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8208800000036

第36章 道与术(3)

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一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不如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更严重。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态度变了,事情就变了。

——吴维库(清华大学教授,曾在全国多家高校、诸多领域演讲)

我有位朋友是自由撰稿人。有一天,他去出版单位结账,没结多少钱不说,他的“财神爷”还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你写的稿子越来越差劲!以后如果质量不提高上去,我就不给你活了……”

当他向我诉苦时,我告诉他,不要太过在意,就当财富是种缘份好了。不过,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到达一定境界时,机会自然就接踵而至了。

听我说完之后,朋友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接下来,我帮他具体分析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他作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事实面前,朋友终于有所领悟。接下来的日子,他拼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对我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成为财富的有缘人。”

“缘份”一词源自于佛教,你很难准确定义它,但提到它,任何一个中国人又都明白。不过我们有必要讲一个与“缘份”有关的小故事,以便大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据《佛说贤愚经》记载:

佛祖住世时,舍卫国有个大富翁家生了一个小孩子,这孩子长得非常端庄,但他的手从出生起就始终紧紧攥着,家人非常奇怪,就用力把小孩的手掰开,结果发现孩子的左右手中各有一枚金钱。家人就把金钱取出,但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的手中立即又生两枚金钱。家人满腹狐疑,再次取走金钱,但孩子手里的金钱随取随生,永不断绝。富翁高兴之余,就给这个孩子取名“金财”。

时光流转,金财逐渐成年,这一天,他突然请求父母允许自己出家。父母虽然不舍,但在当时出家可是非常高端的选择,于是便应允了。之后,金财找到并皈依了佛祖。正式受戒时,金财向众僧一一礼拜,不管他拜向哪位僧人,对方身前便现出两枚金钱。佛祖的弟子、阿难尊者便请教佛祖,这是何因缘?佛祖便开释道:“在过去九十一劫前,是值毗婆尸佛住世,度化无量众生。当时有一个贫苦的樵夫,每日砍柴伐薪,勉强糊口。有一天,农夫卖得两文钱,高高兴兴往家走,路上遇到了毗婆尸佛,农夫心生善念,拼着自己肚子挨饿,把两文钱供奉给了毗婆尸佛。毗婆尸佛郑重收下了两文钱,并发愿于九十一劫后使其手中常握金钱。当时的樵夫,就是今天的金财比丘。”

不管你是不是认同故事中佛祖的道理,但你不得不佩服佛家的高明。佛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够给所有人类无法解释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很多人经常问的:为什么我总是没钱?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为什么我总是某些处不好?等等,都可以用“因缘”两个字简单搞定。说具体点便是:由于你上辈子不肯舍财,所以这辈子便没人舍财给你;由于你上辈子没有积德,所以你这辈子就要受苦;由于你上辈子造了孽,所以你这辈子要遭殃;等等。对此,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它至少是一种思路,一种能让人不再执迷于痛苦的高明思路。

那么,上述故事与我的财源出了问题有多大的关系呢?其实一点儿关系也没有。非要说有,那也是故意扯上的关系。故事就是故事,当不得真。所以,我们必须跳出圈外,重新审视一下“缘份”一词。

什么叫“缘份”?当今社会,“缘份”其实就是“钱份”。一个人有钱了,往往也就有缘了。你可以不认同、也不应该认同这个逻辑,但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尤其是与金钱有关的场合,诸如“我们真是有缘啊”这类话实在屡见不鲜。

客观地说,这话不过是句客气话,无可厚非,但有些话就有些恶心了。我曾见过一位作者,该君进入某出版单位找某编辑,他说来说去,总也说不出该编辑究竟姓什么,最后无奈出门而去。稍顷,此君再次破门而入,终于说对了该编辑的姓名。于是获准在编辑部等该出门的编辑。于是此君在等待期间大谈他与该编辑这有缘,那有缘,直至说出“我跟她的关系就是姐姐跟弟弟的关系”之类的话,直听得我身旁一位编辑小声嘀咕:“扯什么淡?连姐姐姓什么都不知道!”的确,这哪里是什么“缘份”?这根本就是“圆滑”!

冷静想来,我的财源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不屑这种所谓的“缘份”。写到这里,我的心里非但一点儿也不难受,相反倒升起了一丝丝豪气。

就当财富是种缘份吧!不管它是佛家的缘份,还是俗家的“缘份”。

6.拼命赚钱为哪般?

