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物流管理概论(第2版)
8245200000025

第25章 运输管理(1)

学习目标

了解运输管理的功能与作用。

识别运输方式的分类与比较。

掌握运输作业流程与运作。

理解运输合理化。

运输作为物流最重要的环节,在现代物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运输就没有物流,就没有物流功能的实现,更没有物流增值功能的实现。物流运输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物流业的发展必然给交通运输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而且将逐步走向融合。

传统意义的交通运输的内涵比较多地集中在运输的单一功能上,而现代意义的交通运输是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组合在一起,再与现代信息技术联合,通过装卸、搬运、仓储等相关辅助服务,以满足物品移动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当然,仅仅依靠运输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物流服务需求。在物流需求的广泛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下,物流服务的发展、物流理论的丰富和物流模式的创新都会对运输业的经营与管理产生良好的示范与借鉴作用,进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观念更新与技术进步,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新动力。

6.1运输管理概述

6.1运输管理的环境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运输业及现代物流的环境分析

(1)物流市场的发展促使运输业规模扩大。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社会物流总额规模持续扩大(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装卸等物流服务的实物量年均增长15%左右。

(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较为薄弱。运输是物流的基本载体,物资流动的整个过程都要靠运输来完成。物流的开展离不开运输的服务,物流的发展又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是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虽然我国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较为薄弱,也只是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今后,我国将用30年时间建设“七射九纵十八横”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8.5万公里,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覆盖10多亿人口,实现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的车辆,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中部地区平均1个小时、西部地区平均2个小时驶上高速公路。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的逐渐完善和提高,我国交通运输在物流活动中的作用效果也将逐步提高。

(3)运输业的物流能力亟待加强。运输量是衡量交通运输业的物流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的全社会货物运输方式明显好转,货运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周转量是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工作量指标,也是核收运输费用的主要依据,因此提高运输业的物流能力还要考虑周转量的增长,只有周转量的增长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运输收人,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

2.通过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继续加大交通基础建设的总投资规模。交通运输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它把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现代物流系统乃至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保证。

(2)发展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综合运输体系。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运输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3)提高运输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更好地融于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输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重点是提高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组织管理的科技含量。

(4)深化运输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目前,我国运输市场已初步形成。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中,已出现由市场机制来影响运输网布局、运输结构变化的良性发展趋势,但这种调节和影响还是局部的和不成熟的,运输市场的许多方面还处于自然状态,管理手段落后,市场秩序混乱,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为了建设更加完善的运输市场,交通运输业的改革步伐还要加快,要结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自身的特点,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运价形成机制与运价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政企分开与经营机制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5)重视多式联运和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和集装箱运输是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发达国家运输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在运输组织和运输技术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贸易量大增,以海运为主的国际贸易方式迅速得到发展,我国的外贸运输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多式联运和集装箱运输,首先必须打破发达国家对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垄断,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改进传统的物流行业和运输系统网络,争取货源,推进多式联运和集装箱运输步伐。其次,进一步规范我国多式联运市场的秩序,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纳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轨道,实现与国际物流业的有效对接。

6.1.2运输概述

1.运输业的特点

(1)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运输业连接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其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2)运输业是社会物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是特殊的生产和流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运输是为了满足商品从起始地到目的地的需要。这种位置移动是实现社会物质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是实现商品流通的基础。离开了运输,社会生产过程便无法实现。

(3)运输业的生产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运输业的产品只是空间“位移”,并不创造新的物质产品。通过改变商品的空间位置,在转移商品的价值同时,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大,创造商品的空间价值。运输业的生产不改变运输对象的形态和物理、化学属性,社会产品的总量不会因为运输而增大。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产品直接和消费同时消灭,而对于货物运输来说,其价值会追加到货物本身。所以,运输费用是一种生产费用,满足运输需要前提下,提倡合理运输,减少运输成本,减低社会资源浪费。

(4)运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运输在实现产品的空间“位移”过程中,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步进行的,运输不作为独立的产品存在于运输生产过程之外。正是由于运输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其生产与消费是同一过程,所以运输产品既不能储存,也不能调拨,运输企业只能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组织运输生产,储备一定的运输能力,来满足运输市场的需求波动。

(5)运输业产销计算单位不一致。运输业的生产成本是根据所提供的服务量而定的,但运输销售收人却根据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量而定。一辆货车开出后,不管是空车或是满载,其成本几乎是固定的,但收人的多少则完全取决于装载率,而后者变动性非常大。这一特性使交通运输业的财务问题显得较特殊,且使得定价变得复杂不易处理。根据理论,成本是定价的重要考虑因素,然而产品计算单位为车公里,但销售的计算单位是吨公里,两者因装载率经常变动而难取得一致,使得费率与成本之间也难有固定不变的关系。通常为了实际定价方便,一般还是以吨公里为计算单位,实际上这是一种折中的方法。

