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832400000014

第14章 美国第一个犹太人国务卿: 基辛格

传奇人物

基辛格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曾给两位美国总统当过国务卿,但他的才能却不只是国务卿的水平,他甚至比他所服务的两位总统要能干。不过,大家都明白,这位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原籍德国人,并且还是个犹太人,在美国宪法的规定之下,即使本事再大,也是不可能当上总统的,国务卿的职位已经是他在美国政界攀登的最高峰了。不过,无可否认的是,从1969年尼克松上台到1977年福特下台,在长达八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他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顾问和国务院首脑,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中美关系、苏美关系、美国同它的西方伙伴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的处理,越南问题和中东问题的谈判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因此,他被称为美国七十年代的头号外交家。

人物简历

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纽伦堡附近的费尔特市。

1942年,美国政府宣布对德作战;1943年,和弟弟瓦尔特一起被征召参加了美国军队,命运从此逆转。

1945年,在克雷默尔的推荐下把德国的克雷菲尔德市管理得有声有色。

1947年,24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国际政治。1952年,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

1959年7月,被哈佛任命为政治系副教授。

1968年,帮助洛克菲勒参加总统竞选。同年,洛克菲勒竞选失败,他接受尼克松的聘请,担任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

1971年7月11日,秘密从巴基斯坦飞到北京与周恩来会晤;10月16日,第二次飞到北京安排尼克松访华的日程及后勤事务;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访华。

1973年8月,接替罗杰斯成为美国国务卿。直至1976年11月,民主党人卡特击败福特成为美国总统,基辛格也结束在白宫和国务院的8年公职。

传奇语录

“这个时代造成了那么多的紧迫性问题,以致很少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其较为深刻的意义。因此,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需要具有一个充分宽广的视野,这样,才能使未来不至于淹没在目前的问题之中。”

“信以为真的恫吓比当做恫吓的严重威胁更有用。从政治目的来说,对军事力量作意义重大的衡量是由对方作出估计的。心理准则与战略理论在重要性上互争雄长。”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如果政府没有准备足够的厕所,老百姓有权当街撒尿。”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这样的政府高级官员在美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他是个知识分子,成年之后,他的大部分生活是在大学里消磨的,他思考,他著文论述,他评论那些积极制定美国政策的人的功与过,甚至还提供可供使用的意见;他是个学者,只不过他不是一个只满足于著书立说的学者,他认为从外面的世界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所以他不满足于学院的规矩生活;他是个欧洲人,是个在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因此对于传统和历史非常敏感,能够忍受可能产生的悲剧,但他又是个美国人,美国教育的熏陶使他能够察觉身边的权力,使他懂得“学而优则仕”,最终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他为洛克菲勒拟订政策纲领,起草文件讲稿,跟随他进行竞选演说,是洛克菲勒竞选班子的核心成员;洛克菲勒竞选失败,他接受尼克松的聘请,摇身一变当上了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并在1973年接替罗杰斯当上了美国国务卿,他后来“几乎成为唯一能站出来替那个被水门事件搞得狼狈不堪的总统撑腰的人了”;福特继任美国总统,基辛格第一个被任命为国务卿,还被授予了美国文职官员最高奖赏——自由勋章,还被加封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即便是下野之后,这位举世知名的美国外交家,也不会从美国的政治生活和国际舞台上销声匿迹的……

新环境下尽显天分的“德国弃儿”

1923年5月27日,海因茨?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纽伦堡附近的费尔特市。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的教师,父亲路易斯在一所专门为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开办的女子中学专教希腊文和拉丁文。母亲保拉较为外向,善于烹饪,也很有主见。小时候的基辛格聪明好动,喜欢踢足球,但学习成绩平平。1933年4月,希特勒发出了第一个排犹的命令,纳粹的阴影开始笼罩包括基辛格一家在内的整个德国犹太人头上,那时,基辛格只10岁。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就连生命也受到了威胁。被逼无奈之下,1938年,在母亲保拉的安排下,基辛格一家人从德国逃往英国伦敦,后又辗转到了美国纽约,住在了曼哈顿的德国犹太人难民聚居地“华盛顿高地”。不久,基辛格的德国名字“海因茨”被改成了“亨利”,他也进入乔治?华盛顿高级中学念书。虽然初到纽约、人地生疏,英语也说的不好,但美国这个开放、自由的新环境却使得他摆脱了以往的压抑,各科成绩竟然都名列前茅。直到1940年,基辛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纽约市立大学会计专业。这个时候成为一个会计师是他最大的梦想。

