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中华文化书系)
8380800000016

第16章 败战计(3)

“我受孙家人的厚恩,为东吴肝脑涂地,无怨无悔。”周瑜行拜礼说:“你肯行苦肉计,江东就平安无事了。”黄盖说:“我死了也不会怨恨的。”第二日,周瑜与众将在营中议事,黄盖当众顶撞周瑜,大骂周瑜不识时务,现在情况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不如趁早投降曹操。周瑜怒火冲天,下令立刻斩首。众将苦苦求情:“老将军功劳卓著,请免一死。”周瑜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命令重打一百军棍,打得黄盖遍体鳞伤。黄盖私下派人送信给曹操,大骂周瑜不识时务,并表示一定寻找机会前去归降。曹操本来对此信不以为信,认为这是诈降,但是经曹操派入东吴军中的蔡中、蔡和的书信证实,黄盖受到周瑜的毒打,他在营中正在疗伤。曹操半信半疑,于是,派蒋干再次过江探听虚实。周瑜看见了蒋干,指责他盗走军情,坏了东吴的大事。再次过江,又有何目的?周瑜说:“不要怪我不顾及旧情,先请你住在西山,等我大破曹贼之后再谈。”于是蒋干被周瑜安排在西山住下。其实,周瑜一看,蒋干又来,他的计谋必成蒋干身上。他想再次利用蒋干,周瑜让他住在西山实际上是引他上当。一天,蒋干心中闷闷不乐,在山间闲走。忽然听见从一间茅草屋中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蒋干进屋一看,见一隐士在读兵书,交谈之后,才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庞统。他说,周瑜年轻自狂,并且心胸狭窄,所以隐居于此。蒋干心想:何不把庞统推荐给曹公,也不算无功而返。他就主动劝庞统投靠曹操,夸耀曹操对人才十分优待,先生此去,肯定会得到重用。庞统便答应同去,并偷偷地领着蒋干来到江边偏僻处,同坐一只小船,悄悄划向曹营。蒋干还不知这又是周瑜的一计。原来庞统早与周瑜通谋好,故意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让周瑜火攻之计彻底打败曹操。曹操得知庞统来了,十分欢喜,就命全军列队迎接,曹操还亲自上前迎接。随后,曹操领着庞统进入帐内坐下交谈,曹操与庞统谈论中,很佩服庞统的学识。曹操还带着庞统巡视了各个水寨,并请庞统提出意见。庞统从曹操口中得知,曹军因水土不服,伴有呕吐的病状,常有人病亡。他告诉曹操此病可以治根,曹操欣喜不已。庞统说:“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癫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曹操认为庞统说得有理,便觉得此计可行,就按照庞统说的锻造铁环锁住战船,并在战船上铺上木板。等到全部战船锁好并铺上木板后,将士们都十分满意。一天,曹操想试试连锁战船的威力,故意派没有连锁的战船与东吴战船交战,可没多久,曹军战船不堪一击,根本不是东吴的对手。于是曹操又下令出动连锁起来战船与东吴战船交战,这回东吴战船大败而回。这一试,曹操认为攻占东吴指日可待了。周瑜的火攻大败曹操,诸葛亮功不可没。因为曹军在北岸,而东吴军队地南岸。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刮得是西北风,若想火烧曹操的连环战船,要有东南风才行,后人把这段精彩故事变成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因无东南风而头疼不已,并气急攻心,卧病不起。鲁肃见周瑜病倒,他闷闷不乐地来找诸葛亮,并把周瑜的病情告诉他,诸葛亮说:“公瑾的病,我能医治。”鲁肃说:“如果能治,就是国家的万幸啊!”随即请诸葛亮同去看病。诸葛亮见到卧在床上的周瑜,便知道生得不是一般病,而是心病,诸葛亮说出了他的病根,并且能治愈,周瑜顿时喜上眉梢,病也好了许多,当诸葛亮跟他说东风要从天上借来时,周瑜是半信半疑的。诸葛亮告诉周瑜要在南屏山建台作法,并告诉他“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刮三天的东南风。周瑜就和众将坐在帐中等待风起,等了很久不见风起,周瑜有点急得不耐烦了,鲁肃告诉他时辰未到,周瑜才坐下来,快到三更时分果然风起,见帐外呼呼地刮起,他便冲出帐外看一下竖立的旌旗飘的方向是西北,便知刮的是东南风。周瑜令黄盖在快船上满载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资,用草遮得严严的在江边等待,见刮起东南风,按事先与曹操联系的信号,插上青牙旗,快速渡江诈降。黄盖见刮起东南风,便带领船队快速冲向曹营水寨战船,曹营官兵,见是黄盖率领投降的船只,并未防备,忽然间,黄盖所率领的船上燃起熊熊大火,直冲曹营水寨。火乘风势,越烧越大,一路冲到曹营水寨,曹军的战船三十成排或者五十成排,想分开也来不及了,有一船着火趁着风势紧跟着另一船着火,并且火越烧越大。周瑜早已准备好快船,向曹营快速驶去,杀得曹操数十万人马溃不成军。曹操在众将的保护下仓皇逃命,最后逃往许都。曹操所中之计就是周瑜所用的连环计,赤壁之战也是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之二

