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8293900000015

第15章 推动文化建设的电视节目(2)

为促进电视剧的制作,1981年底,北京广播局党组以北京电视台电视剧组为基础,抽调一批编导、摄像员、美工和技术人员共28人,在全国率先筹建北京电视制片厂。该厂1982年3月11日正式成立,租用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乡30间平房为厂址,在被人戏称为“骡马大院”的环境内艰苦创业,初期直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管,1985年5月16日改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划归北京电视台建制;1990年又直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管理。

北京地区早期的电视剧,因受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限制,多为单本剧。改革开放后,电视剧制作在资金和技术设备方面改进很大,加之大量国外影视节目的译制播出,如北京地区的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在播放26集连续剧《姿三四郎》后,又播放了香港连续剧《霍元甲》、《陈真》;日本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新加坡连续剧《狮城勇探》;台湾连续剧《昨夜星辰》;巴西连续剧《女奴》;墨西哥连续剧《卞卡》、《诽谤》、《坎坷》等,几乎每部连续剧的播出都引起首都观众的热议和关注,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电视连续剧故事容量大,剧情复杂吸引人,播出时间长,社会影响大,收视率较高,并且具有容易征集套播广告的优点,获得观众对连续剧的喜爱,越来越被创作者们所认识。因此,从1984年起,电视连续剧成为创作和投资的热门,单本剧创作渐入低谷。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3年10月到1993年,制作了(含合拍)210多部、1180集电视剧。主要作品有:《红楼梦》(导演:王扶林)、《西游记》(导演:杨洁)、《三国演义》(导演:王扶林等)、《努尔哈赤》

(导演:陈家林)、《末代皇帝》(导演:周寰、张建民)、《唐明皇》(导演:陈家林)、《寻找回来的世界》(导演:许雷)、《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导演:潘霞)、《铁人》(导演:王驰涛)等。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1982年9月到1993年制作了(含合拍)80多部、540多集电视剧。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导演:林汝为、蔡洪德)、《渴望》(导演:鲁晓威)、《编辑部的故事》(导演:赵宝刚)、《北京人在纽约》(导演:郑晓龙、冯小刚)、《凯旋在子夜》(导演:

尤小刚)、《便衣警察》(导演:林汝为、蔡洪德)、《李大钊》(导演:

王保华)、《巾帼悲歌》(导演:尤小刚)、《白桦林作证》(导演:潘桦)、《钟鼓楼》(导演:鲁晓威、唐果)等。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创作,为北京地区电视剧的播出,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创作上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更擅长古典文学和历史题材的剧目。他们制作的36集连续剧《红楼梦》、25集连续剧《西游记》、84集连续剧《三国演义》、16集连续剧《努尔哈赤》、28集连续剧《末代皇帝》、40集连续剧《唐明皇》等,场面宏大,拍摄精致,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的真实和原着的特色,播出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当年的热播剧《渴望》取得了高收视率。有些连续剧还输出到国外,传播了中国文化。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创作,更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并且具有浓郁的北京地区特色,深受北京观众的喜爱。这个中心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制作的28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誉为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该剧1985年4月21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随后在各省市播出,轰动全国,引起了文艺界、新闻界、戏曲界、影视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广播电影电视部决定授予该剧特别奖,并于1985年10月16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

1990年11月3日,我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50集的《渴望》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再次引起轰动,最高收视率达到90.78%,被人们称为“渴望现象”。当时电视台播出时并不是每天都有,观众则强烈要求每天播放。据统计,全国有300家电视台播放,有近5亿人次收看,电视台收到观众来信和表扬信上万封,报刊登载评论文章1000多篇。《渴望》除在全国热播外,还在美国、越南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播出,影响十分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到1993年,北京地区共拍摄电视剧860多部、4300多集(含合拍),占全国电视剧制作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电视剧成为最受北京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四、电视纪录片探索文化引起关注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节目较少,纪录片是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

1979年4月,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NHK)联合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由此揭开了中外合拍电视片的序幕。

《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而在商业运作方面,我方制作的中文版却没有取得多少收益。反观日语版,在由创作人员编辑成14集纪录片播出后,又用素材从丝绸之路的自然、民族、文物三个方面编辑成各自的系列电视片共24集播放,并在播出中间插播有关导演和摄影师的采访内容,向观众深入地介绍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利用了摄影资料。除此之外,日方除发行纪录片外,还出书籍,出画册,办展览,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次合拍,使我国纪录片创造者第一次学到了当代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和商业模式。

