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妇幼保健实用教程
8039300000036

第36章 儿童各年龄期保健(3)

生后及时筛查,尽早诊断,减少发育中的后遗症。

通过听力筛查,尽可能发现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尽早进行适当的干预,使语音发育不受损害;进行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筛查(我国目前主要是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预防疾病发生带来的严重后果。

(六)感知觉刺激和早期教养

感觉是人类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指标。感知觉的发展对认知、语言和学习等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生儿的视、听、触觉已初步发展,具备了接受早期教养的基础,可以通过反复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训练,培养新生儿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和反应能力,促进手眼协调动作。母亲通过哺喂、怀抱、抚摩、说话、唱歌、微笑等行为建立和培养母子依恋感情,促进婴儿智力发育,是早期教育的开始。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使新生儿得到安全感,更好地熟悉、认识和适应新的环境,为今后语言、运动和理解等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可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导致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发生。

因此,母亲产后尽快给孩子哺乳,在为新生儿提供了营养丰富初乳的同时,也使新生儿得到了温暖和安全感,这种身体和视觉上的接触,是日后良好依恋关系建立的基础。同时要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产妇克服遇到的困难。

(七)正常新生儿家庭访视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正常新生儿自医院返家后很少再到有关机构进行保健检查。而新生儿家庭访视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的一个重要保健措施。

新生儿自生后或出院后1个月内家庭访视应不少于3—4次,即生后1—2天或出院后1—2天的初访;生后5—7天的周访;生后10一14天的半月访和生后27—28天的满月访。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

1.初访

在新生儿出院后12日内进行。访视内容主要为:(1)新生儿居室的室温、湿度、通风状况等情况,孩子用具是否清洁,新生儿的衣被及尿布是否合乎卫生要求等。(2)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和身长值,顺产或难产、有无窒息,以及新生儿吸吮、睡眠、哭声、大小便性状等,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3)测量新生儿的身长和体重,进行全身检查。检查时要注意身体各部位有无畸形、皮肤有无糜烂、有无红臀、脐部有无分泌物或感染,观察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和四肢活动情况等。(4)宣传指导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喂养方法和乳房护理及预防感染等方法。

2.周访

在出院后57天进行。观察新生儿一般健康状况,如黄疸是否消退,脐带是否脱落;测量体重;了解新生儿吮奶、哭声、大小便情况及护理中是否存在问题。初访及周访是家庭访视的重点,如发现异常问题应增加访视次数。

3.半月访

在出院后1014天进行。记录新生儿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次数;测量体重,了解体重是否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若未恢复应分析原因,给予指导;了解喂养和护理的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此外,对在北方冬季出生的新生儿要指导补充维生素D制剂的方法和剂量,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4.满月访

在出院后27—28天进行。除了解喂养、护理等情况外,对孩子测量体重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满月访视结束后,填写儿童健康档案,撰写访视小结,并指导家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定期体格检查,并转人婴幼儿系统保健管理。

妇幼保健机构专业工作者每次访视应有重点,根据新生儿、孕母和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家庭访视中若发现新生儿和孕妇有异常情况要早诊断、早治疗,并做详细记录。如发现新生儿疾病的常见表现和危重信号(发热或体温不升、喂奶量减少甚至不吃等),应及时转院。在新生儿转院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以确保安全。

(第三节)婴儿期特点与保健

婴儿期指出生至未满1周岁的时期。这一年是生后体格发育最快的一年,也是动作和语言的发展、智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婴儿期特点

1.身长和体重

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第一年中身长仍增长20—25cm,为出生时的40%—50%;体重增长6—7kg,约为出生时的2倍,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

2.皮肤、肌肉、骨骼

婴儿皮肤层薄嫩,皮下血管丰富;而汗腺功能差,体温调节不佳易使婴儿着凉或受热,也易使皮肤遭受损伤和发生感染。

婴儿肌纤维较细,间质组织较多。出生一两个月的婴儿,屈肌紧张性较高,四肢总足蜷曲的。随着月龄的增长,躯干和下肢的肌肉会逐渐发达起来。

婴儿骨骼水分较多,而固体物质和无机盐成分很少。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但压迫时较易变形。随着小儿抬头、会坐和行走时,分别形成颈曲、胸曲和腰曲。如此期母亲营养不良,婴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少,又没及时地添加辅食,极容易患佝偻病。