南宋时期,北方金国兴兵南下,来攻打宋国。当时宋国将领毕再遇分析金人强悍,骑兵勇猛无比,如果正面交战往往会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所以他用兵主张抓住敌人的软肋,设法钳制敌人,寻找有利战机。

一次与金兵相遇,他命令部队不得与敌军正面交战,而采取游击歼灭战术。敌人前进,他就命令部队后退,等敌人刚刚安顿下来,他又下令袭击,等金兵全力反攻时,他又率领部队逃之夭夭。就这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把金兵折腾得筋疲力尽。金兵想打又打不着,想摆脱又摆脱不了。到夜晚,金军人困马乏,正要赶回休息。毕再遇准备了大量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阵地上。然后,又突然袭击正要赶回休息的金军。金军无奈,只好全力反击。那毕再遇的部队与金军开战不多时,又全部败走。金军气愤至极,乘胜追击。谁知,金军战马一天下来,东打一下,西追一下,又饥又渴,闻到地上有香味,用嘴一探,便停下吃了起来。每匹战马只顾抢着吃,任金兵怎样用鞭抽打,也不肯跑起来,金军驾驭不了战马,在黑夜中,都乱了阵脚,显得十分混乱。毕再遇这时调集全军,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兵溃不成军,横尸遍野。

【前人之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尝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译文】

庞统假装投靠曹操,并使曹操水寨的各只战船用铁索连结起来,然后放火焚烧铁索连结起来的战船,使战船无法逃脱。由此看来,实施连环计的人就是让敌人先自相钳制,然后再攻击他的谋略。前一计使敌人自相钳制,然后再攻击它的战略。前一计是让敌人自相钳制,后一计则是攻击敌人,两计相扣,运用得心应手,就可以摧毁任何强大的敌人。比如:宋朝的抗金名将毕再遇,曾经引诱敌人与他交战,一边打一边撤退,三番五次地这样折腾敌人,直至太阳落下山来,就把香料和黑豆放在一起煮,撒在地上,又向敌人营前叫战,假装敌不过对方大败逃跑。敌人乘胜追击,其中马已十分饥饿,闻到满地是豆子的香味,就停下来只顾着抢吃豆子,任凭皮鞭抽打,也不向前。这时,毕再遇带兵反攻,随后大获全胜。这些都是连环计。

【赏析】

连环计指一计连着一计,多计并用,一环套着一环,前一计是后一计的条件,后一计是前一计发展的结果,任何强敌,只要中计,就会战败。此计理解为:如果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较大,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与敌人正面交战,就用计来牵制住敌人,从而使敌人的某种优势还没来得及发挥就失去作用,借以削弱敌人的攻防能力。巧妙地运用此计,就如有天神庇佑。此计的关键是要给敌人戴上“枷锁”使敌人行动不自由,从而给己方制造有利的条件。这样,就给歼灭敌人创造了可能性。古人说:

“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

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这句话意在说明,用计重在要有效果,一计不成,又出一计,而且是计计相扣,环环相连。在情况繁杂多变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有可能使对方难以防范。