由于电视设备的引进,到拍《话说运河》时,已不再用电影胶片拍摄,而是全部采用电视摄像设备制作。该片沿京杭大运河的自然走向,南起杭州,北抵北京,立体地展示了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纪录片仍由陈铎和虹云主持,采取边拍摄、边制作、边播出的方式,开创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先河。片中内容由《一撇一捺》、《漂来的北京城》、《江河湖海处》、《浙东运河》、《绍兴风情》等组成,内容丰富,充满诗情画意。

其中,《漂来的北京城》的解说词,把水比喻成“北京人的眼睛”,形象地说:“北京城要是没有了昆明湖、什刹海、太液池,也没了金水桥下的御河水,因此让万寿山的佛香阁、海子边的垂杨柳、琼华岛的白塔、紫禁城的角楼,弄没了自己的倒影,这北京城会不会像老辈子人说的‘丢了魂’呢?”这些描写真乃亲切自然、风流倜傥、撩人情思、令人叫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时代”。在纪录片创作热潮中,北京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十分活跃。1981年9月,北京电视台派三名记者访问朝鲜,为期三周,用16毫米胶片拍摄了200多分钟素材,回国后制作成《访朝见闻》共13条,“胶转磁”后播出,可谓北京电视台播出最早的纪录片。

当时,电视节目较少,纪录片虽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全国没有一家电视台具有独立拍摄跨地域的大型纪录片的实力。1984年,为了配合改革开放,加强对外宣传,北京电视台率先提出了联合拍摄大型纪录片的设想,并与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省级电视台,采取集体策划、分头拍摄、相互支援、统一制作的方法,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共35集,由集体创作。这部纪录片在拍摄中得到了中国长城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对万里长城东起辽东、西抵嘉峪关进行了系统拍摄和航拍,详细记录了长城的雄伟英姿、历史渊源、人文文化、风土民情、发展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性、欣赏性。这部纪录片发行到世界许多国家,在国内外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称赞。

198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纪念日。北京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风云一代长征人》。这部纪录片共22集。纪录片的拍摄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支持,摄制组沿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拍摄,途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安徽、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十余省市,穿越了雪山、草地、大川、大河,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坎坷历程,反映了长征沿途的发展变化,弘扬了红军精神。片中采访了聂荣臻、徐向前、杨尚昆、王震、余秋里、洪学智、萧克、张爱平、杨得志、杨成武、廖汉生、王平、秦基伟等老革命家、军事家,采访了沿途一百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摄制组曾被邀请到玉泉山拍摄徐向前元帅和聂荣臻元帅。聂帅坐在轮椅上被推进会客厅后,接受了半个多小时采访。临结束时,聂帅拱手向摄制组连说感谢,他说“我现在腿不行了,我骑不了马了”。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想到这就是当年戎马一生、驰骋沙场的老帅,摄制组全体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无比钦佩。纪录片拍摄完成后,在京西宾馆隆重召开了“首发式”,由杨尚昆副主席主持,老红军们都来了,大家欢天喜地庆祝纪录片拍摄成功,场面十分感人。

1984年至1988年,中日两国举行了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我国棋手聂卫平多次力挽狂澜,战胜日本的超一流选手,夺得擂台赛的最后胜利,全国兴起了“围棋热”。1988年起,又有“应氏杯”和“富士通杯”等世界职业围棋大赛,我国选手均有优异的表现。这些围棋赛经过电视的转播,在北京和全国掀起了“围棋热”。北京电视台的几位年轻记者从1989年开始,着手拍摄了大型纪录片《黑白魂》。

《黑白魂》将围棋置于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融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军事、科技等有关知识为一炉,并用特技烘托、点染、诠释抽象概念,采访人物近百个,纪录重要比赛和棋局数十场,除在国内大量拍摄外,还在中国围棋协会和日本棋院协助下,到日本东京、大阪、福冈、京都、广岛等地拍摄,因而整部纪录片内容极为丰富。这部纪录片1990年12月16日起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广大电视观众和围棋爱好者的好评,同时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另有《黑白魂》书籍出版,十分畅销。

五、助推国产动漫制作,北京电视台先声夺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动画事业快速发展,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不仅作品多,精品也多,内容和艺术性都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其中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可谓当时国内动画的巅峰之作,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其他,像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折纸动画片《一棵白菜》,可以说在动画品种创新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文革”中,我国动画创作受到很大冲击,动画生产能力最强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2年至1976年间,仅拍摄17部动画片,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完全以写实和教化为目的,使后来的动画制作受到了影响。“文革”后,1978年至1989年,我国创作了219部动画片,其中不乏《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佳作,以及《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但整体制作水平下降,呈衰落趋势。而日本和美国的动画片借此机会在90年代涌入我国,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雷欧、米老鼠、唐老鸭等外国动画形象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认识到动画产业的重要,动画创作才再度兴旺起来。

