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奇妙故事
829000000001

第1章

第一章

课堂接话大全

1、高数课,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底下闹成一片,老师忍无可忍:“ 同学们声音小一点!” 一哥们曰:“老师,慢慢你就习惯啦!”

老师FAINT!

2、高中全校必须穿校服,有一复读的学生从来都不穿。

管这方面的老师天天蹲在门口检查。一日,老师看到此同学没穿校服,问其为什么不穿。此同学大怒曰:我妈又没死,为什么要穿孝服?

老师汗到死……

3、这个也许不算接话:老师拖堂:“最后我还要讲一点……”一强男接口大声道:“强扭的瓜不甜!”全场寂静……

老师脸铁青:“……下课!”

4、偶们老师一次上课时说:“老板就是老板着脸,老婆就是老婆婆妈妈,老伴就是老陪伴着你……”

偶同桌大声问老师:“老师,那老师是不是就是底下老湿呀?”老师遂暴走!

5、初中时下课喜欢几个男生一起扑蝴蝶(现在想想真无聊),结果一同学玩得太兴奋,上课铃响时,数学老师叫他几遍都没回答。

上课5分钟后,此同学跑到门口喊报告,老师生气地说:“我就是喊一条狗,它都会摇尾巴啊!”

此同学小声地接到:“我又没尾巴……”全班爆笑,连老师也忍不住了……

6、我的一个弟兄在高数课上老师问:“微积分是很有用的学科,学习微积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弟兄:“没有蛀牙!”

7、上语文课老师说:其实黄鼠狼是不吃鸡的,那是科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的。 曾经把一只鸡和黄鼠狼关在一起,第二天你们猜怎么了?

同学接道:鸡怀孕了。

8、初中物理课讲到氖管的使用,我们班一个胖子坐在最后一排,站起来问道:“老师,氖管里面的奶要是流出来怎么办?”

全班静,老师没有说话,一直讲其他的到下课,第二天上课,一开始,该老师就对昨天那位同学火冒三丈,全班于是对老师的反应速度有了了解。

9、体育老师上课时吼:向右转,不要乱瞟,用眼角的旁光扫着旁边的同学。下面有人小声说:只有他的膀胱才长在眼角上。

10、一绘画老师小有名气,某报上有较大篇幅报道,并附照片,于是在课上自吹:“最近总有同学和我说,老师你真行,上了报纸还登了照片……”

我:“寻人启示吗?”结果:老师怒视我至少5分钟,然后讲课。

11、高三,几何老师,一BT老太,爱自吹,巨烦人。

一日在课上:“我在市教育局都很受重视的,他们总是请我去一起研究问题,每次都是车接、车送。”(注:此老太南方人,说到这里故意有一停顿以加强语气)。

我:“三轮吗?”结果:从此被禁止上几何课。

12、初中校领导开会,下面的同学很不自觉,扔了一地板的面巾纸(当天温度差不多50度)。

开完会后,一名领导接着讲:“同学们,今天满地都是卫生巾,本来就不干净的地板被弄得不成样了,男同学全部留下来收拾干净。”女同学哭笑不得。

13、至今我还不知道那老师是讲对还是讲错了的。说上高中时,英语老师(一五十左右中年妇女)嫌我们几个男生不听讲,遂大骂:

“你们想什么呢?”“想你呢!”我于是回答。老师沉默半晌后指着我又大骂:“你就是一个臭流氓!”

14、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上劳动课,老师是个老头,自我介绍说:“我叫吴树山。”偶马上接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牙刷与鞋刷

相同点:

1、都属于刷子。

2、都以服务对象光亮坚固为目的。

3、使用时均需上下左右前后在服务对象上移动。

4、使用时均需使用膏状添加剂。

5、根据使用者的讲究程度,均有提前退休和终身工作的可能。

6、 经常在口臭和脚臭等恶劣环境中被迫工作。

不同点:

1、大小不一样,鞋刷大些,牙刷小些。

2、每次服务对象的数量不一样,鞋刷通常为两个,而牙刷则为20个左右。

3、相对于牙刷,鞋刷的形状更为丰富。

4、相对于鞋刷,牙刷的种类更为多彩。

5、牙刷有时可以替代鞋刷,但鞋刷不可替代牙刷。

6、牙刷的工作面通常为白色,鞋刷的工作面通常为黑色。

7、牙刷的使用者通常只为一人。

8、鞋刷的使用者可为多人。

9、通常情况下,牙刷在一年里没有休息日。

10、通常情况下,鞋刷在一年中的夏季可以休假。

11、用完鞋刷以后通常要洗手。

12、用完牙刷以后通常要漱口。

13、男人用的鞋刷要比牙刷工作强度大些。

14、女人用的牙刷要比鞋刷更换得频些。

中文系学生请假条

敬爱的老师:

昨夜雨急风骤,风云异色,天气突变。

因吾尚在梦中,猝不及防,不幸受凉!

