岭的摩托车及汽摩配产业集群就是以钱江摩托为核心形成的。
三是“无中生有”型。浙江更多的地方产业集群是在当地既没有历史传统,又没有国有和集体企业可以依托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地创新发展起来的。如温州人积极创办家庭工业,利用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得成功,形成了永嘉桥头的纽扣集群、苍南宜山的再生腈纶集群、瑞安场桥的羊毛衫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等地方特色产业。一些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嵊州领带、嘉善木业、安吉竹业、平湖光机电等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引进外商投资企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区域出口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由于政策的激励和中关村等先发地区的示范,杭州的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纷纷走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也形成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浙江产业集群形成了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五个为主”
的基本特征,呈现出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内生活力强劲等竞争优势。根据有关部门在2009年对全省产业集群的调研,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经济规模看,产业集群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2008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产业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产业集群总量规模居前5位的是宁波市(占全省的184%)、杭州市(占全省的165%)、绍兴市(占全省的127%)、温州市(占全省的119%)和台州市(占全省的115%)。这5个城市产业集群总量规模占全省的71%。
从产业结构看,涵盖面广但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集群分布数量超过10个的行业有15个,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数量最多,达到35个;其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业,有33个;第三是纺织业,有29个。
全省纺织业产业集群共吸纳1638万人就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吸纳974万人,另外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皮革羽绒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吸纳就业人数也均超过60万人。总体来看,轻纺和机械等传统产业仍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主体。
从内在素质看,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转型升级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浙江着力从技术、品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这些技术中心大部分处于不同的产业集群内。全省产业集群内共建立了278个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各类行业协会210个。全省有宁波服装、绍兴纺织、永康五金、温州皮鞋、嵊州领带、瑞安汽配、安吉竹业、义乌小商品等240余个特色鲜明的全国性产业基地。
从空间结构看,开发区(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增长极。
目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一批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成为产业集群的集聚区。2008年全省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528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实现进出口总额8501亿美元,占全省的403%;工业企业上缴税收5448亿元,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282%。
浙江省主要产业集群
1杭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18南浔木地板产业集群
2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19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
3余杭家纺产业集群20安吉竹产业集群
4临安玲珑电线电缆产业集群21诸暨袜产业集群
5桐庐分水制笔产业集群22嵊州领带产业集群
6宁波服装产业集群23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
7镇海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集群24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8慈溪家电产业集群25义乌饰品产业集群
9宁海文具产业集群26东阳木雕产业集群
10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27永康五金产业集群
11温州锁具产业集群28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集群
12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29舟山船舶修造产业集群
13乐清工业电气产业集群30台州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14海宁皮革产业集群31黄岩模具产业集群
15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32温岭泵产业集群
16桐乡濮院毛衫产业集群33玉环水暖阀门产业集群
17吴兴织里童装产业集群34缙云机床产业集群
近年来,由于外部条件、自身发展阶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浙江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空间形态、组织形态、转移轨迹、发展路径等呈现出诸多新现象、新趋势。浙江出台了《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并先后确定了两批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单位。力争到2012年,全省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1000亿元、60个左右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经过提升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使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成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浙江的商品市场
浙江是着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一大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辐射力较强的市场成长起来,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场4146家,市场成交额12717亿元;其中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202个,超百亿元的市场22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等一大批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龙头地位的大型市场,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张张“金名片”。
浙江专业市场起源于传统的集市。从文献记载看,在明清时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等地,在传统圩市、草市、集市的基础上,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了专业市场的雏形。如湖州南浔、双林、菱湖等地的丝绸市场,杭州湖墅的米市等。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统购统销、限制人口流动等政策,传统集贸市场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专业市场得以迅速恢复,并实现了极大发展。
