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踏足火星:伊隆·马斯克传
8075400000005

第5章 航天领域的马斯克(2)

由于“猎鹰9号”是一艘私人火箭,因此伊隆他们有充分的理由需要控制成本。任何一项合同的失败,都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过去约四年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七万亿美元。但与政府动不动就挥金如土的作风迥异的是,对于私营公司而言,追求效益永远是重中之重。

与选民对政治代表的狂热相比,投资者与股民们显然对私营公司的效益更为关心。

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应该当眼光投向未来。诸如苹果与亚马逊之类的公司,在发展初期都曾出现决策错误,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之后表现出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及“猎鹰号”系列火箭也不例外。

早在2008年12月前后,“猎鹰9号”就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相中,用于承担部分国家航天任务。伊隆他们得到了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其中包括需要“猎鹰9号”承担12次运载任务。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有意向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展开进一步合作,甚至可能签署高达31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可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依旧处于成长之中。

“2013年6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进行火箭发射测试,成功实现‘猎鹰9号’一级的可重复使用。‘猎鹰9号’堪称世界上首支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先进典范。”

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曾听闻有其它任何一家依靠风险投资成立的私人航天公司达成什么骄人的成就。当然,这也许是源于我对伊隆的过分推崇,让我对其它任何私人航天公司的消息都充耳不闻。但是,即便我密切关注时政与地理新闻,满目的确只看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各项伟大成就。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呢?

就在两三周前,新的“猎鹰9号”首次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伊隆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走马上任不过短短数年,就已开始创造商业效益!

“‘猎鹰9号’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标志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式进入全球商业火箭发射市场。‘猎鹰9号’从佛罗里达州中部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这在过去四年来尚属首次。迄今为止,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实现近50次成功发射,其中逾60%为商业用途。”

其它航天竞争者简述

作为一名电子书作者,我深知和大型网络图书经销商搞好关系的重要性。我有一堆原创电子书放在亚马逊上销售,也曾为其它人的电子书进行代笔、编辑或进行格式调整。

所以,在这部分,就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与亚马逊相关的航天竞争者。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Bezos)也拥有自己的航天公司,名为“蓝色起源”(BlueOrigin)。虽然这家公司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资助,但就发展情况而言,目前还远不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还有个叫詹姆斯·卡马克(JamesCarmack)的人,伊隆曾说他可能是地球上最有天赋的程序员。卡马克成立了犰狳航空航天公司(ArmadilloAerospace),但这家公司同理查德·布兰森的航天公司一样,仅致力于提供亚轨道的商业太空旅行服务。

此外,杰夫·格里森(JeffGreason)的XCOR航空航天公司(XCORAerospaceCompany)也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这家公司承诺能够让旅客于返程前在太空游走几分钟。

好吧。

最后,还不得不提及史蒂夫·本奈特(SteveBennett)和他的公司“追星者”(Starchaser)。这家公司更多地也仅限于提供亚轨道商业太空旅行服务,只不过还允许旅客额外体验一小会儿太空失重感。

如你所见,以上就是商业太空旅行的发展趋势。虽然这些公司已不再满足于把旅客从地球的这边送到那边,而是努力把旅客送上亚轨道飞船以便他们遨游太空,然而,与此同时,伊隆和他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早已抢占先机,在其它星球的探索甚至殖民事业上攻城掠地。

伊隆他们的火箭家族和太空飞船还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下去,让我们离现实版的“联邦星舰进取号”越来越近。我敢说,到那时,太空飞船将载着伊隆的雕像或纪念牌匾飞往外太空。

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这种行为也许现在看起来显得有点儿老土,但在50至100年后,人类生活的世界将截然不同。

伊隆还曾建议大家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他曾发表过以下言论,该言论让他显得幽默感十足:

“我们曾在火箭中秘密地安置了一些奶酪,然后把火箭发射出去,又把火箭成功回收。因此,这些奶酪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批‘太空奶酪’,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我们向巨蟒剧团致敬。”

“天龙号”太空船

这艘史无前例的太空船让我大为震惊,因为它是人类对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首次尝试!一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飞机退役,“天龙号”就将接替航天飞机的任务,为国际空间站输送货物。

2010年,“天龙号”成为首个由私人公司发射进入轨道并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并因此被载入史册。

感谢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能见证这世界正不断发生的巨变。

“天龙号”,真是个好名字。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曾说:

“尽管‘天龙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迎合国际空间站对货物载荷及机组人员的要求,但它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技术示范与设备测试平台。”

目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明确表示,正在酝酿纯商业用途、与国际空间站无关的“天龙号”发射计划,代号“天龙号实验计划”(DragonLab)。这项计划代表着人类进行太空实验的能力正在兴起。

等等,你刚才是说人类进行太空实验的能力正在兴起吗?