在军队喜获逆转命运的机会

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还在持续,甚至波及到了美国,于是,1942年,美国政府宣布对德作战。那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便急需扩大兵源。所以,1943年2月,基辛格和弟弟被征召参加了美国军队。入伍不久,基辛格和战友们便被派往北卡罗纳州的克罗夫特兵营接受12星期的步兵基本军事训练。1943年6月19日,基辛格在军营里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了美国公民,也真正对美国有了认同感。1944年,基辛格加入了美国第84步兵师,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克莱尔步兵营当步兵。1944年夏天,基辛格在军营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克雷默尔。两人的一次交谈之后,克雷默尔发现了那时还只是个中学毕业生的基辛格具有超群的智力,对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便对他照顾有加。1944年9月,第84步兵师被调入欧洲战场,不久,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入德国。1945年初,第84步兵师继续向东推进,此时,为了更好地展开战斗,部队需要一名德语翻译,克雷默尔便向司令部长官推荐了基辛格。基辛格表现优异,得到了长官们的赏识,很快便从列兵升为了军士。1945年3月,第84步兵师占领了德国克雷菲尔德市,被战火摧残得面目全非的这座城市急需重建。这时,克雷默尔再次成功向负责重建该市的美国将军推荐了基辛格,让他去负责恢复秩序和进行城市管理。一个“德国的弃儿”,现在竟然以占领者的身份来管理这个城市,这是何其大的讽刺啊!令人惊异的是,当时仅22岁的基辛格把这座城市管理得有声有色。1947年底,即将返回美国的基辛格把决定回国后继续到纽约市立大学接受教育的想法告诉了克雷默尔。但克雷默尔却劝他要过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独立生活,基辛格听后有所领悟,便制定了新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向克雷默尔那样的学者。

新的人生目标:24岁的大龄哈佛学生

1947年9月,24岁的基辛格进入了哈佛大学,作为一个大学生,他的年龄似乎大了点,但对于一个未来的美国国务卿来说,这个年纪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起点。在经过一番踌躇之后,他选择了政治系,专修国际政治。这个专业对于基辛格来说是在自然不过的了——在一个充满动荡和破坏的年代里,研究如何治理动荡和破坏,他在战争中的经历,正好可以提供他学习的素材和动力。在哈佛期间,基辛格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思考上,常常是一个人来往于教室、图书馆和食堂之间,或者一个人漫步于查尔斯河畔,或者一个人在河畔呆坐半个多小时,因此,他获得了“隐士”、“孤独的狼”等称号。更幸运的是,在哈佛,他遇到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二个人——他的老师威廉?埃利奥特。埃利奥特的教学方法基辛格很是欣赏,基辛格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无尽的求知欲也引起了埃利奥特的注意。两人几乎每周都有一次约会,讨论别人看来是深奥难懂的问题,大谈荷马、黑格尔、康德和斯宾诺莎。埃利奥特还有意培养基辛格各方面的才能:时常让基辛格帮忙处理一些简单的行政事务,忙得不可开交之时,还找基辛格代为参加会议……正因为如此,基辛格还曾被误认为是青年教师。就这样,经过3年的呕心沥血,1950年,基辛格以一份长达377页的《历史的意义——读施本格勒、汤恩比和康德著作的心得》作为毕业论文,而获得了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资格。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基辛格博士”的大名世人皆知。

“学而优则仕”:助洛克菲勒竞选总统

1951年,基辛格大学老师埃利奥特推荐他负责哈佛国际讲习班的教学活动,从此拉开了他进入政治和外交界的帷幕。基辛格通过这个讲习班结识了不少各国的政界人士,其中有一些后来成为了各国的领导人,像法国总统德斯坦、比利时首相廷德曼斯、西德经济合作部长艾哈德、挪威外交部长弗莱顿伦德、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以色列总理阿隆。在与这些人的互相交流中,基辛格了解了国际局势的变化,这对他后来担任美国国务卿、制定美国的外交政策大有裨益。50年代中期,基辛格的“成名之作”《核武器与外交政策》的出版,引起了洛克菲勒家族中掌管外交事务的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注意和重视,便将其网罗至门下,聘请为这个美国不执政的王朝的首席外交顾问。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拉开帷幕,洛克菲勒以纽约州州长的身份参加此次大选,他的竞争对手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为了美国国家安全助理或国务卿这样掌握美国外交大权的职务,基辛格在洛克菲勒的竞选中全力以赴,为洛克菲勒拟定政策纲领,起草文件讲稿,整日奔波于哈佛和纽约第44号街的洛克菲勒竞选总部之间。

