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缔组织疾病
8251400000005

第5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

其他非特异性皮损为风团,网状青斑,多形性红斑样改变,眶周和面部水肿等。

4)血液学变化。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可出现血液学改变,其中以贫血为最常见,这与微血管病变,铁的利用障碍,慢性肾脏病变等因素有关,约10%病人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虽然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但显示这种特征的直接Coomb试验阳性率高达65%以上,该试验阳性而又无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产物,有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时也可仅覆以IgG,这种抗体属温性抗体,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本病的另一个血液学异常为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且反应程度也较严重,往往对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转性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临床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体也明显升高,个别病人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白细胞减少也是本病常见的血液学表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后者中的T细胞和B细胞均可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与病情活动有关,本病对感染的反应性不良,即使继发严重感染,白细胞也无明显升高,本病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体内存在抗白细胞抗体而导致白细胞溶解破坏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碍,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细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细胞除在量的方面有减少外,尚有质的异常,表现为吞噬功能降低及产生白细胞趋化因子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与体内存在抗淋巴细胞抗体有关,抗淋巴细胞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细胞毒性补体依赖性IgM抗体,在4℃具有活性;后一类抗体可使淋巴细胞在体内破坏。

约15%病例有血小板减少,可为早期表现,引起严重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道出血,偶尔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改变是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循环的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半衰期缩短,也是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不仅有量的减少,而且还有质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凝聚异常,这种缺损常引起皮肤紫癜。

约10%病例体内存在循环的抗凝物质,此类患者很像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它可加重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并可使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肾脏病变。最为常见,对本病进行常规肾活检显示,几乎都有肾损害,仅半数病例有临床症状,狼疮肾脏病变主要为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病人的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肾功能早期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肾功能亦逐渐恶化,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尿液镜检时,在高倍镜下每视野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大于5个,提示有肾小球肾炎;如果中段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持续大于5,则提示为活动性损害,若尿中经常有少量蛋白则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继出现,开始可有透明管型,细颗粒管型,继而出现粗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狼疮肾炎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出现渐进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并可累及疏松组织如眼睑等,重者可发生胸腔积液,腹水,血浆总蛋白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胆固醇高于7.8mmol/L,蛋白电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显著时降低,狼疮肾病综合征常见于膜型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偶见于局灶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是狼疮肾炎的特征表现,由各种类型的肾脏病变所引起,一旦出现高血压,则意味着肾脏的病变在恶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对于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发生肾小管损害,中度以上的肾小球病变伴有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较轻,个别病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肾小管受损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肾小球间质所致,肾盂肾炎也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它可加重肾实质的病变,加重病情,肾脏病变最终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6)心血管系统症状。系疾病本身及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致,心脏损害见于2/3以上的病人,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等,其中以心包炎为最常见,慢性心包病变有心包纤维增厚,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很轻,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痛,少数病人心脏听诊时可闻及一过性心包摩擦音,急性心包炎常有心包积液,并可引起心包填塞症状。

2%~8%病人有冠状动脉病变,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冠状动脉引起局部血管炎,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引起的高脂血症,肾性高血压长期加重心脏负荷等因素引起,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损害及心力衰竭等。

心肌炎较心包炎少见,但也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可为全心炎的一部分,并容易波及心脏传导系统,本病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心衰时用洋地黄治疗无反应,且容易中毒,应用激素则反应良好。

狼疮性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叶,腱索及主动脉瓣造成相应的心瓣膜病变,以瓣膜反流为主,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或主动脉瓣病变,或者联合瓣膜病变),心脏外科对瓣膜病变矫正后,心衰症状可暂时缓解,但数月或数年后心衰症状更加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心血管外科工作者必须提前仔细鉴别心脏瓣膜病变的病因,并权衡手术利弊。

部分病人早期可有肢端痉挛,血栓性静脉炎和闭塞性脉管炎,个别病例尚可发生急进性冠状动脉瘤,既可为血管壁内型,也可为血管壁外型,此外与血管炎,激素诱发高血脂,肾性高血压有关,因而本病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也是本病的另一死亡原因。

7)呼吸系统。见于50%~70%的病人,胸膜,肺实质和肺血管均可受累,其中以胸膜炎为最常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还可累及纵隔胸膜,肺实质病变有几种非特异性改变,即毛细支气管扩张,肺泡隔斑点性缺损,全肺局灶性小泡性肺气肿,慢性肺间质纤维化,最常见的肺功能障碍为气体弥散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狼疮性肺炎多累及肺的1叶或数叶,呈一过性肺小片状浸润,常于数天后消失,并具有多部位,游走性复发的特征,本病肺炎最严重的症状为持续性肺泡型浸润,通常可累及双下肺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重度呼吸困难,呼吸过速,缺氧,发绀,此种肺部病变的病死率极高,少数病例发生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缓进性呼吸困难,呼吸过速和缺氧,病程长者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由于毛细血管漏出和弥漫性肺血管炎,故偶尔可引起严重的肺泡出血和肺水肿,其症状类似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此种病人多在短期内死亡。

8)消化系统。可发生于半数以上的病例,表现为腹痛,尤以狼疮危象为明显,常误诊为急腹症,可伴有腹水,且常反复发作,胃肠道血管炎是本病非特异症状,多为一过性,少数病人可发生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食管运动障碍,肝大是本病的一种常见体征,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这种改变与疾病本身的性质,药物中毒有关,狼疮性肝炎经治疗后肝功能可很快恢复正常,药物所致者停药后肝功能即恢复正常,肝大者常伴有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腮腺肿大,易误诊为腮腺炎,还可发生舍格伦综合征。

