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8039600000024

第24章 中医针灸调治常见病(5)

更年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女性适应这个转变必然要有个过程,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了解了更年期的一些相关知识,就会理性地面对更年期出现的一些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调治是必要的,打磨自己的心灵,将性格中的一些浮躁、棱角磨平了,修炼成一个豁达、宽容、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相信你会更容易更顺畅地度过人生的更年期。

调治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小腹部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的炎症,病变范围较广,可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几个部分同时发生,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门诊上每天都有这类患者前来治疗,原因是近年来盆腔感染的因素增多,发病率呈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该病占女性就诊患者的30%以上,25~40岁女性易发此病。盆腔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盆腔炎可因体质虚弱,复因不卫生、流产、盆腔手术创伤、经期感染、或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也有急性期不明显,发病时已属慢性。由于女性盆腔特殊的生理结构,一旦患有慢性盆腔炎其治疗就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情多缠绵难愈,且复发率较高,也是引起小腹长期疼痛,盆腔粘连,异位妊娠,不孕症的常见病因。西医西药治疗急性盆腔炎有一定优势,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却有很好的疗效。

慢性盆腔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首先大多有急性盆腔感染的病史,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或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由急性期迁延不愈而成。其主要临床症状有,下腹尤其少腹坠胀、疼痛,疼痛的性质为隐隐作痛,或冷痛或牵拉性疼痛,诱发因素明显使腹痛加重,偶有刺痛、胀痛、跳痛等,伴腰骶部坠痛、空痛、发凉,甚则腰痛如折,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白带增多、异常,有白带、黄带、血带、五色带,呈豆渣或泡沫状,有异味,白带异常增多伴随腰腹痛的加剧而发生,同时兼有外阴的瘙痒不适;兼有月经不调,或月经量明显增多并夹杂血块,或明显减少,色淡质稀,经期延长或缩短,伴随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或错后或发生继发性闭经;痛经的发生,原无痛经史或原有痛经史婚后已愈者,患慢性盆腔炎后又出现痛经,多发生在行经前和经期中,使原有的小腹和腰骶坠痛明显加重,出现阵发性绞痛,痛不可忍;兼有全身表现,精神委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畏寒怕冷,反复低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胆小易惊,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胁肋胀痛,可伴有颜面色素沉着加重或面色苍白无华,纳呆,不思饮食,食则腹胀,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频繁甚至涩痛,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上述症状以小腹,腰骶持续性坠痛,白带异常改变为主症,其他表现因不同病人、不同年龄、不同发病时间及病程可有轻重之别。慢性盆腔炎病人除有以上临床表现外在体征上可见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呈条索状,并有轻度压痛,或一侧或双侧可摸到囊性肿物且有压痛,或子宫骶有韧带增粗、变硬,压痛明显,使子宫固定和活动受限。相关辅助检查,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显示输卵管阻塞或部分阻塞或输卵管积液,显示油滴多连成一片,形成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边界清楚;B型超声检查可见炎性包块边界不清、实质不匀暗区。