纵观近代历史,任何一项新兴技术都好比一束希望之光,引领停滞不前、痛苦不堪的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你是否知道,“天龙号”最多能够容纳七名机组人员,有效载荷也非常可观。它的设计难点不仅在于需要让船体成功返回地球,也包括必须让船体能够经受得住火星项目中的超高速飞行。

这样看来,伊隆就像是一个接生婆,见证着当代太空探索事业诞生期的阵痛。虽然伊隆他们计划在2014至2016年间首次将载人火箭送往太空,不过鉴于现代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这个目标若是在两三个月内达成也不足为奇。

“草蜢号”火箭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枚火箭基本上像是借着某根看不见的巨大弦线直直地“跳上”空中,然后又安全落回地面时,我的下巴惊得掉在了地板上。

下面这段话摘自Space.com当时对“草蜢号”试验成功的一篇新闻报道:

“早已在高处等候拍摄的六旋翼遥控视频记录下了‘草蜢号’升空的情景,也抓拍到了‘草蜢号’刚开始回落地面那一瞬间的奇妙场景。从火箭升空到降落,整个发射试验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无人飞行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未来世界。

“重型猎鹰”运载火箭

这枚火箭实在是太富有科幻色彩了。如果你还对其一无所知,那么我强烈建议你登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网站去看看。随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剧烈扩张,相关学院和培训中心可能会在未来涌现,教授学员如何在外星球殖民,或是如何在小行星上采矿。能够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实在是太酷了。

抱歉,说着说着我有些激动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曾表示,“重型猎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对此我毫不怀疑。他们还说,“重型猎鹰”火箭的载荷几乎能够达到一艘满载客人的小型游轮的重量。

只有伊隆及其同类能够想象得出,未来的火箭系列将可能以何种形态问世。

美国空军此前已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署了两项“EELV级”合同,相关成果预计将很快在2014年予以达成。

“根据合同内容,我们将在2014年底通过‘猎鹰9号’将‘深太空气候观测站’卫星运载进入太空。另一枚STP-2气象卫星,则将于2015年中通过‘重型猎鹰’运载进入太空。‘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都将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40号太空发射复合体进行发射。”

虽然我已无数次在电影和科幻作品封面上见过“重型猎鹰”的类似物,但当我真正在网上看到“重型猎鹰”的那一刻时,我马上知道:我所看到的东西正预示着未来。

目前,“重型猎鹰”的标价位于8000万至1.25亿美元之间。不过,只要参考一下其它军用火箭的普通价格便可知道,“重型猎鹰”的价格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请点开“红色之龙”火星登陆计划的维基百科页面,看看“当前目的地”项下列的是什么地方。

是火星!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前目的地”就会变成“已登陆地点”。伊隆正在赢得这场战役。虽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暂定于2018年实施“红色之龙”火星登陆计划,但我敢打赌这一计划的实现将会提前至2016年。

随着市场不断扩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其它任何新发明一样,“重型猎鹰”的价格也将被迫不断降低。当前,基于政府管制及其它复杂原因,私人火箭公司的大客户之一是美国军方。换言之,若要进入私人火箭商业领域,那么博得美国军方的支持就是行业的准入门槛。

以下内容同样来自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如果允许参与竞争,那么借助其完全自主研制的火箭系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提供的太空发射服务每年将为美国国防部节省约十亿美元成本。”

其实,关于伊隆当前正在从事的事情,臭名昭著的维基百科上还有一段更棒的描述。我现在正卯足劲,借助隐秘的宣传方式,试图向你的头脑中灌输我和其它人的兴奋之情。

即使是没什么远见的投资者们也该购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股票。要不是被第二次全球经济大萧条拉下水,否则我肯定也会投资于伊隆的公司。天哪,即使仅剩最后的几百美元,我也要买一股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股票。

“截至2011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已着手筹划一项低成本的火星探索设想。在该设想中,‘天龙号’太空飞船将由‘重型猎鹰’火箭运载穿越火星大气层,然后登陆火星表面并开展科学实验。”