但是,精于复杂的外交问题的基辛格却不谙国内大选的门道,对洛克菲勒当选总统的可能性估计的过于乐观,甚至公开反对尼克松,说“如果尼克松当选总统,那就太荒谬可笑了!”于是,在共和党代表大会对候选人的第一轮投票之后,尼克松获692票、洛克菲勒获277票的结果,使得洛克菲勒自叹弗如,宣布推出竞选。感到十分出乎意料的基辛格更是伤心的哭了起来,觉得前功尽弃。

此时还在哈佛任教的基辛格助推洛克菲勒参加总统竞选,总给人一种不满足于埋头著书立说的感觉。他还曾参与哈佛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和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的研究计划,并先后在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四届政府的军事和外交部门担任过各种顾问,虽都是兼职并无真正实权,却明显让人觉得他的活动多带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向世人证明了,有着这样的功利目的,未尝不是什么好事。

非美国本土人士在美政界最高峰:两届美国务卿

洛克菲勒宣布退出竞选,伤心的基辛格便只能回到了自己的寓所。不久他接到尼克松的部下的电话,却严词拒绝了尼克松的邀请。1968年11月5日,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37界总统。不久,基辛格再一次接到了尼克松助手的电话,约在皮埃尔饭店19层见面。11月25日上午10点,两人正式见面。刚开始,房间里的气氛十分沉闷,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尼克松有意识的把话题引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来,放下胜利者的架子,虚心向基辛格请教。他谦恭的态度顿时使基辛格没了戒心,两人开始像老朋友一样聊起天来,尤其是谈到关于国际事务处理的观点,他们越谈越近。11月27日,基辛格再次被邀请到皮埃尔饭店39层的总统套间里。这次,尼克松正式邀请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那时的基辛格甚是感慨啊:自己一直以来所希望的这个职务,却是由这个被自己骂绝了“混账东西”的家伙来实现了!不过他没有马上答应尼克松的邀请,而是向洛克菲勒,他在哈佛的同事,以及他的启蒙老师克雷默尔征询了意见。之后的第三次会面,基辛格才接受了尼克松的聘请。1968年12月2日,尼克松在皮埃尔饭店召开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了对基辛格的任命——此时,多数内阁成员还未敲定。一当上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就从哈佛搬到了华盛顿,以其过人的才智和充沛的精力投入了工作。1971年7月11日,基辛格秘密从巴基斯坦飞到北京与周恩来会晤;10月16日,第二次飞到北京安排尼克松访华的日程及后勤事务;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使得中国人认识了基辛格,也充分展示了基辛格卓越的外交才干。1973年8月,尼克松批准了国务卿罗杰斯的“辞呈”,任命基辛格为新一任国务卿。至此,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美国本土出生的担任美国国务卿的人。由于美国宪法规定非美国本土出生的人不得担任美国总统,因此,对于原籍德国的基辛格来说,国务卿的职位已经是他在美国政界的最高峰了。之后,他的任务更重,并且更重要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一度使得社会舆论认为,虽然名义上他只是个总统助理,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显然已成为仅次于总统本人的尼克松政府中最有权力的人”。1972年蝉联了美国第38届总统的尼克松,却遭遇了“水门事件”,需要外交活动来掩盖自己的困境,这样,基辛格“几乎成了唯一能站出来替那个被水门事件搞得狼狈不堪的总统撑腰的人”。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宣布辞职,继任的福特总统却继续让基辛格担任他的国务卿。在白宫和国务院的8年,基辛格获得了美国文职官员的最高奖赏——自由勋章,以及福特加封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的称号。在福特手下干了两年零五个月之后的1976年11月,随着卡特在大选中获胜,基辛格也随着福特一起下了台。

不过,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美国外交家,即使已经下野,他仍然不会默默无闻,从美国政治生活和国际舞台上销声匿迹。没有了国务卿的头衔,他依然活跃——一方面,他担任了一些私人职务,继续进行国际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仍然保持着同国内许多知名政治家、外交家的接触和联系;他还经常出国访问会见外国要人,或者发表外交演讲……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指出的那样,“他担任国务卿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他在权势集团中结交的朋友,使他在下野后仍在外交界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