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8208500000019

第19章 宏与微(3)

人民币长时间大幅度的升值,最终会导致大幅度的失业。就业问题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三股洪流,第一股是农民大量进城。全国多出两亿劳动力,农民每年以一千万人口的速度向城市进军。第二股洪流是下岗工人。第三股,每年有490~500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实你找工作肯定能找到,但是你不能找一千元一个月的。北大、清华、复旦的同学应该是没问题。如果北大、清华、复旦还有问题,全国就完了。

——谢百三(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失业问题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失业人口达1.8亿,不充分就业和“工作中的穷人”约9亿,合计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的三分之一。

为了更好地研究失业现象,我们必须对失业率这一名词有所了解。所谓失业率,指的是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最主要是用来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自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失业人口越来越多。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2008年,中国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7%)。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失业率较高,失业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今天和将来相当一个时期内,极有可能产生经济和社会风险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失业率较高呢?从根本上来说,导致人们失业的原因各不相同,失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种。

一是自愿失业。顾名思义,对现行工资的条件不满意,认为薪水太少,还不如待在家里好,这样的多数是一些年轻人。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找了好几份工作,都觉得工资太低,最后只好待在家里整天玩游戏。

二是非自愿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三是季节性失业。有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总是受到季节的影响,如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等。即使对于一个优秀的导游来说,在旅游淡季也极易出现失业现象。

四是摩擦性失业。比如某人原来在湖南工作,后来决定去北京打拼。他刚来到北京很难找到工作,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这一段没有工作的时间,他就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摩擦性失业。

五是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市场竞争或者是进行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部分职工的失业。通常来说,结构性失业,也就是说这些失业人员需要再培训或迁移才能找到工作,因此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持续时间更长。就拿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有一批员工本来是在一个厂子里生产煤油灯,后来有人发明了电灯,没有人再使用煤油灯了,这些员工就都失业了。

六是残余性失业。这类失业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就业能力所致,比较常见的此类失业者为残疾人。

七是周期性失业或经济衰退引起的失业。这类失业指的是总需求不足,从而引起部分职工短期失业,通常来说,多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总需求下降,商品很难卖得出去,为节约开支,企业就会裁员,从而引起失业。

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都是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然失业。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失业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整个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所谓的充分就业,也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工作。

尽管如此,失业仍然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事情。对个人来说,失业意味着家庭收入没有保障了,自然谈不上幸福,更无须谈什么美好未来。而对国家来说,失业者过多意味着经济不景气,甚至直接引发政治动荡。因此,失业称得上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国家该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是一项重要的减轻就业负担的政策。通过广大人民的努力,如果能够实现保持人口总数稳定和劳动力供给稳定这一目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会消除新增劳动力造成失业这一现象。其次,如果不能为失业者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劳动效率、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再次,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公司来说,都需要那些技能高超的人,大多数失业者都是由于技不如人而被社会淘汰,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者的工作技能。最后,尽可能多地创造劳动岗位,同时积极扶持创业者。

失业也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失业者更需要摆正观念,毕竟天助地助,都不如自助。

6.宏观经济对个人择业的影响

无论是科技型的民营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只要都有较快的发展,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城乡劳动力都有机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这两种类型的民营企业都有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前景将是较好的。假定不采取发展民营经济的办法缓解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几乎看不到还有其他什么办法能减轻城镇的就业压力。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毕业于北大经济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采用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城镇劳动力计划安置的办法,就业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和城镇企业中人浮于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后,国家对劳动用工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为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并允许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职工失业也从此由隐性转向了显性。

从宏观方面来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从微观方面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择业观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经国家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全民、集体企业工作的,才算就业,而到街道、乡镇、个私企业工作或自谋职业,都不算就业(客观上不能算工龄,也没有退休保障)。二是必须要有好的单位才去就业。所谓好的单位,是指“上班路途近点,工作环境优点,劳动强度低点,工资待遇高点”,否则,宁可等着没事做,也不愿“屈从”。三是只要是城镇居民,就业是由国家安排、政府负责的,不管个人能力怎样,都可坐等就业。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制度进行了许多改革,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具有用工、分配等自主权,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实行双向选择,以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择业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同时,国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在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就业和流动创造了条件,那种以“依赖”、“等待”为核心的旧的就业观已不适应变化了新的情况,并阻碍着广大劳动者的择业,必须尽快转变。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下岗失业的职工会更多一些。这并不奇怪,问题是失业以后如何择业,这是需要认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除了国家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也需要失业下岗职工自身的努力。

目前,就业市场冷热分配不平衡。人们纷纷挤向热门行业,而冷门行业却无人问津。事实上,热门与冷门都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因此,我们在择业时不应该总是抱着一颗功利心,来看待自己的未来。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间久了,热门行业未必总是吃香,冷门行业也不见总是吃闭门羹。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今天的热门也许就是明天的冷门,今天的冷门也许到了明天就成了热门。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即使你的工作现在属于冷门行业,但是只要凭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对于冷门行业也有热门职位这一说法,也许有许多人不相信。让我们来看一个典例的生活例子——农业。从根本上来说,农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行业。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农业再也不是过去传统的“春播秋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农业园区,需要的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人才。据某招聘网站提供的职位信息显示,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需求主体较广泛,除了传统的农、畜、牧业,还有比较新型的生物工程、海洋养殖耕作等企业。

当然了,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热门专业、职业、行业都具有可预测性,但是,不要为了追求“热门”而选择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职业。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热门”还是“冷门”,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一份职业的前景如何,最大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它的发展潜力,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