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8041100000023

第23章 教您识别常见中药(8)

(7)水试。取香仁少许放入无色透明开水中,振动,水即呈淡黄色,清澈而不浑浊,“当门子”长时间浸泡保持原状,少停,大部分半沉淀。若有沙土则沉于低部,淀粉类浑浊。

另外,其与墨共研可立即将墨排斥开。根据上述的方法及现象,再加上经验一般应能判断出其含量。

4.掺假品

由于麝香稀有贵重,自古以来,便有掺伪使假的现象,加上现代“技术”,掺假现象更为严重,有些商品几乎不含麝香。因此对麝香的鉴别,应当慎之又慎。

麝香的一般掺假原料为动物的肝脏、油脂、血块、蛋黄以及锁阳、儿茶、大黄粉等,其加工方法有在原香中注血、压沙或在香仁中拌入这些经加工处理过的粉末和麝毛,有的用原壳重新缝合或用动物膀胱制成银皮麝香。

可用下列方法检识:

(1)取粉末少许,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得显植物纤维及其他植物组织;否则为有锁阳或其他植物性物质或羊粪等掺杂。

(2)取粉末少许加水煮片刻,过滤,滤液分为二份,分别加碘溶液及5%三氯化铁溶液,不得呈蓝色,蓝黑色或蓝绿色,否则为有淀粉、儿茶等掺杂。

(3)取粉末少许入坩锅中烧之,真品的灰烬呈类白色;如显红色则为有干燥血液或肝脏粉末掺杂。

(4)按药典方法进行灰分测定,真品的灰分不得超过8%,否则为有铁末、砂土等无机质掺杂。

三十七、教你识别真假牛黄

牛黄为牛科动物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的干燥胆结石。又称为天然。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主产于中国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现以牛胆等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而得到的代用品称为人工。

多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

味甘,性凉。归心、肝经。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功效。主要适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镇静、强心、抗惊厥等作用。由于其来源不同,常分为天然(如胆黄、)培植和人工等不同商品。由于用途广泛,但来源少、价格昂贵,故有时以人工或人工培植作代用品。目前市场上常有其伪劣产品出售,现介绍鉴别方法如下。

1.正品

(1)牛黄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取少量牛黄用水调合,涂在指甲上,可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退,俗称“挂甲”。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天然牛黄可分胆黄和管黄。胆黄:多为卵圆形、球形、立体三角形及片、粒状;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为破碎的小片。

以完整的蛋黄、表面鲜棕黄色、质松脆、断面层纹清晰而细腻者为优,管黄质较次。

(2)人工培植牛黄

本品是根据天然牛黄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利用活牛体,以外科手术在健康牛体的胆囊内埋入异物核和注入非致病和毒力弱的大肠杆菌,使胆汁在空心球内外表面滞留,进行环形层状沉积。2—3年后,取出空心球,收集牛黄,阴干。类似人工养殖的珍珠。人工培植牛黄的形态取决于牛黄床的构形,并因培育期的长短不一而形成不同厚度的牛黄层。由于人工培植牛黄是在与天然牛黄相同的特定生态因素条件下形成的,故经测定其理化特性、性味、色泽、药效成分含量等与天然牛黄无明显差异。

由于人工培植牛黄毕竟还是要在牛体内接种,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在体内形成结石,一块结石也只有3—5g,获得优质培植牛黄的成功率较低,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人工培植牛黄价格接近天然牛黄,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微乎其微。

人工培植牛黄药材为不规则的块片或粉末。金黄色、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较疏松,间有少量灰白色疏松状物和乌黑硬块。气微腥,味微苦而后甘,嚼之不黏牙,有清凉感,可以“挂甲”。与天然牛黄相比,不同点是断面不具有同心层纹。

(3)人工牛黄

本品是以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而成,临床疗效与天然品大体相似。

性状人工牛黄多数为黄色疏松粉末,也有制成不规则球形或方形的产品。质轻、松,水溶液亦能使指甲染成黄色。味苦,微甘,入口后无清凉感。

2.伪品

由于价格昂贵,不法商常以伪品鱼目混珠。常见伪品有以、大黄、马铃薯等制成的假,系用上述粉末加鸡蛋清、鸡蛋黄和牛胆汁等一层药物一层胶滚制而成,形状很似真品。其外表色浅黄,体较重,断面棕褐色,粗糙,无层纹,味苦,无清香气,入口则化成糊状。也有用其他动物的结石如猪黄、熊胆黄、骆驼黄、人黄、树脂等假冒天然牛黄。