3.乳牙生长特点

乳牙早者4个月、晚者9—10个月,一般6—7个月萌出。最先长出的是下切牙,然后是上切牙。周岁左右长出6—8个切牙。

出牙的时候,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如个别出现发热、腹泻、流口水等症状时,应当就医诊治。

4.消化系统特点

婴儿在最初的3个月,唾液分泌极少;4—5个月,唾液分泌增多。因不能完全吞人胃内,出现流涎现象。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唾液起到分解淀粉和帮助吞咽的作用。

婴儿在头3个月时,吸饱奶后常有溢奶现象,这对婴儿的营养和生长并无影响。3个月以后,随着胃神经调节功能的加强,胃由出生时横置逐渐变为直立,溢奶现象也就自行消失。

婴儿肠的长度超过了身长6倍。由于婴儿肠神经支配尚未完善,消化力差,如辅食添加过多,很容易引起腹泻。又由于婴儿肠道黏膜层发达而肌肉层薄,易发生腹胀;加之肠肌壁的渗透性高,因而消化不完全的产物或肠毒素,易被吸收人血液,引起中毒。

婴儿肝脏占体重的4%—5%。肝脏将血液中营养物加工与合成为身体所利用,同时将含毒物质进行解毒,经肾随尿排出或随胆汁一起从粪便中排出。

婴儿期生长速度快,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特别高。若能量和蛋白质供给不足,又由于消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易患消化紊乱、腹泻、营养不良等疾病或发育落后;而婴儿铁储备在生后46个月常常耗竭,最易缺乏的营养素是铁。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婴儿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同时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反复感染。

5.呼吸系统特点

婴儿鼻腔短小,鼻道窄,黏膜柔嫩,富于血管。发炎时由于黏膜充血肿胀,常使鼻腔发生闭塞,出现呼吸困难;耳咽管宽而短,呈水平位,如感染后很容易从咽部侵人中耳,并发中耳炎;喉腔也较窄,富于淋巴组织和血管,当有炎症时,容易引起呼吸困难;右侧支气管较易吸人异物或病原体,易发生炎症,并导致呼吸困难。

婴儿由于呼吸道的管腔狭小,肺泡数目又较少,常用增加呼吸次数来补偿气体交换不充分。当小儿患有呼吸道疾病时,由于组织缺氧,而呼出二氧化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周发青,在口唇及指端等末梢出现明显的青紫。

6.免疫系统特点

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使一些传染病通过预防接种得到有效预防。但许多疾病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婴幼儿期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较高。

7.神经系统发育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功能是随着小儿的发育而逐渐完善的。随着月龄的增加,应从视、听、嗅、味,触等方面给婴儿以适当的训练,使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逐渐提高,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小儿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认识的东西越来越多,大脑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越来越完善。此期不能过长时间和小儿淡话或活动,但周围太不安静对小儿也是有害的。

8.感知觉的发育

视觉在婴儿6个月前发展非常迅速,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期,12个月时视觉调节能力基本完成。4—12周的婴儿两眼能追随物体移动180,3个月能主动搜寻视觉刺激物,3—4个月对明亮、鲜艳的色彩,尤其是红色感兴趣。1012个月的婴儿可以根据成人的表情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婴儿对语音声音反应敏感,2个月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母的声音;8个月时眼和头能同时转向声源;而12个月时对声音的反应可以控制。

人类的味觉系统在婴幼儿期最发达,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4一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会表现出非常敏锐的反应,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

9.动作的发育

运动的发育与大脑的发育、肌肉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并遵循一定的规律。1个月的婴儿俯卧时稍能抬头;3个月时可以控制头部和抬胸;4个月时能够翻身,并能抓住玩具;5个月时能从仰卧翻成俯卧,而6个月时能从仰卧翻到俯卧,此时能独自玩弄小玩具,并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8个月时可以坐得很稳,开始用上肢向前爬;9个月时可以灵活地使用拇指和?指检拿物品或撕纸;10个月可拉着双手向前走;12个月时可以独自站立行走。此时的婴儿在开始抓握物体之前可以对物体进行准确的定位。

10.语言的发展

婴儿期是语言的准备期,主要是通过哭、表情变化和身体接触与大人交流。婴儿在1个月以内哭是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5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咿呀学语,9个月时达到了高峰;89个月已能听懂大人的一些语言,并作出反应;912个月能够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经常模仿成人的语音;11个月才真正理解词的意义;大多数12个月的小儿开始会说第一个与特定对象相联系的词。

