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儿科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8019100000001

第1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良医(1)

“好妈妈胜过好医生”这是近年来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不仅时常照顾孩子吃穿用,而且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孩子饿了,首先想到的是“妈妈,我饿了”;在孩子不舒服时,最关心的人也是爸爸、妈妈。因此,要想孩子不生病,那家长一定要做好“医生”这一角色,熟知儿科病的基本常识,了解儿科病的处理方法,千万不要等到孩子病了,才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药、抱孩子去医院;家里常备一些儿科病用药,未雨绸缪、及时治疗才是防治儿科病的关键。

(第一节)孩子不生病的真谛

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俗语说得好,治未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其实,有比好医生还重要的一位角色,那就是妈妈。孩子几乎是24小时需要妈妈的照顾,孩子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如果有些异常,细心的妈妈都可以发现,这样,如果只是一点不适,妈妈可以通过一些调理让孩子恢复到健康状态,不至于让病情发展到去医院让孩子受罪的程度。偶尔去一次医院,每次都会发现病号最多的是婴幼儿。细想起来,其中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孩子的体质有多差,大部分要归责于父母。中国很多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都是边实践边学习,说严重一点的话,孩子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父母的“试验品”,往往都是孩子出现异常状况了,才去翻书、上网、问医生,殊不知,功课早做一点,防患于未然,孩子也不至于去医院折腾。

现在的年轻父母可能也觉得压力很大,工作和家庭都不可忽视,可是毕竟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婴幼儿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相当重要的阶段,家长千万不能因为暂时的工作利益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这个关键性的阶段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如身体发育不良、偏食、挑食、免疫力差、容易生病等。其实照顾好孩子,也并非那么难,不需要懂得多么专业的知识。但是一些最起码的照顾孩子的常识要熟知,真正的好妈妈,应该是孩子的家庭医生,熟悉孩子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季节孩子容易得哪些病,给予相应的照顾,比如饮食调节、曰常按摩等。妈妈是最了解孩子的,尤其是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只要熟悉带孩子的一些常识,加之日常细心的照料,孩子的身体肯定是最棒的。

不仅如此,除了在身体方面照顾好孩子,在智力发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是妈妈的重要职责,在这一点上,不是仅仅找个保姆就能解决问题的。可见,真正的好妈妈胜过一个专业的医生。

带好孩子是不生病的前提

为什么小孩子很容易生病?多数人认为孩子的免疫力低,容易被病毒细菌等感染,所以容易生病,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照顾,饮食不注意卫生、寒凉,起居也不按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更换衣服被褥,致使孩子患上疾病,比如着凉感冒就可以引发孩子身体的很多不舒服。所以不要小瞧带孩子这点小事情。带得好,孩子天天乐呵呵带不好,孩子就是医院常客。这是件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做好吃、喝、睡、洗每个环节,孩子一般都会健健康康的。比如要认真对待孩子的一曰三餐,因为这是保证身体内气血充足的关键,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还有,孩子睡觉时候,一定不能让其受凉了,因为孩子的感冒、咳嗽、哮喘、鼻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大部分都是晚上睡觉时蹬被子受凉造成的。由此可见,孩子不生病的前提不在孩子的体质如何,而是取决于细心的妈妈。

总的说来,带好孩子不是难事,就如同一道数学题,只要你搞清其中的解题思路,一切也就手到檎来。把握好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冷暖,从护理到保健,吃喝拉撒睡,每一环节把握好规律,不疏忽任何一个小细节,形成一种习惯,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样一来,家长也不觉得累,孩子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体内寒湿:孩子生病的最大根源

1.孩子体内寒湿的元凶

孩子体内寒湿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既有遗传与孕期不注意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日常习惯所致。比如母亲身体寒湿较重或者怀孕期间吃了较多的冷食,日常生活中孩子好吃冷饮、常吃性味寒凉的水果、睡觉时常蹬被子、孩子生病经常使用抗生素等,这些都容易引起孩子体内寒湿。

孩子体内寒湿,会直接影响身体正常发育、胃肠消化吸收能力。中医认为,生冷之物直接伤害脾胃。脾胃虚寒的孩子常会出现脸色发白、发青、发黄,易呕吐、胃痛、腹痛、腹胀、腹泻,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便秘,这类孩子普遍气血两亏。除此之外,孩子体内寒湿还容易造成遗尿、尿频、关节痛等症状,极易患上各种慢性炎症,如近视、弱视、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听力下降、耳后颈部的淋巴肿大等,这些都和孩子体内寒湿有很大关系。

另外,孩子体内寒湿会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低下,所以易患感冒、气管炎、咳嗽等。