3.将的经验鉴别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观形态正品胆黄多呈卵形、方圆形、不规则球形或三角形,周边较钝。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稍带光泽,有的外表面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多呈短管状或有小突起,或为破裂小片。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伪品猪黄呈卵形或球形,骆驼黄为卵形个大,或切成薄片,人黄呈小石块状而较光滑。人工培植多呈不规则块片或粉末,人工多呈粉末或不规则球形。

(2)观龟裂正品胆黄及

表面可见龟裂纹,猪黄有时也能见到龟裂纹。其他胆结石及伪造品均少见裂纹。

(3)观断面正品胆黄可见排列整齐、重重相叠的同心环纹,同心层间夹有白心;

断面中心疏松或中空,周边有层纹。伪品猪黄断面同心层纹厚薄不匀,并夹有红黄色、黄色及灰白色斑点。

(4)手试以手摸、擦、捏进行鉴别,一般经验是三个“三分”。即:

(1)牛黄上手轻三分。牛黄质地疏松,比一般同体积的物品要轻些。不管是泥团或常见的伪品,一般比牛黄重,故有牛黄上手轻三分的说法。

(2)遇水磨擦黄三分。传统鉴别牛黄,用少许牛黄加水磨在指甲上,显黄色,习称“挂甲”或“透甲”,一般来说只要有些水分的牛黄颗粒在白纸上擦几擦,同样出现淡黄色的痕迹,这种颜色不一定很深,但能较长时间地保留不变。

(3)用手捏牛黄碎三分。牛黄硬度在1—2°左右,很容易给捏碎,如捏不碎者,—般应视为伪品。

(5)口试将牛黄少许放在舌尖,有一股凉气扩散到舌心至舌根,味苦而后甘甜,没有其他腥膻杂味,嚼之似泥而没有渣杂,唾液可染成淡黄色。人工牛黄味苦微甘,无清凉感。伪品多味苦而难于嚼碎,有时有滑腻感。

(6)水试牛黄不溶于水,置水中先浮而后沉,不胀、不溶、不变色,煮到水沸仍保持块状;将缝衣针润水粘上牛黄粉,垂直沉下水中,可见杯内从上至下有一条线,然后再慢慢扩散。人工牛黄煮沸后水呈黄色而混浊,静置片刻即沉淀,水变回原色。遇水膨胀而崩者为伪品。

(7)火试取一根小针烧红,刺入牛黄中,随之崩裂,并呈片状脱落,质细密酥脆,内心有白点,并伴有清香气味者为真品。若不崩裂、不分层、无白点者为伪品。

(8)醋试取一干燥洁净试管,放入牛黄粉末(成块稍加压碎),加入2ml醋酸,加热至沸,溶液即现淡绿色至深绿色。品质好的牛黄液体呈深绿色而清澈;质次的呈绿色至稍黑而混浊;人工牛黄呈淡绿色或青绿色。伪品牛黄多为黄色或茶红色。

三十八、教你识别真假蟾酥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收集白色浆液(忌用铁器,以免变黑),滤去杂质,放入圆模型中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箬竹叶或玻璃板上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片蟾酥。

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1.正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一面较粗糙,另一面较光滑,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以色棕红、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2.掺伪品蟾酥用途极广,大量用于出口。由于蟾酥货源较紧,加之价格不断攀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假冒伪劣品,有些药贩造假或掺入淀粉、细泥沙或蛋白、松香等,以增加重量,使用时注意鉴别。

3.鉴别从十个方面介绍一下简便识别方法。

(1)色泽正品色泽细腻光亮,整体色泽一致,新货呈半透明角质状,当年产呈淡黄色、棕色或红棕色,经夏则色变深变红,历年经久则变紫变黑,表面失去光泽。掺假者色泽不一致或发暗。

(2)断面正品断面透明光亮,纯净无杂,呈角质状;中间有时夹杂黑色物质,多系挤蟾酥时挤下的蟾蜍皮肉和血液。掺假者内外不一致,内心有的空泡不实,有的可见颗粒状杂质,断面不光洁、透明。