11.情绪和气质的特点

情绪是人们对事情或观念所引起的主观体现和客观表达,并通过内在或外在的活动及行动表现出来。婴幼儿良好的情绪表现为依恋、高兴、喜悦、愉快;不良的情绪主要有恐惧、焦虑、愤怒、嫉妒等。小儿78周出现第一次社会微笑。2—3个月对人的接近和语音产生了兴趣,27个月婴儿可能会出现快乐、惊奇、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但看见熟悉的面孔会发出有意识的微笑。婴儿在6个月时,可区分母亲和陌生人,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亲热感,7个月左右对家庭成员亲密感也增加。但6—8个月时见陌生人可能出现焦虑的情绪。8—10个月的婴儿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开始根据他人的情绪线索作出相应的反应。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一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和混合型。容易型婴儿情绪愉快,作息制度规律,能很快地接受新的事物,参加活动的愿望高;困难型的婴儿表现为情绪消极,作息制度不规律,适应新环境慢,哭闹无常、烦躁易怒;迟缓型表现为情绪消极,对新环境适应较慢,活动水平低,反应强度弱。

二、婴儿期保健要点和保健措施

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是婴儿期保健的重点,包括婴儿的营养、体格锻炼、卫生保健、情感关爱、生活技能培养及智力早期开发。家庭是婴儿期保健的主要场所,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水平和技能是婴儿期保健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合理喂养

婴儿期合理喂养应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在足量的基础上保证质的营养供给,其中特别要满足热能和蛋白质的需要。通过宣传使家长了解婴儿喂养知识和技术,自觉地实行母乳喂养;通过生长发育监测和体格检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肥胖症、佝偻病等,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

婴儿喂养分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3种,母乳喂养是最合理的喂养方式。

1.母乳喂养

人乳含乳蛋白多、脂肪颗粒小,易于消化吸收,并含有各种必需脂肪酸,对脑和神经的发育极为重要;人乳的乳糖含量比牛乳含最高;人乳中钾、钠、镁、钙、磷等的含量比牛奶少,可减轻婴儿肾脏负担;人乳温度适宜、新鲜,污染机会少;并可增强婴儿对某些疾病的抵抗能力。哺喂可以密切母子天系,可能使母亲再次受孕有某种程度的推迟等。

一般母乳从产后15天到9个月,分泌量逐渐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9个月以后奶汁的质和量都有所下降。当奶量不足时,婴儿常常睡眠不安,哭闹,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在出现上述中任何一种症状时,应查找原因,如母亲奶量不足,应用奶粉或牛奶补充,或适当地添加辅食。周岁左右断奶最为适宜。断奶太早,由于婴儿的消化功能不强,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甚至营养不良等;断奶太晚,又不添辅食或添加不合理,婴儿就会消瘦、体弱多病,也会影响母亲的健康。断奶应在春秋季逐步进行,逐渐以辅食代替母奶,一岁左右用辅食做主食。断奶后,每天仍要给牛奶和其他富于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

2.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

当母乳不足或缺乏时,用牛、羊乳或用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人工喂养。用部分兽奶以补充母乳不足称为混合喂养。

当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纯母乳喂养时,可以根据婴儿的月龄和奶量缺少的情况,加代乳品或辅食,但必须喂完母乳后再补充。

人工喂养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只有母亲确实缺奶,或有结核病、急慢性传染病或严重贫血等疾病而不能喂养时才采取的方法。最常用的食品是牛奶、羊奶、奶粉或大豆制品。

人工喂养时需注意以下问题:奶的质量;奶头、奶瓶等用具每天都要清洗消毒;人工奶头孔不宜过大;时常观察婴儿大便是否正常,这与奶的调配关系很大。如奶中脂肪过多,婴儿不仅大便增多,而且出现不消化的奶瓣;如蛋白质过多,糖量过少,大便容易干燥。如糖过多,大便会发酵而稀,而且有泡沫和气体;一日所需奶量,2—4个月,约等于体重的1/6;6个月时,约为体重的1/7;7—12个月,约为体重的1/8。

3.辅食

周岁以内的婴儿是以奶为主食,除奶以外添加的食品都叫辅食。4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后逐渐开始添加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