2.驱走体内寒湿,与健康同在

驱除体内寒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日常饮食。如夏季不吃冷饮,尽量少吃寒性食物。对于一些爱吃雪糕的孩子,一定要加以控制,耐心给孩子讲解食用雪糕的坏处,告诉他不要图一时的爽快而使自己生了病,不仅要吃药,还得去医院打针,忍受疼痛。当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吃或少吃冷饮,常喝凉开水,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寒湿重的孩子的保健原则是温养脾胃,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宜多食辛甘温之品,如羊肉、鸽肉、鸡肉、龙眼、高粱、鲫鱼、龙眼、薏米、扁豆、橙子等,忌食寒凉、甜腻、酸涩之品,如冰冻饮料、石榴、西瓜、冬瓜等。

体内寒湿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不完全一样,但是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否则会一直影响着孩子的健康。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做好孩子的家庭医生,是父母的首要责任。

让孩子远离“火老虎”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新陈代谢旺盛,体内水分流失比成人快且多,易上火,从而造成孩子多种不适,很多妈妈对此认识不够,往往病急乱投医,不仅耽误了孩子的病情,还让孩子多受了很多不必要的苦。孩子上火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不同地方上火症状也不同,妈妈们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发现,及时改善。

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较快较多,如果不及时饮水就会火上加火。很多妈妈认为孩子每天喝的牛奶中也有很多水分,不必特意补充水分,这是不正确的。特别是有些地区气候干燥,尤其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多饮水。如果孩子吃的是奶粉,冲得较浓,孩子又饮水不足,会造成大便秘结。母乳喂养的孩子很少便秘,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100多种低聚糖,大便会变得很软,可配方奶中低聚糖种类没有母乳多,所以喝牛奶的孩子大便干,容易上火,因此条件允许的话,就尽量母乳喂养。

如果孩子一开始就全身发热,接着口腔内出现小泡疹,破溃后成小溃疡,就可能是心肺有火,需给孩子食用一些清心润肺的食物,如莲子汤。

若发现孩子腹部胀饱,经常嗳气反胃、进食减少、口臭,或有腹痛、呕吐等症状,则多数是孩子脾胃有火,需给孩子饮用金银花汤,可清胃下火。

胃肠有火时,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困难,每隔数日解便一次小便少而黄,混浊有味,需给孩子饮用一些清热利尿的汤,如芹菜汤等。

归纳起来,孩子“上火”,最容易辨别出的症状主要有三条:大便干,小便黄;睡不香;口舌生疮。

在干燥的季节,妈妈可以带孩子多出去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常饮水清除孩子体内的燥火,避免孩子哭闹,预防上火。同时在饮食上,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对于人工喂养的孩子,配方奶粉最好选择接近母乳成分的。孩子3个月后,可在奶粉中加入少量奶糕,并添加一些果汁;如果孩子出现便秘症状,妈妈可将奶粉冲稀些,同时增加糖量。孩子个月后,妈妈可以煮胡萝卜粥、菜粥给孩子吃,因为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1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适当地喝些蜂蜜水,预防便秘上火。

水是最好医药

1.常被忽略的良药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这点父母们想必都知晓,可是在实际行动中未必能真正做到。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深刻理解水的强大作用。谈到营养,父母都会想起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常常忽略了水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营养素。对于婴幼儿,水的作用更为明显。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婴儿每天的主食就是含水量很高的母乳或牛奶,所以并不需要再补充过多的水分。

其实不然,孩子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较快,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水分100-150毫升,对水的需要量是成年人的3-5倍,因此仅靠吃奶是不能满足身体对水的需求的,必须额外补充一些水分这样不仅满足了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也清洁了口腔。

水除在机体组织器官间运输营养和排泄废物外。还有参与代谢全过程、调节体温、维持血容量、维持腺体正常分泌等生理功能。比如,氯、钠、氨、钾等在尿液内需由肾脏排出,若摄入水量不足,肾脏不能顺利地把有害物质排出,将造成尿中毒。再如,小儿发热、腹泻,失水过多,这时要减少食物量而多补充水分。依靠水的作用降低体温,补充液体,顺利排泄有害物质,缩短病程,提前恢复健康。

2.小症状,提示孩子要喝水

小婴儿即使渴了也“有口难言”,而大一点的会说话的孩子即使是渴了也常常不会说出来。所以这就要靠爸爸妈妈的“慧眼”了。如果孩子有以下“症状”,就提示你他需要喝水了,孩子口唇发干、不断用舌头舔嘴唇;经常苦恼、烦躁、难以入睡或应换尿布时没有尿或尿色深黄等。

3.喝水也是技术活

喝什么水,孩子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体质较差、免疫力弱,对饮用水的要求标准比成人高。白开水是孩子的最佳选择。烧开后冷却。小时内的凉开水,是最理想的饮用水。白开水有利于新陈代谢,帮助散热,保持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适时喝水,除在上述出现的需喝水的表现时需要喂水外,一般在两次喂奶或喂食同给一次水,或在屋外时同长了、