中医怎样认识和调治慢性盆腔炎呢?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癥瘕”“积聚”范畴,常由肝气郁结,脏腑失调,气血不和,郁滞小腹,或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侵入,或因房室不洁、不节,经血未净,精血邪毒相搏,日久不消而成。具体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导致女性肝气不舒,肝属木,脾属土,木气犯脾,使脾受伤;同时,现代社会白领一族,因生活工作的原因经常饮食失调,饥一顿饱一顿,或过度劳累,或长期处于忧思压抑之中,忧思气结日久则伤脾。脾主运化,脾功能受损,水谷精微代谢失常,聚化为湿,湿邪下注则出现小腹冷痛,带下量多且清稀,绵绵不断;寒湿阻滞经络则出现腰骶空痛、冷痛,得热则舒;寒湿克伐脾阳则形寒怕冷,食欲不振等症,这些病症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形成脾肾两虚、寒湿凝滞的慢性病理过程。治疗以温补脾肾、化湿止带为主。取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每天上午9~11点针刺并拔罐上述穴位最好,因此时为脾经经气最旺时,治之能有效地健脾化湿。下午5~7点是肾经经气最旺时,此时可对关元、脾俞、肾俞穴施以艾灸法,能最大效应地发挥温补脾肾的功效。有条件的在上述穴位施以火针疗法,效果会更好。其次是因下焦湿热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炎,原因是喜食辛辣或过食甜食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的女性,久则湿热相搏,结于下焦,出现小腹坠痛、胀痛,反复低热,带下量多,色黄白相兼,黏稠臭秽,或五色带下如脓样,小便淋沥、黄赤、涩痛,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化浊为主。取穴,次髎、白环俞、中极、蠡沟、阴陵泉、三阴交、支沟。以针刺配合穴位三棱针放血后拔罐效果好。这种类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尽量不用艾灸法。重点介绍二个穴位,中极穴,在任脉上,与关元相同,该穴是足三阴与任脉的交会穴,其功效是清热利湿而治小腹坠痛;次髎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属八髎之一,八髎穴位于腰骶孔上,左右各四个,次髎位于骶骨第二孔隙内,最善治疗因湿热下注而致的盆腔炎症,《针灸大成》载,次髎穴主妇人赤白带下。临床观察到,大凡有慢性盆腔炎的患者,次髎穴处有明显压痛或条索状反应物。患者平时可按揉次髎穴周围,有条索状反应物的要加力按揉,以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饮食调理要少食辛辣刺激之物。药物可配合服用香连化滞丸或四妙丸。有肝气不舒,情志郁结时可以按揉太冲穴。第三是瘀毒伤阴,气血亏乏。这类慢性盆腔炎患者多为急性盆腔炎因失治、误治或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致瘀毒、湿邪久羁,损伤人体正气而出现,小腹疼痛,劳累、经期尤甚,痛处固定不移,结块坚硬,带下缠绵,淋沥不断,黄白或赤白相兼,腰骶酸痛,月经愆期,或行经腹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甚至甲错,低热起伏,午后潮热,烦热盗汗,头晕目眩,心悸少气,四肢无力,纳谷不香,舌淡暗有瘀斑瘀点。治疗以补益气血,破瘀消癥,兼清余邪为大法。取穴,中极、关元、大赫、地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复溜、曲池、次髎、肾俞、阴郄。中极、次髎相配伍以调理下焦气血,治疗小腹疼痛;太溪、复溜、肾俞、三阴交补益肾阴;大赫、复溜、阴郄为退虚热、止盗汗之常用效穴,配用多气多血之大肠经曲池,其效更著;关元、足三里、阴陵泉能补益气血,兼有调补冲任的功效。慢性盆腔炎迁延至此多为疑难杂症,患者自己多已无能为力,须至医院诊治。个人生活上要精心调养,避免过劳,清心寡欲,滋补肾阴,还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经期及平时的会阴卫生,以防外邪侵入。中成药以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归脾丸酌加服用。

由于女性盆腔的生理结构的复杂性,慢性盆腔炎患者局部血流缓慢,血液循环差,炎症往往不易吸收,药物也难以渗入病灶而发挥作用,这就使得慢性盆腔炎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与其他疗法相比,可直达病所,能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运用我中心创立的“三重法”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扩张局部小血管,使血循环增加,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同时鼓舞正气,驱邪外出,对人体免疫和防御机能有显著促进作用;用火针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扶正助阳,疏通经络,温化寒湿,理气活血,可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这有利于改善病变组织营养状态,提高受损部位的新陈代谢能力,促使炎症病灶消退,使增生的病变组织软化吸收,加快了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针灸疗法多种多样针具的有效组合,配合穴位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抗生素或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而且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比,不仅治愈率高,还有疗程短,复发率低没有毒副作用的优势。

温馨提示:日常生活中防治慢性盆腔炎发生的几条措施。首先要对急性盆腔炎高度重视,要在最短时间内运用联合疗法彻底治愈,不要遗留哪怕是很轻微的临床症状,防止迁延成慢性盆腔炎;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不可用热水、肥皂;月经期,人流术后及上环、取环等妇科手术后阴道有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拿浴,要勤换卫生巾;保持身体干燥,出汗要及时更换衣裤,避免吹空调或直吹对流风;调节饮食均衡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做好避孕工作,尽量减少人工流产术的创伤;祛除慢性感染因素,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等各种慢性病会使全身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盆腔感染,应予以积极治疗。

调治痛经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或腰骶部明显疼痛,甚至发生疼痛性昏厥,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病证。本病以月经初潮后几年的青年为多见。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是经过妇科临床检查后未发现盆腔生殖器官有明显异常改变者,故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子宫过前倾或后倾,子宫内膜增厚,子宫颈狭窄和阻塞,肿瘤及卵巢囊肿压迫等,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

