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中华文化书系)
8380800000009

第9章 混战计(2)

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所以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译文】

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原貌,完整地保留既定战斗姿态,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要在敌人迷惑时转移其主力。

【战例】

之一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其中有几次快要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最佳战机。终于在六出祁山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营中。为了蜀军在撤回汉中的路上不遭受司马懿大军的追击,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嘱咐,在诸葛亮死后,密不发丧,对外严守秘密。他带着灵柩,秘密带领军队撤退。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军。姜维命巧工能匠仿诸葛亮模样,雕刻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带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步伐整齐,大张旗鼓,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向来“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诸葛亮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下撤回,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立刻指挥主力军,速快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病死,再进兵追击,已追赶不上。

之二

宋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率军与金兵作战,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正面交锋,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只好暂时撤退。但是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要撤退,肯定会追击。那样,宋军定会惨遭重创。毕再遇苦思冥想如何蒙蔽金兵,转移军队。这时,他听见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顿生一计。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深夜,下令士卒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军队,进入备战状态援金军只听见宋营战鼓响彻夜空,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持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眠。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惫战术,用战鼓搅得我们安宁不得。好吧,你敲你的战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也就难得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不堪,就派兵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动静。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入宋营,这才发现宋军留下只是一片空空营帐,毕再遇的人马早已无踪无影了。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官兵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绑在树干上,往倒挂着羊的前腿下方放了几十面鼓,羊腿不停地踢,鼓就不断地发出响声。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很短的时间安全转移了军队,保存了力量。

【前人之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我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译文】

同友军联合来攻打敌人,要不动声色地细察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如果发现另外一个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形而去迎战敌人。“金蝉脱壳”并不是逃跑了事,它是一种分身术。因此,当己方大部队转移后,依然要高挂旗帜,锣鼓喧天,像真的一样保留原来的阵形,这样可以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不会有所怀疑。等到己方摧毁别处敌人返回时,友军和敌人才有所发觉,或者还没发觉。“金蝉脱壳”是与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兵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谋略。例如: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时死于军营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兵追来。姜维命令杨仪指挥军队擂鼓装着进攻,其矛头是指向司马懿的大军。司马懿见状便率军撤走。于是,杨仪得以保持完整的军队回到营中。又如南朝时期的宋将檀道济被北魏军包围。檀道济命令部下全都戴盔披甲,而自己则是穿着便装,坐在车上,率军从容不迫地走出敌人的包围圈。北魏军害怕宋军设有埋伏,因此不敢追击,于是檀道济率领军队得以安全回营。

【赏析】

本计用在军事上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的进攻,撤退或转移,以实现己方的军事力量大转移来保存实力的谋略。此计是较弱方正处于险境之中,而采取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护住自己的主力免受毁灭性的打击,首先要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要泰然自若,不能慌乱,消极逃走,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摆脱险境,达到己方的战略目标。而己方可以用转移兵力的机会巧妙分兵去打击另一部分敌人。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意思是说己方暗中小心翼翼地转移兵力,稳住对方,己方则乘对方没来及反应时,乘机脱离险境,避免兵马遭受挫伤。“蛊”,意为顺事。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并不是惧怕对方,而是一种分身之术,巧妙地调走精锐部队去攻击别处较弱的敌人。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制造得非常逼真。转移时,与平常作战一样,依然保持原来旌旗招展,战鼓响个不停的架势,这样可以使敌军不敢妄动,友军不生怀疑。在“前人之语”里写到檀道济被敌围困时,带着士卒,自己穿着便装坐在车上,泰然自若地向外围行军。敌军见到,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妄动。最后,檀道济运用此计得以成功脱险。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注释】

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兵力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歼灭他。

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全句的意思为:

当万物出现衰落的迹象时,如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意思是说,对付小股敌人要立即围困歼灭,而让他逃跑,再去追击往往会对自己不利。

【译文】

对付弱小的敌人,要围困起来,将其歼灭。如果让他们逃走,再去追击,便极不利于己方。

【战例】

之一

战国后期,秦国进攻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实力强大,不宜正面交战,便命令军队坚守不战。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没有攻下长平。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对廉颇心存怀疑,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将军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对阵决战。秦将白起有意让赵括军队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胜利后得意忘形,派人到秦军营中下决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分兵几路,指挥形成对赵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率领数十万大军,来与秦军决战。前几次秦军被赵军打输了。这次秦军同样假装战败而逃,赵括沾沾自喜,他不知这是敌人用的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击被打败了的秦军,一路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几天也攻占不下,只好撤退。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大本营已被秦军攻占了,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把赵军围得水泄不通。一连四十六天,赵军无粮可用,士兵自相残杀相食,赵括想杀出重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杀出重围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而亡,赵军大败。

之二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存兵力,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已完成部署,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起义军将领尚让中敌伏兵之计,被唐军打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

黄巢见情势危急,召众将商讨对策。众将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不宜与唐军硬拼。黄巢当即决定:军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行军。

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觉得很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声势浩大地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人马已全部撤走。唐军不费一兵一卒地占领了长安,众将万分欣喜,纵容部下抢劫老百姓财物。士兵们见起义军逃走,纪律松弛,每天三五成群骚扰城内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每天饮酒作乐,庆祝胜利。

黄巢派人探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唐军已进入瓮中。”

当天深夜,急令军队急速回师长安。等到起义军抵达长安城时,唐军还沉静在睡梦中。突然,兵从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长安城内,杀得毫无防备的唐军血流成河。程宗楚从梦中惊醒,只见起义军已杀进城来,唐军乱成一团,已无法指挥作战,最后他在混乱中被杀。

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

【前人之语】

捉贼而必关门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

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捉贼的人必须关门,并不是害怕贼逃走,而害怕的是贼逃走以后,反而被他人所得而利用。况且,对逃走的贼不可以再去追击,以免中了他的诱兵之计。所谓贼,是指偷袭别人、诡计多端、行踪飘忽不定的敌人,他们是要消耗己方精力的人,以便实现他们的目的。《吴子》说:“现在让一个不要命的人,隐藏到广阔的田野中,就算派出1000人去追击他,他们也会视而不见,顾虑重重。这是为什么呢?是害怕遭遇偷袭而受伤。因此只要有一个不怕死的人,他就可以使1000个人畏惧。”追击盗贼的人,如果盗贼发现还有脱逃的可能,他必然会与追击盗贼的人以死相搏;如果斩断他的去路,盗贼就可以擒住了。所以,对付力量弱小的敌人,必须围歼他;如果不能做到围歼他,暂时放他逃走也未尝不可。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