北京电视台建立较晚,但在动画制作方面,却是全国最早的一家。1982年,北京电视台的技术人员用彩色水笔,一张一张地画出拟人化的眼药瓶的不同动态,然后用单管摄像机拍摄下来,制作播出了一个“噻吗酰胺”眼药水的广告。不久,又用摄像机和苏州摄影器材厂生产的动画摄影台、东北齐齐哈尔一家工厂生产的录像定格控制器,拍摄制作出一批动画片头和节目片断,在电视中播放。1985年,北京电视台有技术人员参加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动画专业学习后,与同学共同创作播出了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圆的圆桌会议》,片长6分钟,成为北京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动画片。此后,北京电视台成立了“影画科”,制作出第一部6集电视动画系列片《三娃》

等,还在科影金辅堂的帮助下,由书法家邓元昌题字,制作了北京电视台最早播出用的动画台标。

北京电视台在1988年底创办的《七色光》栏目中设立了《动画世界》专栏,专门为首都少年儿童播放动画片,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1990年北京电视台成立了动画中心,同年开办了《卡通天地》栏目,专门介绍国内外优秀动画作品和动画片的制作知识,满足观众对动画片制作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卡通天地》的播出,培养了一批动画爱好者参与动画制作。目前在北京和全国从事动画创作的人员中,有不少人是当年看了《卡通天地》节目,激发了创作热情,从而加入国产动画片创作行业的。其中有一位名叫王川的回忆说:

1989年我和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一位同志经常在一起看《猫和老鼠》、《兔子等着瞧》等动画片。1992年,应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同学之邀,开始关注动画行业。当时国内关于动画方面的资讯非常有限,我们在对全国动画企业进行普查与采访时,发现北京电视台有一个介绍世界动画艺术的栏目,播放许多获奖的优秀艺术短片,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些作品外,至今记忆深刻的还有欧洲的艺术短片《蝗虫》和《操纵者》。从这个栏目中,我们吸取了很多营养,从而在1994年下决心成立了自己的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电视台密切合作,生产了动画片《飞天小猴王》、《学问猫教汉字》、《学问猫说历史》、《英雄七个半》,并参与了《福娃奥运漫游记》等优秀动画片的创作……

出于节目播出的需要,从1985年到2005年二十年间,北京电视台的动画创作十分活跃,先后创作出《的笃小和尚》、《1的旅程》(5集)、《学问猫教汉字》(52集)、《傻鸭子欧巴儿》(6集)、《怎么来的》、《霹雳贝贝》(8集)、《恐龙学校》(52集)、《小和尚》(52集)、《英雄七个半》(26集)、《八仙寻宝记》(8集)等近40部、800集动画片。

上述动画片中,《的笃小和尚》、《1的旅程》、《学问猫教汉字》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获得了亚洲电视大奖,其他动画片也获得了全国或省市奖。1992年后,北京电视台举办了“1992‘四通杯’全国卡通幽默比赛”、“首届全国优秀动画片展播”、“1993‘德洋杯’全国卡通幽默小品比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动画创作。

北京电视台2004年9月10日开播了全国首家专业动画频道——卡酷动画卫视频道,下设八大动画剧场和众多自办节目,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和乡村近6亿人口,全天24小时播出动画节目,介绍动漫发展动态和知识。2006年10月又进一步组建了北京卡酷传媒有限公司,秉持“原创为先,内容为王”的理念,推动动画片制作和动画产业多元化发展。

卡酷动画频道建立后,播出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喜洋洋与灰太狼》、《秦时明月》、《快乐东西》、《虹猫蓝兔七侠传》、《猪猪侠》等国产动画片,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和追捧;自制动画《福娃奥运漫游记》、《卡酷漫游记》、《我们小孩有力量》、《星游记》等,在国内连获大奖,名声不菲。中央电视台也于2007年3月18日建立了动画有限公司,依托少儿频道,开展动画原创生产,动画产业开发,出品了《哪吒传奇》、《小鲤鱼历险记》、《梦里人》、《渴望蓝天》、《三国演义》、《中华五千年》等优秀作品。从此,全国动漫产业昌盛,北京电视荧屏中的动漫节目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