鸡鸣之时,吾方发现,不想为时已晚矣!

病毒入肌体,吾痛苦万分!

亦悔昨夜临睡之际,不听室友之劝,多加棉被一条,以至此晨之窘境。

吾痛,吾悔!无他,惟恸哭尔!室友无不为之动容!

本想学业之成就为吾一生之追求!又怎可为逃避病痛而荒辍学业乎!遂释然而往校。但行至半途,冷风迎面吹,痛楚再袭人。吾泪、涕俱下,已到生不如死之境,哪得力气再往之。不得已,而借友人之臂,返之!

由此上述,为吾未到校之缘由。

吾师应懂,吾未到校,乃吾迫不得已之。

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吾亦懂,吾未到校,吾师失一佳徒之痛苦。

无吾,汝课索然无味哉!

汝苦,吾亦苦!

但,病痛不饶人,敬请谅之!

如有幸再见吾师之面,再听吾师之课,吾宁当负荆请罪,自辱其身!

呜呼哀哉!哀哉痛矣!

学生***敬上

看看英语的最高境界

某日刘洪涛在三里屯遇到外宾,上前搭话曰:I am Hongtao Liu。外宾用地道的北京话曰:我他妈还是方片七呢!

我老婆家是内蒙古农村的,有一对外国老夫妇到这里住了下来。因为村里的人无法和他们交流,老夫妇很寂寞,就养了一只猫。

一天早上,老夫妇正梳理猫毛,一个人从旁边过来,冲着俩人说“鼓捣猫呢”。夫妇俩随即冲着来人说:“Good morning.”

傍晚时分,二人正在把晾在外边的衣服收起来, 路过的一个村民冲着他们说:“鼓捣衣服呢!”二人这回反应很快地说:“Good evening.”

私下里老夫妇俩感叹,合着他们这里的人都会说英语呀!

某次英文考试有两道题目:

(1)我穿上外套,却发现第一个扣子掉了。

(2)他听见电话铃响,就过去接了电话。

正确答案应为:

(1)I put on my coat and found its first button was gone.

(2)As soon as he heard the phone ringing, he went to pick it up.

但是某生的答案是:

(1)Shit!

(2)Hello?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Time is money.并让同学们翻译。有名学生答道:“汤姆是玛丽。”

小明上英文课时跟老师说:May I go to the toilet?

老师说:Go ahead.

小明就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小明又跟老师说:May I go to the toilet?

老师说:Go ahead.

小明又坐了下来。他旁边的同学于是忍不住问:你不是跟老师说要上厕所吗?怎么不去?

小明说:你没听老师说“去你个头”啊!

生于80初的十大尴尬

尴尬一: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什么葱啊!(正好混了个)

尴尬二: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混了四年拿了几个证,现在的工作的感觉就是被骗了,谁叫我们都是“第一次”啊,现在的大学生值几个钱啊)

尴尬三:千辛万苦进了外商独资企业当白领,还是世界五百强,才发现原来中国现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强有499家都在中国有分号。干白领的活承受巨大压力,天天加班,挣得比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发点牢骚就有老外拍桌子:你他妈什么玩意儿,上午把你fire下午我就能找一个!(幸运没进外企)

尴尬四:福利分房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住房公积金少得可怜,又赶上无耻之徒畜牲一样遍地炒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发现如果不吃不喝睡大街,一年攒的钱才能买四五平方米住房,贷款住进新房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要还20年的贷款啊!(没敢想买房,只想把房租交上)

尴尬五: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中学大学又普及诚信教育,工作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花钱叫了个小姐,一摸身上全是假的。(虽然假话倒是不说,但假酒喝了不少,抽烟那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倒是没叫过小姐,听到这两个字都起鸡皮疙瘩)

尴尬六:他们说计划经济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他们说要普及素质教育,结果我们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刚摸到皮毛却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就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学到,得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班上完了,证也考到了,发现自己还是一个二百五。(越来越觉得自己真是一个二百五)

尴尬七: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网上信息如潮如涌,不论是垃圾还是精华都让人疲惫不堪,没手机没电脑,人家会觉得你生于陆拾年代,有人天天打游戏,有人天天上网,也有人天天在网上钓鱼——美人鱼出现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出现美人鱼,是人家的)

尴尬九:闯荡社会若干年,发现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某,逼不得已重新拾起书本,泡在这个考前冲刺、那个精华笔记、那个制胜宝典、那个某某密题中,希望能够再去学校混个更高一点的文凭,出来好混日子。(回想起来在学校的日子叫爽啊,可惜没有珍惜,多希望上天再给一次机会,我会说……)

尴尬十: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十五年前“太阳是我们的,太阳是我们的,月亮……”,十年前“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八年前“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现在“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199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八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