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8090700000029

第29章 附录七

施星灿:60年的奉献和坚守

记者 田福雁 杨延春 牛达

通讯员 李泽俊 谭人帼

3月21日,细雨蒙蒙,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国税局会议室里,施星灿事迹报告会正在进行。随着报告人的讲述,一位生活清贫却满腔热忱、平凡朴实而奉献大爱老人的故事,感动了现场每位听众,无声的泪水伴着满场热烈的掌声。

今年84岁的施星灿是湖北省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一位普通的老党员。老人平凡中的奉献和松之魂,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捐款捐物10多万元

在利川市中医院,施老正在输液,气管炎和骨质增生引起的腰疼,最近让他住进了医院。见到病床上有些虚弱的老人,记者的视线瞬间模糊,就是这位有些虚弱的老人,用信念和人格的力量给那么多人带来震撼。握着老人有些枯瘦的手,即刻感到温暖。正是这双手,总在人们需要的时候,送出他全部的真情和热忱。

2008年5月,施老怀揣6000元回老家江苏省海门县,本打算住段时间再回利川。不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通过新闻报道看到灾区倒塌的房屋和遇难的人们,施老坐不住了,没有丝毫犹豫,拿出余下的5000元,通过当地有关部门捐给了地震灾区。接着,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接他回家。回到利川市,又为灾区捐款5000元。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施老从电视上看到消息后,随即捐款2000元。

利川市国税局局长欧阳旗永远记得2011年6月20日这一天,天气很热,他正在外面办事,局党办人员打电话说“施老来交特殊党费”。欧阳旗赶回局里,见施老扶着拐杖坐在办公室。他对欧阳旗说:“我现在身体不行了,为党和国家做不了什么了,今天交1万元党费,希望用到国家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施老还递上一张字条,“我党90大庆,老党员施星灿自愿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欧阳旗说:“我真的被震撼了。”国税局经地方党委组织部将此事上报,中组部签发的证书现在存放在施老家里。

利川市国税局保存着这样一份记录:1992年,局里为贫困儿童捐款,每人拟捐2元,施老捐款300元。1996年,淮河洪灾,施老捐款几百元。1998年,长江洪灾,施老捐款2000元。利川市许多农村小学、贫困户中,都有施老爱心的足迹。2005年,他把珍藏多半生的1500册图书捐给凉雾乡三角桩小学。2009年春节,柏杨坝镇一位小学校长提着一篮子鸡蛋来到施老家,以感谢施老为学校捐款捐书。

粗略统计,十几年来,靠有限的离休金生活的施老各项捐款捐物总计10多万元。现在他的离休工资为3040元,这是去年底刚刚增加的,之前是2200多元。

慷慨解囊帮助他人,施老显得那么富有,而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很清贫。

穿了60年的旧衣服

在医院,记者看到施老盖在身上的一件羊羔皮背心,军绿色外衬的下摆和两个前襟上都是蓝色补丁,里面是六七块颜色各异的补丁,一边肩上还破着一个洞。施老说,这件背心是1984年买的,穿了近30年。但这还不是施老“年龄”最大的衣服。

在他家里,帮助料理家务的亲戚杨碧桃拿出施老几件衣服。一件旧军装是施老在部队时发的,已经60年,原来厚实挺括的卡其布洗得又薄又软,对着灯光能透亮。衣边袖口满是细密的针脚,里面衣兜破了,用块花布换上。一条蓝布裤子,是施老刚转业时买的,已经47年,臀部和两个膝盖都是补丁,颜色早已泛白。杨碧桃说,这都是施老常穿的衣服,不让扔。看着衣柜里他全部的那一小堆旧衣服,让人有些心酸。去年春节前,女儿花400元给施老买件新衣服,怕他嫌贵就谎称40元,可施老还是说,有衣服穿就行,再买就是浪费,硬让女儿把衣服退掉了。

一日三餐,施老吃得非常简单。每次做饭时,他都去厨房看看,有没有能吃的菜叶被扔掉,如果有,就捡起来洗净放进菜篮子里。哪怕剩下一点儿菜汤都舍不得扔,放在冰箱里下顿吃。