洗澡后、睡醒后,也要给孩子适量喝水。

适量喝水,3岁内的孩子每次饮水量不宜超过100毫升,3岁以上可增至150毫升。只要孩子的小便正常,喂水的次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夏天天气热,孩子出汗多,应给孩子适当增加饮水的次数以补充缺失的水分,冬天则相反。

养好脾胃,孩子不生病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很多健康问题其实都跟脾胃有关。要想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好脾胃。孩子没胃口、偏食、便秘,可能是由脾胃虚寒、肠道功能受损引起的,只要养好脾胃,孩子就不易生病。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

1.以健脾补气为重

孩子体内阳气不稳定,因此养脾胃应该以健脾补气为重,切忌过饱、多食寒凉之物。如果在孩子3岁之前,能够把胃肠保护好,以后孩子就能少病少痛。

2.注意饮食

保护孩子的脾胃,尤其要注意日常生活及饮食,孩子还不懂事,吃东西不会节制,或者有时候孩子不想吃,家长就哄着他逼着他吃,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过饱,伤害肠胃。既不能让孩子吃的过饱,也不能饿得过头,饿得过头就会伤脾。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填鸭式喂养不让孩子挑食、偏食不要吃反季水果不要饭前吃食和饮料,禁忌或少吃冷冻食品饮料和垃圾食物。

3.注意保暖

“重衣温暖,如阴地之草木”,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观点,意思是孩子穿衣过暖,是不利于生长发育的,就像阴地里照射不到阳光的树木一般。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穿件短袖,却给孩子穿两件衣服,怕孩子冻着。其实孩子也没那么脆弱,过度保护反而有害。

4.注意孩子的消化情况

既然孩子的脾胃保护如此重要,妈妈们就要学会辨别孩子的消化系统的状况,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家庭医生。观察孩子的舌苔,因为舌苔显示的就是胃气,健康的孩子舌头为淡红色,舌苔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如果孩子的舌头上覆盖了一层白色或黄色的舌苔,是消化不好的表现。其次看大便,如果孩子的大便频率、时间较平时有所变化,比如平时每天都排便,现在两三天才一次,或者平时都是上午排,今天却晚上排,这些微小变化都表示他肠道消化分泌不太正常。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简便、直接的方法,早上起床时闻一闻他的口气。如果口气闻起来有酸臭的气味,就证明消化状态不太好如果口气清新,就证明消化状态还是不错的。

睡眠好,才能身体棒

孩子的睡眠问题,应该是很多父母头疼的事。有的父亲孩子落地以后,上班动辄就打盹,有时上班特意早一个小时来睡觉,原来夜里孩子都要闹好多次,他和妻子轮流值班,根本睡不好觉。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导致父母身心倶疲。到底什么原因会造成孩子夜里睡不安稳?有可能是自然的生理情况,也可能是疾病的因素造成。

我们了解孩子的睡眠吗?其实每一个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可能发生夜里睡不安稳的情况,只是孩子在个月大前,睡眠周期尚未建立,所以夜里睡不安稳的原因,生理自然情况居多若是过了个月大,睡眠周期已逐渐形成,则夜里睡不安稳的原因,疾病的因素可能居多。

孩子的睡眠和成人的睡眠有很大的不同,成人睡眠的深度睡眠与浅睡眠时间比例是四比一,而孩子的深睡眠和浅睡眠时间比大概是一比一,就是说孩子的浅睡的时间较多,在这个时期孩子会看似睡不安稳,手脚会乱动,时而伴随哭泣,眼球会不规则转动,甚至微微张开眼睛。这是正常的情况,父母亲只要在一旁观察,要多轻拍安抚,千万不要急忙抱起,这样反而真的打断他的正常睡眠。

引起孩子睡眠不安稳的因素有很多,父母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改善,就能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睡眠。

1.环境影响

孩子睡眠环境太嘈杂、闷热,孩子穿衣服过多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父母有时总认为小孩子容易着凉,所以穿得多又包得很紧,其实“婴仔屁股三把火”,他们的新陈代谢率较大人高,怕热,所以衣服、包被过多造成孩子燥热,反而睡不好。

2.情绪波动较大

当孩子情绪或心理上遭受较大的波动或伤害时,自然夜里会睡不安稳。因为白天太兴奋的话,通常顶多影响一两天的夜眠。但若是遭到惊吓、虐待则可能影响深远,虐待除了对身体、心理的伤害,还包括刻意忽视,孩子心理无法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这些就可能造成长期的夜里睡不好,而且还会并发很多其他情绪失调的表现。

3.孩子身体不舒服

任何年纪的孩子都有可能因为肚子胀气、积便或单纯的婴儿腹绞痛而睡不好,可以用薄荷油帮孩子按摩肚子,如果还是没有好转,就要带给儿科医师做诊察来查明原因。除此之外,常见的感染比如感冒、中耳炎、咽喉炎、细支气管炎、肺炎、肠胃炎,少见的如脑膜炎、败血症,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睡不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