9)神经系统症状约见于50%以上的病人,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神经病和精神病,如神经官能症,癫痫,脑器质性病变,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但更常见于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称此为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型红斑狼疮。

(1)癫痫: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病变之一,发生率为15%,儿童患者更高,癫痫发作成为SLE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其发作绝大多数为大发作,少数可为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通常对抗癫痫治疗反应良好,但很难完全控制症状,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其发作阈值。

(2)头痛:约占10%,可表现为波动性头痛,周期性偏头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皮损等,与病情活动有关。

(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约见于15%的病人,表现为脑血管病变,其中以偏瘫失语者略多,其他有轻瘫性横贯性脊髓炎,截瘫,假性脑瘤,小脑和锥体外系或丘脑下部功能障碍,舞蹈症,脑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视野盲点等。

(4)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障碍,尤以下肢明显的感觉运动障碍,四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麻木疼痛,有时为紧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数病例表现为肢体发作性抽搐,伴有轻度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多为一过性,经治疗后,随病情缓解可自行消失,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继发于血管炎,伴随神经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变化。

(5)多动症:表现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为首发症状,可反复发作。

(6)颅内高压症或无菌性脑膜炎: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后者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7)精神失常:常见于大多数病例,可以是SLE的首发症状,但多数在病情加剧时才出现,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抑郁状态,另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可能与脑血管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常遗留有痴呆,人格障碍,智力低下,以呆滞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起初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言,逐渐出现失眠,直视,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记忆力差,不识亲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兴奋为主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情绪高涨,表情轻松,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哭笑无常,甚至打人骂人,激素治疗伴随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兴奋,多语,焦虑,易激动,继之可出现幻觉,情感障碍,哭闹,乱语,打闹,拒绝治疗等,其他精神障碍一般出现于病情活动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脑器质性病变。

10)五官症状。多表现有眼部症状,以眼底改变为主,其特征为视网膜有白色渗出,出血,水肿,视盘水肿,小动脉变细,边界有清楚的棉花状渗出物,内含细胞样体,还可发生结膜炎,浅表性巩膜炎,个别病例表现为顽固性牙痛,牙周脓肿。

11)淋巴结。本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以腋窝处淋巴结肿大为明显,其次为颈部,偶尔可发生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肺门,纵隔和支气管分叉处,后者可引起肺中叶综合征。

12)狼疮危象。系本病的一种恶化表现,高热,全身极度衰竭和疲乏,严重头痛和腹痛,常有胸痛,还可有各系统的严重损害如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病和昏迷,伴发局部感染或败血症等,如肾脏受累,肾功衰竭可导致死亡。

二、重叠综合征

本病除与其他风湿病重叠外(参见重叠综合征),尚可与其他非结缔组织病性自身免疫病重叠,这类疾病包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炎,恶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胃炎等。临床表现典型,尤其出现典型的皮损,并有多系统损害的特征者,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有关免疫学检查,一般容易作出诊断,在无皮损或早期仅有某个器官系统受累时,极易误诊,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多数病例缺乏绝对性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无可证实的病因,因此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有些病人在缓解期或病程某个阶段可无任何临床和实验室特异发现,抗核抗体测定也为阴性。

三、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急性、暴发性起病,亦可慢性、隐匿性起病,并伴有反复发作和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起病方式不一,可多个器官系统同时受累,也可先后出现几个器官几个系统受累的表现,所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肾炎、心包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病等等。

最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有80%~10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早期出现乏力,可发生于皮损、关节肿痛等症状之前。乏力可能是狼疮活动的先兆。60%病人有体重下降,并通常伴有其他全身症状。病情恶化前,体重可逐渐或急剧下降。80%以上的病人有发热,并且大多为高热。年轻病人更易出现发热。因此,对于发热原因不明并伴有多个系统损伤的女性,一定要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

关节肿痛可在本病多系统损害发生前6个月至5年即存在,但常与皮损、发热和其他内脏损害同时发生。常累及近端指(趾)间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其次是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一小部分病人还可累及跖趾关节及髋关节,呈发作性、对称性关节疼痛、肿胀,并常伴有晨僵,检查时能发现关节有肿胀、压痛和活动时疼痛,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在疾病早期可引起误诊。有的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关节炎的客观证据。一般不引起关节畸形,但也有4%—8%的病人经关节反复疼痛和肿胀后;可出现关节半脱位和挛缩,从而出现关节畸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关节炎的病人,在X线检查时,除有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有弥漫性骨质疏松征象外,关节软骨或骨损害比较少见。少数病人可出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侵蚀性关节病变。合并关节积液时,积液量通常较少,其外观清亮,蛋白含量和细胞计数均较低,一般白细胞计数少于3×109/升,以淋巴细胞为主,积液中总补体水平降低,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有7%~10%病人有类风湿结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布相似,常见于鹰嘴及掌指关节伸面。

有5%~1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并发骨坏死,是该病病人致残的重要原因。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股骨头,表现为持续性髋关节疼痛及运动障碍。几乎所有的病人在出现骨坏死前两年内都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史,而且一般所用的剂量较大。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尤其是使用较大剂量者,可出现骨质疏松。在发生骨折前常无临床症状。

约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出现肌痛、肌无力和肌压痛等肌炎的临床表现,但仅有5%~10%的病人伴发炎症性肌病。相当一部分病人伴发的肌炎与药物治疗有关,常见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氯喹,以前者尤为多见。

治疗方法

一、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教育患者避免诱发或加重病情的环境,如受凉、感染、过劳、饮食、日光暴晒及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肼屈嗪)。

2.非典型SLE。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疟药(氯喹或羟基氯喹),仅有个别血清免疫指标异常而无临床症状者可不予处理,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