月经是女性青春期至更年期长期相伴的“老朋友”,正常生理功能的女性一生平均会出现四百次左右的月经,如果以每次经期持续5天来估算,差不多有6年左右的时间是处在生理期了。据统计,70%以上的女性会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发生,其中有23%左右的人需要用药物来缓解疼痛,12%的人因为重症痛经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虽说痛经不能致命,可它所带来的痛苦,所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相信痛经女性都是深有体会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痛经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去医院治疗,而自己又没有行之有效的调治方法,无奈之下选择口服或肌注止痛药来对付,止痛药多有副作用又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应用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痛经女性每个月都在受痛经的折磨。

通常按痛经的疼痛程度分为以下三种,轻度:小腹疼痛,腰腹酸痛,无全身症状,在下腹用热水袋热敷或进行简单的运动,来移除盆腔的充血即可缓解;中度:小腹疼痛难忍,腰部重坠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必须用药物治疗方可缓解;重度:小腹剧痛难忍,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疼痛性质为牵拉性绞痛,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肛门会阴坠胀,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必须到医院治疗数天才能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机体的寒热虚实致病因素有关。虚则因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作痛;实则因内伤七情,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或跌仆损伤,瘀血内阻,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寒则多因饮食生冷,体质虚寒,肾阳不足,居处或工作环境湿冷,经期涉水着凉,平时对小腹保暖不够,以致寒湿凝滞胞宫,经血凝滞不通而作痛;热则多因素体阳盛,恣食辛热燥烈之物,或肝火旺盛,热伤血脉,或湿热之邪侵入下焦,聚于胞宫,阻遏经血畅行而出现下腹灼痛感。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以寒邪凝聚,气滞血瘀,气血虚弱和肝肾亏损型多见,下焦湿热型则少见。

运用针灸疗法调治痛经疗效肯定,一般在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治疗。选取穴位:内关、列缺、关元、血海、三阴交。寒湿凝滞的加肾俞、命门、八髎,配合拔火罐和艾灸;气滞血瘀的加合谷、太冲、阳陵泉、期门;气血虚弱的加足三里、气海、阴陵泉;肝肾亏损的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下焦湿热的加阴陵泉、丰隆、公孙。现在是冬季,天气寒冷,室内温度高,室外天寒地冻,女性从阴阳的角度来看,阳气相对不足,稍不留意就会感寒,所以冬季虚寒性痛经的病人更多见。这类患者通常会直接告诉医生,有典型的受寒凉病史,其表现以小腹冷痛或绞痛为主,得热则减,经血量少,行而不爽,色黯夹杂血块或黑如豆汁,脸色发青或苍白,怕冷,手足冰凉。居家治疗用艾灸重灸上述穴位比用暖水袋之类效果要好,如条件允许,用火针点刺之,有立竿见影之效。冬季是女性滋补肾阴精血的好时节,虚寒性痛经的患者在冬季进行适度的调补,能有效地预防痛经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用中药黄芪30克、当归30克、益母草20克、乌鸡半只(约500克)、大枣10枚,加适量清水,小火慢炖2个小时,先喝汤,最后吃肉,以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至月经过后2天停服,有较好的暖宫、散寒、化瘀之效;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引起的气滞血瘀型痛经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按揉小腹疼痛加重,月经量少夹有血块,经行不畅,血块排出后则痛减,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中成药可服用加味逍遥丸和元胡止痛片,痛经剧烈时,以大拇指按揉太冲、血海、三阴交、期门穴,手法要重些,一般按揉10分钟痛经可缓解;气血不足和肝肾亏损型痛经多见于产后中年女性,平时正气不足,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月经愆期,经期、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背酸痛,头晕耳鸣,语声低微,面色苍白,治疗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调经止痛为原则。虚证难补,故虚证痛经,不宜取速效,应缓图之。中成药选用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定坤丸等,根据身体状况及阴阳偏颇情况进行调治。久虚必瘀,故可在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关元等穴施以刺络、拔罐、艾灸之不同针具针法的有效组合,集合每种针具的最大治疗效应,使之发挥1+1大于2的最佳效果。近年来湿热下注型痛经时有发生,平时白带较多,颜色黄稠且腥臭,经期提前,小腹坠痛,拒按拒揉,有灼热感,热敷艾灸后缓解不明显,这类痛经选择针刺治疗效果较好。中成药可配合四妙丸、龙胆泻肝丸等,这两种成药属清利湿热的药物,其性苦寒,易伤脾胃,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