(3)鼻闻正品俗称“冲头”,粉末入鼻则喷嚏不停。掺假者有松香、香皂等气味。

(4)口尝正品用唇、舌舔或嚼少许有光滑感,味初甜而后产生强烈持久的麻辣感和刺涩味,长时间接触皮肤黏膜易引起疼痛而发泡。掺假者尝后发粘或粗糙有砂样感,有麻舌感和涩味。

(5)照视将一硬纸卷套在蟾酥上,对日光或灯光照视,可见正品发亮,呈透明红色,稍有掺假则发暗不明亮呈半透明,有的有黑点,杂质多者发乌,不透明。

(6)滴水正品滴清水后,立即出现泡沫,迅速泛成白色乳状浆液,且突起,俗称“泛浆”。掺假者滴水后白色乳浆生的较慢,数量亦少,突起不高,浆液稍淡。伪品则无白色或乳浆生成。

(7)研磨取蟾酥断面在玻板上沾水研磨,正品立即生成洁白细腻蟾酥样浆液,无残渣。掺假者浆液暗淡粗糙,有的可见颗粒状不溶物,如有掺铁、砂石可听见与玻璃摩擦的尖响。

(8)水泡取蟾酥一块,放入水中6—8min,变膨胀发大出现乳白色浆液突起,似棉花团浮于水面,若有淀粉杂质,便会在水中自行散开;铁砂等杂质会有沉淀。用力振摇,泡沫多、持续长久为正品。

(9)滴碘正品滴碘液呈黄褐色,掺淀粉者则生成黑蓝、黑褐色。

(10)火试取少量放在锡纸上烧,正品受热发泡,熔为油状物,烟气黄白,微臭,稍停,头晕头痛,持久易引起恶心。若无发泡等现象可能掺假;如冒烟,即掺有松香的伪劣品。

三十九、教你识别真假鹿茸

鹿茸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保健品,是有名的“东北三宝”之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很多假货和次货充斥市场,所以掌握鹿茸的真假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鹿茸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证。

1.正品

鹿茸分类:因来源不同,分为梅花鹿茸(黄毛茸)马鹿茸(青毛茸)两大类。马鹿茸又分为东马鹿茸(东北)和西马鹿茸(西北)。

鹿茸片分类:按鹿茸的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藏血片和排血片。按鹿茸的部位分为蜡片、粉片、纱片、骨片四个等次。

(1)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花鹿茸片商品中一般分为“血片”“蛋黄片”和“骨片”。

血片或蜡片是鹿茸的顶端未骨化、细嫩部分,表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片面整齐,无空洞,不破碎,胶质半透明,无角质化,蜡状油润,有光泽。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皮内棕黄、棕红色,半透明,边缘有一红棕色或棕色环。“血片”肉质细嫩,组织致密,油润如脂,血色分布均匀,红润,片面光滑。“蜡片”肉质细嫩,组织致密,半透明,油润如脂,晶如蜜蜡。气微腥,味微咸。

蛋黄片是鹿茸的中上部的切片,片面整齐,组织致密。外皮无骨质,边缘有黄褐色环,中间部分有肉眼可见的蜂窝状极细孔,油润稍差。“排血鹿茸片”显黄白色或粉白色,“带血鹿茸片”呈红棕色,血色分布均匀。

骨片鹿茸的下部的切片,中间有蜂窝状极细孔,半透明,角质。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边缘有黄褐色包环,偶见残留毛茸。“排血鹿茸片”显粉色或浅白色,“带血鹿茸片”呈棕褐色。

(2)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马鹿茸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边缘皮茸紧贴;外表面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时可见燎、刮痕),可见棱筋及疙瘩状突起;外皮灰黑色,较厚。中部灰白色、黄白色或棕红色,密布蜂窝状小孔。气腥,味微咸。

血片或蜡片是鹿茸的顶端未骨化、细嫩部分,其特征:片面整齐,无空洞,不破碎,胶质半透明,无角质化,蜡状油润,有光泽,质坚韧。外皮无骨质,皮层与茸组织结合紧密,肉质细嫩,组织致密,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油润如脂,血色分布均匀,红润,片面光滑。

粉片是鹿茸的中上部的切片,片面圆而整齐,组织致密,质较软而略有弹性或无弹性。不破碎,有光泽。皮层与茸组织结合紧密。中央米黄色,有蜂窝状小孔,外皮厚无骨质或略显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脆。

骨片鹿茸的下部的切片,中间有蜂窝状细孔,自然排列,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边缘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