(6)运输业的系统性。随着运输需求的多样化(更快、更省),运输的技术发展使运输业分解出更多的分支,出现了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局面。每种运输方式使用不同技术、不同经济性能的运输工具,但生产的是同一产品,对社会产生相同的效应。运输生产过程跨越空间广阔,地理因素复杂,往往要经过几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共同完成,而运输业的生产场所分布在广阔的地域空间,人和商品的运输过程要由集中运输方式共同完成,必须要有一个干支相连、互相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与之相适应。

2.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1)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不直接生产任何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提供运输服务,使物质产品产生位置移动,创造新的物质产品价值,而且物质产品只有通过运输变动其空间位置,才能实现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这种位置移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运输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连接;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流通中,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环节,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连接着城乡,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

(2)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创造“场所效应”。由于供求之间客观存在空间的距离,商品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层次的价值,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也不同。正是通过运输对物体进行空间的位移,使物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出投人比,称之为创造“场所效应”。通过运输,将物资运送到场所效应最高的地方,就能发挥物资的最大潜力,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相当于通过运输提高了物资的使用价值。

(3)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运输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宝库,原因友P下。

①运输是运动的活动,它和静止的保管不同。运输主要承担着大跨度空间位移的任务,由于活动的时间长,距离长,消耗大量的动力,所以其节约的潜力也就大。

②运输成本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据日本通产省对6大类货物物流成本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运输成本占40%左右,如果将产品出厂包装费计人制造成本,则运输成本是物流成本的50%以上。从运费来看,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最高的比例,一般综合分析社会物流费用,运输费在其中占50%的比例,有些产品运费高于产品的生产费用,所以节约的潜力是很大的。因此,提高物流运输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对整个企业的成本和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3.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货物运输量。货物运输量是反映交通运输业工作量的数量指标。铁路主要用货物发送吨数表示,公路和水运部门按经营量进行计算,水运可按航次、装卸情况或排水吨位来推算。

(2)货物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是反映交通运输业工作量的数量指标。货物运输量只表示货物的运送吨数,而不能反映所运送的距离。货物周转量指标是一个全面反映运输数量和运输距离的复合产量指标。例如铁路货物周转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年、月)铁路局或全路在货运工作方面所完成的货物吨公里数。

(3)货物平均运程。货物的平均运程,即货物的平均运输距离,表示平均每吨货物运送的距离。货物的平均运程与货物周转量和运输费用的大小、车辆周转的速度、货物的送达时间有关。各类物平均运是各地之间和经济各部、各业之间经济系的要标之。

(4)货车周转时间。货车周转时间是指货车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周转过程中平均花费的时间。这一指标可以考核运输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关系和工作效率,以提高专用线作业与管理水平。

(5)货物装卸量。货物装卸量是指进出车站、港口范围内装卸货物的数量(以“吨”表示。它是衡量车站、港口货物装卸工作量大小的数量指标。

(6)运送速度。运送速度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保证良好地完成运输任务的前提下,用最快的速度把商品送达目的地,尽可能缩短在途时间,是对运输的基本要求。

6.3运输方式的分类与比较

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选择何种运输方式对于物流效率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在决定运输方式时,必须权衡运输系统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以运输工具的服务特性作为判断的基准:运费、运输时间、频度、运输能力、货物的安全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伸缩性、网络性和信息化等。

1.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是主要使用汽车,也可以使用其他车辆在公路上进行客、货运输的一种方式。公路运输主要承担近距离、小批量的货运,或水运、铁路运输难以到达地区的长途、大批量货运,以及铁路、水运优势难以发挥的短途运输。由于公路运输有很强的灵活性,在有铁路、水运的地区,较长途的大批量运输也开始使用公路运输。公路运输与汽车运输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由于两者的重合部分占据各自的主体位置,因而这一差别常常被忽略。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最显着的特点是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二是时间上的灵活性,公路运输通常可以实现即时运输,即根据货运的需求随时起运;三是批量上的灵活性,公路运输的启运批量最小;四是运行条件的灵活性,由于普通货物的装卸对场地、设备没有专门的要求,因此公路客货运站点设置灵活,有的只设置一个停靠点即可,此外公路运输的服务范围不仅在等级内公路上,还可延伸到等级外的公路,甚至许多乡村便道的辐射范围;五是服务上的灵活性,公路运输能够根据货主或旅客的具体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性质的货物运送要求与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公路运输方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运输生产点多、面广的特点。

汽车运输货损货差小,安全性高,灵活性强,能保证运输质量,及时送达。随着公路网的发展和建设,公路的等级不断提高,汽车的技术性能不断改善,汽车运输的货损货差率不断降低,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汽车运输灵活方便,送达速度快,可有利于保持货物的质量,提高货物运输的价值。

汽车车辆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技术改造容易。汽车车辆购置费较低,原始投资回收期短。汽车运输的历史不到百年,但载货吨位车种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