此计运用象理来说明将帅要巧妙地运用此计,可以克敌制胜,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样。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

全师避敌:全,保全,保存实力。师,指军队。避敌,避开敌人。全句的意思为:保存已有的军事力量,避开强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左次,是指军队向后撤退。意思是说,军队向后撤退,并没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译文】

为了保存已有的军事力量,避开强敌。虽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灾祸,因为它并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战例】

之一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楚将子玉率领军队去攻打晋国。

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派兵,配合楚军攻打晋国。

此时,晋文公刚刚打下依附于楚国的曹国,楚国不能容忍别人欺负到自己的头上,何况楚国处于日益强大的时期,晋楚之战一触即发。楚将子玉率领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目前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利没有多少把握,楚强晋弱,并且来势汹汹,他决定暂时撤退,避开锋芒。对外假意称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有恩。我曾与他约定,如果我将来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交好。若是迫不得已,两国交战,我定会先退避三舍。如今,子玉率军来攻打晋国,我应当遵守承诺,先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抵御楚军的进攻。

他已事先派人到秦、齐两国寻求帮助。楚将子玉率军队追到晋国边界城濮,晋文公早已摆好阵势与楚将子玉交战。晋文公已探明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力量最为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两国士兵,他们是被迫而来,并无斗志。楚将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其后。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没有迎战,还是撤走军队,陈、蔡两国的将官以为晋军怕了自己,又逃跑了,便穷追不舍。追了没多久,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战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两国联军的战马吓得嘶鸣长空,转头就跑,这时,战马已被惊吓着了,骑兵根本无法控制。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人假扮陈、蔡军士兵,向楚将子玉报捷:“右军已获胜,请元帅赶快进兵。”楚将子玉登车望去,晋军后方烟尘滚滚,他笑道:

“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深入之计,他们在马尾上绑上树枝,来回奔跑,故意弄得烟尘滚滚,制造假象。楚将子玉急令左军全速前进。晋军故意打着楚军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入晋军的伏击圈,全军遭到歼灭。等楚将子玉率领中军赶到时,晋军三军合力,把楚军重重围住。楚将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已被歼灭,自己已陷入重围,急令军队全力突围。虽然他在大将的保护下,得以冲出重围,保全了性命,但是他的军队遭到重创所剩无几,只好逃回国去。这个故事中晋文公有几次撤退,并不是被动地逃走,而是主动避开敌人的锋芒,寻找或制造有利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之二

公元前611年,楚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和其他国家相勾结叛楚。当时的国君楚庄王为了消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就集中力量,派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拼命抵抗,楚军一时难以取胜。庸军与楚军在一次交战中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大意,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向楚庄王报告了庸国的军情,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把大军调来,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率兵去攻打庸军,两军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敌对手,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失利。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庸军将士们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便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也渐渐失去了防备心理。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去攻打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欢庆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会杀个回马枪,打得庸军措手不及,无法抵挡住楚军的大举进攻。在楚国大军强攻猛击下,一举消灭了庸国。从而控制庸国和其他国家叛乱的局面,增强了国力。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有利战机,一举歼灭了敌国。

【前人之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敌人占有绝对优势,己方不能战胜时,只有投降,讲和,撤退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只有撤退不能算失败。没有失败的人,可以转为胜利的契机。比如宋代名将毕再遇与金兵作战,一连几天与金兵交战都没有战胜对方,一天夜里毕再遇全军撤走了,只留下旗帜在营帐前,预先把羊倒挂着,又把羊的前腿下放一面鼓,羊不能忍受倒着悬挂,就用前腿不停地往下踢,鼓也就响声不断。金人未发觉宋军借用鼓声作掩护撤走了,相持了几天,才发觉,想要追击宋军,已是无影无踪了,可以说这人是善于撤退的将领。

【赏析】

“走”在军事上指敌强我弱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撤退,避开与强敌交锋,寻找有利战机,以退为进。这里的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走,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

主动撤退还可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是以退为进。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要处惊不变。

此计运用象理来说明己方虽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灾祸,因为它并没有违背行军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