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8039500000067

第67章 肺胀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制定。

(1)多种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以咳嗽,气喘,咯痰,烦躁,胸满,憋气为主症,甚则神志昏迷,面色晦暗,唇紫甲青,心悸水肿,或有出血。

(3)听诊检查两侧肺或一侧呼吸音减低或增粗,或伴干湿性罗音。

(4)辅助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

(1)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病史,短期内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多或咳痰无力,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2)具有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染等危险因素接触史。

(3)体查及影像学提示肺气肿征。

(4)具有急性呼吸困难的存在。

(5)呼吸室内空气时,PaO2<50mmHg;PaCO2>50mmHg。动脉血PH降低,有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

(6)可伴有意识的改变。

(7)听诊检查两肺或一侧有呼吸音减低或增粗,或伴干湿性罗音。

(二)证候诊断

1.痰浊雍肺证

主证:胸满,咳嗽痰多,咯痰白黏,或呈泡沫,气短喘息,动则喘促。舌体淡胖,或紫暗,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

次证:平素多汗恶风,疲倦乏力,脘腹痞胀。

2.痰热郁肺证

主证:咳喘气急,胸高气粗,痰黄质黏,难以咯出,烦躁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次证:身热恶寒,便干,溲黄。

3.痰湿蕴脾,肺气闭郁,兼肺脾两虚

主证:咳嗽阵作或昼夜频咳,痰多易咳或痰黏难以咳出,胸闷气喘,语气低微或声音嘶哑,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入即满。舌淡,脉细弱。

次证:气短难续、乏力,痰色白稠或黄白相间或脓性痰,大便稀溏。

4.阳虚水泛,水饮凌心证

主证:胸满气憋,动则喘息,甚或不能平卧,咳痰清稀如沫量多,形寒肢冷,面浮,肢肿,尿少。舌淡暗体胖,舌下瘀点瘀络,苔水滑,脉沉细或结代。

次证:纳差,心悸,甚或腰胝部浮肿,腹胀,膨隆,唇甲青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浊壅肺证

治法:祛痰化浊,降逆平喘。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主要成分:陈皮、茯苓、紫苏子、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枳壳、乌梅、前胡、厚朴、当归、肉桂、沉香等。

加减:痰浊壅盛,胸满,气喘难平加葶苈子、杏仁;脾胃虚弱加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等;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用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红花、赤芍、水蛭。

中成药:橘红痰咳液。

2.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推荐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主要成分:麻黄、石膏先煎、桑白皮、杏仁、黄芩、紫苏子、栀子、金荞麦、川贝粉冲服、甘草。

加减:痰热内盛,粘稠咯出不易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芒硝以清热化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以泻肺平喘;痰热郁结,便秘腹痛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量,以防上证;痰热伤津,口燥咽干,加天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中成药:鲜竹沥口服液。

3.痰蒙神窍证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主要成分: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人参、菖蒲、胆南星。

加减:痰热内盛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竺黄、竹沥;热结大肠者,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肝风内动,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热伤血络,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

4.阳虚水泛,水饮凌心证

治法: 温阳益气,健脾利水。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主要成分: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加减: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白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中成药:喘可治。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针灸

(1)体针

取穴:肺俞、膻中、大椎、足三里等。

手法:补法,可加用艾灸,留针约20分钟。

(2)穴位注射

取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

操作:黄芪注射液2ml,上述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常规注入。三个穴位交替,每周2次。

2.艾灸

(1)取穴

实证、痰热证:定喘、尺泽、肺腧、丰隆;

肺脾气虚证:肺腧、肾腧、天突、膏盲。

(2)操作:将艾灸治疗仪电极贴紧穴位,开启电源,调节热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方便安全。

3.通腑灌肠

复方大黄灌肠液150ml,保留灌肠30分钟,1—2次/日。还可予以中药灌肠治疗,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腑气通有利于急性发作期病情缓解,对神志不清者有促醒作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症候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临床缓解: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临床症状积分改善≥70%。

(2)显效: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临床症状积分改善50%≤X<70。

(3)有效: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临床症状积分改善30%≤X<50。

(4)无效: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临床症状积分改善<30。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

以临床症状和呼吸困难为评价指标,在治疗期间每月对临床症状和呼吸困难进行观察,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价。

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评价:[(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整理:刘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