我追求的是——首先要把“必须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责任和义务从我的辞典里删去。这几年我就是一个不断删除的过程。目前来说,还没有删完……我现在更关心的是做我自己的人体实验。一个人健康是怎么来的,思维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我就想做一个实验:当我停止思维的时候,可能我就不得病了,也不衰老了,可能也不死,就会活得很长,活到150岁。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过两则著名的散文。第一篇是写一种传说中的小虫子——蝜蝂。这种小虫子生来就喜欢背负东西,它们爬行时,一遇到东西就会抓取过来背在身上,因此走不了多远,它们就会因为负重过多,累得走不动路。有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但蝜蝂只要还有一丝力气,总是会把那些东西再次背上。另外,它们还喜欢往高处爬,因此它们的结局不是累死,就是摔死。

到今天,谁也见不着蝜蝂了,估计是累得绝了种。人类倒不至于像蝜蝂那么傻,但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上也很普遍。柳宗元在另一则寓言中写道:湘江地区的百姓都擅长游泳。有一次,秋洪暴涨,几个人乘一只小船横渡湘江去做生意。但船到中途突然漏水,大家赶紧弃船,游水过江。其中一人气喘吁吁,远远落后。一个同伴问他:“往日你不是游得最快的吗?今天怎么了?”那人回答:“我腰里绑着一千文钱,太重了,游不快。”同伴劝他:“水这么大,你赶紧把钱解开拥掉吧,不然恐怕游不到岸上!”那人不作声,也不扔钱,继续划水。但钱实在太重,他划得越来越吃力,游得也越来越慢。不一会儿,同伴们都已经到了对岸,而他还离岸有一段距离,看他精疲力竭的样子,大伙儿都劝他赶紧把钱扔掉,但他仍不肯听,坚持慢慢游,最终淹死在了水中。

以往说到这个故事,人们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要钱不要命啊!其实这么说并不尽然,实际上,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既想要钱,又想要命。他只不过是高估了自己的泳技,同时也低估了洪水的威力而已。

淹死他的,是水,也不是水。古人云:金钱如水。没有钱,人难以生存,所以渴望金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古人又说:善骑者堕,善泳者溺。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被钱淹死,就在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泳技,在财富的河中游得过远,等到财富的巨浪袭来,他们才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难以全身而退了。

我曾经看过一系列有关毒品的纪录片,包括一些先前曾经做过缉毒警察的人在内的主人公都曾经坦言,自己之所以被毒品搞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是因为当初过于相信自己的定力,认为吸一两次根本就不会上瘾,结果只吸了一次便再也无法抗拒毒品的魔力,控制不住自己,最终越滑越深,除非强制戒毒,否则必死无疑。

追求金钱也如是。那些为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最终恶贯满盈的人我们估且不去提他们,当今社会,到处都是为钱身心煎熬的人。没有钱,痛苦;有了钱,也痛苦。有的人干脆连痛苦的机会也没了。世上有赚不完的钱,但几乎每年都会有几个世界级的成功人士在不该离开的岁数匆忙离世。类似乔布斯等财富精英的英年早逝,应该说并不完全与“过劳”挂钩,但长期疲劳作战肯定是因素之一。

挣钱是为了什么?无疑是为了花钱,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这一点,不管是坏人好人,应该都差不多。但很多坏人往往是有命挣没命花,很多好人则杯具得像小沈阳说的那样:人没了,钱没花了。有些人杯具稍小,但里面盛满了伴随一生的苦酒。因为此前拼命赚钱,此后他们必须用钱续命。每天一支胰岛素、每周三次透析、高血压、颈椎病、偏头痛……很多人健康时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像他们同情的那些人一样,但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等他们有所察觉,往往为时已晚。有些钱,可以用命拼来。但有些命,却不是用钱可以保住的。这个道理多简单!人们不是不能认可,只是往往忽视它。

应该说,有些人没日没夜地辛苦赚钱是迫于生计。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把身体搞垮了,生计岂不是更艰难?退一步讲,就算成功了,健康不再了,这种成功无疑也是苦涩的。

保住命,有健康,也有钱,是不是就足够了呢?未必。生活中人们经常说:“您可真是个有福之人!”有福,才是中国人的终极追求,而身体健康和有钱绝对不等于有福。

兴许是机缘巧合,我着实见过几个体格健壮的有钱人。严格来说,他们拥有的绝不仅仅只有金钱和健康,还有地位、权力和资源,但在我看来,他们未见得有多大的福气。

我认识不少虽没什么钱但却很幸福的人。比如,由于职业的原因,我经常伏案写作至深夜,这一点儿我周围的邻居都清楚。其中有不少人很是羡慕我,认为我虽然赚不到什么钱,但养家糊口没问题,还不用每天挤公交车,但一位比较爱睡觉的邻居很不认同:“那个活儿,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干,有钱难买踏实觉!”

有钱难买踏实觉!说得多好!人生来不是为了赚钱的,但人是必须睡觉的。赚钱与睡觉,应该两不耽误。赚钱是一辈子的事情,而睡觉则是决定你的一辈子有多长的事情。

当然,那位邻居并不清楚:我其实也是个爱睡觉并且爱睡踏实觉的人。我每天晚上写作至深夜不假,但睡下之后,不到第二天中午我是绝不会起床的。关于致富,我这辈子或许没太大的把握;但是幸福,我一定能把它抓牢。

朋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