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8040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的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国际经验方面,从发达国家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来看,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在此基础上的非农化发展,农村人口也随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两个进程是同步推进的,因此也是合二为一的。工业化及在此基础上的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平衡推进是一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但是,我国农民在市民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制约因素,农民并未像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经历从农民向市民的职业、地域和身份等同步的彻底转变,而是总体上呈现出“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中国特色路径,在这一路径中,前一阶段的转变比较顺利,后一阶段的“农民工——市民”进程却十分缓慢,农民工市民化正是基于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特有的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治理体制。在这条路径下,农民工的市民化的各种障碍和壁垒,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迁移成本,他们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比较、衡量市民化的收益和成本,最终导致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这也是今后我国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逾越的障碍。今后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如果说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那么,农民工问题就是工业化、市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挑战更多的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字眼,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第二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我国职工人数的近一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成为主体。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技能、性格特征、工作偏好、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已迥然不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人已没有的和土地相联系的务农经验和技能,所以,他们被称为“回不去”的一代。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挑战突出表现在:(1)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上一代农民工,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们文化程度更高,很多人都是高中毕业;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也高,生活标准向城市居民看齐;职业期望值高,希望有更稳定的就业、合理的收入、较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工作耐受能力低,吃苦耐劳的人格特征较弱,排斥低收入和高强度的体力工作。(2)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决策明显异于第一代农民工。两代农民工的生长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导致他们选择工作的偏好不同,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决策中追求的效用最大化不再是父辈追求的收入最大化,而是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居住条件、工作的社会地位、职业的发展等等。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这给了新生代农民工更大的选择空间。近几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是对上述问题的最好诠释。(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明显且权利意识强烈。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主要的参照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又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剥夺感,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不平等缺乏忍耐,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其中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关键,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处理好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的关系,加快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必须。

本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农民工迁移和市民化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展开论述,分析农民工迁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农民工迁移的一般规律,发现转型期中国农民工迁移的偏好和群体特征,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融入困境和趋势,提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九章,每一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对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市民化的经典理论进行阐述,接着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

(第二章)农民工与中国特色城市化。首先阐述了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回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在阐述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特点,进一步说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艰巨性。接着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地域、行业、性别、年龄等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预测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总体趋势。

(第三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障碍和路径。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分析讨论,阐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特征,指出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呈现出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的“不同步性”、成本的“高价化”、进程的“二元化”、结果的“准市民化”和“半市民化”等现实特征。原因在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不同存在各种障碍,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路径和对策措施。

(第四章)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学分析。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的缓慢,表面上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障碍,但根本的原因是农民工越过障碍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取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私人收益减去私人成本的净收益越大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反之越弱。本章通过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模型,重点研究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在此基础上,对市民化进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第五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本章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问题入手,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机制,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歧视,包括就业机会、从事的职业、工资待遇、劳动权益等等。深入剖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在此基础上,提出逐步消除城乡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对策措施。

(第六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就业模式决定了农民工面临的风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章首先分析了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不再是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经济风险”,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的现代结构风险,这使农民工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而严重受阻。在此基础上了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现状及原因、社会保障和市民化需求的迫切性、社会保障与市民化的关联性,进而提出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路。

(第七章)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本章专门选取了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公租房进行分析,来研究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以改善其住房现状。本章采用了问卷调查,对河北省农民工对公租房的需求意愿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假设,最后得出结论。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改善农民工公租房需求的对策措施,从而保证农民工获取公租房的居住权,改善他们的居住状况,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维护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八章)农民工市民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处置问题成为制约农民顺利退出的最大障碍。本章首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分析目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并有针对的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的产物,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通过发展工业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总结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然后与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相比,分析总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从而提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再续转移提供新的思路与指导。

本书由桂莉、刘红燕、王兴鹏三人合作完成。桂莉拟定全书的写作提纲,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撰写了本书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2-4节、第七章、第八章。刘红燕撰写了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的第1节、第九章。王兴鹏做了大量数据处理工作。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白洪鸽、常永会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水平有限,尽管我们为完成此书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得到以下经费资助:

(1)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计划研究项目:“河北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编号HB12GL021)的结项成果。

(2)河北经贸大学省级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建设经费资助。

(3)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计划研究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排斥问题研究”(编号HB12SH018)的阶段性成果。

桂莉刘红燕王兴鹏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