浙江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恢复和萌发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各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为集贸市场正了名,极大地促进了浙江专业市场的恢复和萌发。1979年8月建立的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成为浙江最早的专业市场。此后,集市贸易开始由农村向城市延伸,小商品市场进一步放开,一些较大的集市及时抓住机遇,单独形成了工业品或小商品市场,温州、义乌、黄岩的小商品市场成了全国首批开放的工业小商品市场。温州的“小商品、大市场”模式,开始为全国所关注,少数地区在集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批零兼营的批发市场。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发育早、起步快,大多规模小、辐射面不广、专业化程度较低,处于萌发时期。
第二阶段:1985-1990年,初创时期。这个时期,浙江农村专业化生产蓬勃发展,农村商品急需寻求新的流通渠道,全省掀起了一个兴建市场的热潮,先后建成湖州织里绣品市场、新昌羊毛衫兔毛市场、路桥小商品市场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还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辐射力的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过两次新建迁移,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为基础,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众多贩运户为骨干的多种形式的市场网络。
第三阶段:1991-1995年,扩张时期。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央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全省又一次掀起了兴建、扩建商品市场的热潮。全省各地在巩固提高已有市场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改造、建设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海宁浙江皮革服装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起步较晚的浙北地区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全省专业市场的全面发展。
第四阶段:1996-2000年,提高时期。浙江省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提出市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思路,确立了建设市场强省的发展目标。全省确定20个省重点市场和40个区域性重点市场,通过实行“一场一策”、省财政贴息资金等措施,进行重点扶持,推动龙头市场做强做大。开展了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创建,进一步提高了市场整体素质。
第五阶段:2001-2005年,管办脱钩与整顿规范时期。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市场举办行为,明确了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推动市场融入现代流通业态。大型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走出了新路子,以义乌国际商贸城和海宁中国皮革城为代表的新型商品专业市场崭露头角,市场电子商务发展有新突破,品牌建设大步推进,品牌化水平大幅提高。
第六阶段:2006年以来,改造提升和信用建设时期。浙江省对加快发展服务业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在市场发展方面,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广泛开展市场的商业文明和信用建设,加快改造提升重点市场,许多重点市场的业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集交易、会展、购物、商贸、旅游、中介等于一体的现代商品市场。近年来,总体呈现出大型市场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总额不断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一些省重点市场已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化市场的转型,巩固了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以及浙江省商贸流通业中的龙头地位,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浙江专业市场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网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市场运营成本,拓展了市场辐射面。市场会展业成为提升市场品牌形象、拓展商品销售渠道、吸引国内外投资、增强市场信心的新引擎,有力推动了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物流组织的转型。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绍兴纺织品博览会、永康五金博览会等交易规模逐年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市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行业话语权不断增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松阳浙南茶叶市场等先后推出“小商品指数”、“茧丝绸价格指数”、“中国塑料价格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和“绿茶价格指数”等行业指数,不断彰显了引导行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增强行业信心的风向标效应。(附:《浙江省主要商品市场2010年成交额》)
浙江省主要商品市场2010年成交额
序号市场名称成交额(亿元)
1浙江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45606
2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43864
3余姚中国塑料城37500
4浙江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37130
5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36700
6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35506
7杭州运河钢材市场29808
8浙江新世纪金属现货交易市场24590
9杭州萧山商业城24295
10杭州城北金属材料交易市场23797
11绍兴市越州轻纺工贸园区20200
12杭州物资城18547
13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18204
14杭州三里洋钢材市场16922
15桐乡市濮院羊毛衫市场13300
16浙江织里童装市场13162
17杭州萧山新世纪市场园区13026
18钢铁电子市场12937
19宁波中国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12580
20宁波市镇海煤炭交易市场10090
21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10060
22诸暨华东汽配水暖城10000
浙江的开放型经济
浙江是中国最早对内对外开放和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逐步开放沿海港口和沿海城市,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引进外资质量,积极发展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全省开放型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特别是浙江紧紧抓住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的机遇,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始终保持在对外贸易的规模、成长速度、结构变化、贸易主体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78-2010年,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由07亿美元增加到2535亿美元,由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8%,由052亿美元增加到1805亿美元,占中国内地的115%,由第14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口总额年均增长295%,由018亿美元增加到730亿美元,由第12位上升到第6位。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浙江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77万家,投资总额3165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69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1家落户浙江,共设立240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42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