这项火星登陆计划又名“红色之龙”(RedDragon)。

基本上,我对科幻的执念是这样来的:早在孩提时代,我就无比崇拜着老派电视剧“星际迷航”里的柯克船长。事实上,我当时甚至还想改名叫柯克。

这些都是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事。之后,虽然我还是定期准时收看《星际迷航:下一代》(StarTrek TheNextGeneration)系列剧集,不过接下来也就再未关注“星际迷航”的相关事物了。

另外,我还看完了“星球大战”系列的所有电影,读了一两本科幻作品,自己近期也出版了一本科幻类电子书,名为《纳米救世主》(NanoSavior)。不过,我的这本科幻小说更多地关乎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对太空旅行则甚少谈及。

现在,除了偶尔看些科幻电影之外,我在科幻领域的尝试即到此为止。但是,我已坚定地站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阵营之中,渴望着在自己的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成为一名热情洋溢的投资者。

同志们,在这个放眼望去满是裙带资本主义、收入不平等及金融界贪婪的世界里,我给你提供的可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投资机会。也许这个投资机会的锋芒还未完全展露,但它就好比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或是藏匿于干草堆中的一枚小针。

虽然当年的互联网经济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别忘了互联网泡沫紧随其后。不过,只要想想我们在过去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已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因此对于航天业而言,永远不存在什么经济泡沫破灭的顾虑。

2003年,伊隆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公开宣称,他有强烈的预感,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将遥遥领先。这样也好,国与国之间与其暴发冷战或因争夺资源而拼得头破血流,倒不如在航天领域展开公平竞争。最先在某颗遥远星球上殖民成功的国家将胜出,接着,全人类将共同感知、分享这份喜悦并因此受益。

倘若你也是美国人,难道不会庆幸伊隆和我们同在大洋此岸吗?目前,中国航天工程师的数量已远超美国。虽然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美国的航天竞赛组已经有了伊隆这样一位最佳击球手!

话虽如此,伊隆还是将航天探索视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他想,如果自己能先行开展某些尝试,那么接下来所有人将齐心协力完成这项伟大事业。到那时,所有的官僚主义、暴力和阴谋都将不复存在。

谢天谢地。目睹过如此多几乎把人类带向灭绝边缘的社会悲剧,我真的累了。

我们亟需某个事物来重新引导我们的关注点及努力方向,而这正是伊隆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所献身的事业。

“能在火星上退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伊隆说这话时是认真的。虽然我现在尚无法对此表示完全认同,但若某天我也能像他一样洞察到人类的潜能,我大概也会这样感同身受吧。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可拥有自己的太空飞船啊。

伊隆之所以能够成为好莱坞电影“钢铁侠”背后的灵感来源,其实是有原因的。

尽管他不像蝙蝠侠一样替天行道惩凶除恶,但他身上的人情味十足,还拥有自己的未来概念汽车与太阳能公司。我之前有提到过他的坐驾价值120万美元,而且还是他自己设计并生产的吧?这只能让人望洋兴叹。

“人类将生命的触角伸向地球之外是非常重要的。自四十亿年前地球形成以来,这是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凭借自身力量推开一扇通往外星生命的窗,尽管我们无法预料这扇窗将对我们敞开多久。不过,是时候让我们秉持着审慎的态度做出改变了。”

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伊隆是我成年后最崇拜的偶像的原因了。洞察力与禀赋的紧密结合让他价值连城。我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结合能够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季,席卷抱负日渐衰微的当代人干渴的心田。我也相信,正如伊隆的行为所证实的那样,航空航天业必须从低效、强权的政府手中挣脱,转而交由私人领域开展经营。

迄今为止,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的发展沿革无不验证着上述论断。伊隆他们的所做所为证明,回归本原,事物反而可以简单的方式和极少的成本建构起来,且拥有更出色的表现。

“‘天龙号’火箭首次发射的数年后,我也想要被它运载着去往太空。我觉得这肯定感觉非常棒,也会超级有趣。这将会成为一次改变人生的际遇。”

很明显,伊隆比我更渴望成为柯克船长。但与柯克船长不同的是,伊隆既不善交际,也不风度翩翩。比起接受采访或暴露于公众视野,他宁愿整天待在会议室里,或埋首于火箭研发。

尽管如此,伊隆还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我还记得当年特斯拉赢得年度最佳汽车称号之后不久,伊隆在“吉米·坎摩尔秀”上的样子。这个我在下文将很快谈到。

伊隆知晓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故事,人们也应当将他的故事奔走相告。伊隆,我在这儿等你。如果我的文笔还不错,相信读者朋友们也将把你的事迹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