对于父亲简单清苦的生活,女儿施丽蓉无可奈何。她说:“谁愿意自己的老人过这样的日子?”但她理解父亲,对父亲又怨又敬,又爱又怜。

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标准,却把奉献社会的能量释放到最高程度。伸出手给予,施老很愉快。他从不觉得自己清苦,从没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60多年一直如此。

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

施老的老家在江苏省海门县。他1949年1月参军,1950年底奔赴朝鲜战场,12次立功受奖,其中荣立二等功一次。1966年,遵照上级指示,部队安排一批转业干部到地方支持财税工作。施老主动报名,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于是,38岁的他带着北京籍妻子,来到武陵山深处利川县最偏远的文斗区,任文斗区财税所指导员。

那时乡村税源零散,交通不便,最难走的路,最难收的税,都由他来承担。他团结全所人员做好工作,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文斗区的财税工作都正常进行。7年后,施老调任城关区财税所所长,收税的同时,他带领大家发展税源,制定“高山发展烤烟,平坝发展果园”的计划,每次下村收税,他都带着一套泥瓦工具,一本烤烟技术手册。正是那一代人的奋斗,使利川市目前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果园、茶园等面积近100万亩,成为当地支柱税源。

而在待遇面前他总站在最后。1980年,施老调任利川县财税局工会主席。不久,局里统一分配住房,按他的条件,可以分一套面积11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子,但施老说:“家里人口不多,把大房子让给别人吧。”自己选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这套住了30多年的房子,在利川市国税局都亭分局宿舍楼二楼,进门是面积不大的客厅,简单的沙发和电视机之间,是取暖用的火炉,除此,客厅几乎再没有空间和其他的陈设。站在施老家后面的阳台上,对面紧邻的是一幢装饰一新的新楼,这栋土红色的砖楼显得寒酸破旧。

利川市国税局退休干部廖政权,1970年参加工作就和施老在一起。他说,那时下乡收税有补贴,每天一角钱,施老从来不领,后来涨到3角、2.5元、3.5元,他还是不领。一年下来,这些补贴等于普通干部多领一个月工资,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谈起这个话题,施老说:“国家给我的工资很优厚了,不能再领补贴。”那时他月工资72元,“在利川县是高薪阶层”,说到这,老人孩子般地笑了。

其实,他何尝不需要那些补助改善生活呢。妻子跟他从北京到利川,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她为别人织毛衣,一针一线十天半月织成一件,挣1元钱工钱。2007年,施老相濡以沫的老伴因病去世。那天料理完丧事回到家已经很晚。他安慰了女儿后,就一个人走出家门。见父亲很久没回来,女儿出去找,却见老人蜷缩在楼道的角落里,全身抖动,泣不成声。这是女儿第一次看见爸爸哭,战场上生死考验都没摧垮的父亲,此刻泪流满面。多少年艰苦平淡的日子,妻子从无怨言,此刻,他把心中深藏的对家人的爱和歉疚,随着泪水一起迸发出来。

不动摇的信念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就是这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早已让他站在一个精神高地上。就像战士守护阵地一样,他松之魂着这片高地,带给人们不平凡的感动。

施老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他在雪地里躺了三天三夜,战友把他背下来时,他已经昏迷,裤子冻得粘在腿上,鞋粘在脚上,根本脱不下来,战友用雪把他搓醒后,送回祖国治疗。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施老说:“他们牺牲在战场上,我活了下来,我做这些,和他们奉献出的生命相比,不算什么。”

在施老家,见到他的几本学习笔记。最早的记于1953年1月,扉页上“职务”一项是这样填的:保卫祖国的人民战士。60年前写下的这些字句,正是施老对自己一生的定位。1953年11月,施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道:“无论在任何复杂、危险的情况下,我都会站稳立场,绝不动摇,绝不退缩。”60年来,他从没动摇,从没退缩。

几十年来,施老一直坚持学习,自己订阅报纸,每天收看新闻。看到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施老像小孩子一样欢欣鼓舞。看到国家实施的惠民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施老难掩心中的喜悦而连连称道。

现在经济发展了,施老不想让自己过得好点吗?他说:“够吃够穿,我已经过得很好。”看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由衷地感到高兴。他对记者说:“看到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感到非常欣慰,这正是我们党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他奉献不已的力量源泉和那份动力的支点;看到了大山深处,一位老共产党员金子般的赤诚之心。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5月7日、《中国税务报》201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