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月笙全传
7987700000024

第24章 后记

历时数月的伏案之劳,又兼反复求证、修改,前后大约一载有余,这本《杜月笙全传》总算要付梓出版了,我感到很欣慰。写传记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相对于文艺小说的创作,传记文学的最大难点在于详实的考证和资料的取舍,它不可能像小说一样信马由缰,笔走龙蛇,而是需要捕获大量的史料作为根基,并从中剥离出来可资利用的有价值成分,并加以创作,这也是传记之本。

杜月笙的身份很特别,他本身不属于政治人物,却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专栏作家约翰·冈瑟曾在《亚洲内幕》一书中形容他是“中国最有趣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个有趣的人物,他的传记也必然要写得有趣。因此,在创作之初,我曾征求过很多朋友的意见,大多认为,写成史传过于乏味,不如在保留纪实性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和推断,以此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利于读者吸收。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也增大了我写作的难度,这不仅要求我掌握充足详实的史料,同时也要求我在不虚构的基础上,做到史传与文艺的兼顾。

这些年,杜月笙的传记版本多而杂,良莠不齐,甚至一度出现内容上互生龃龉的想象。譬如,在杜月笙父亲的名字问题上,有些作者认为叫杜文庆,而另有些作者认为应该叫杜文卿;大太太沈月英,也有些版本写成沈月仙。问题虽小,可终归是瑕疵。在这些细节上,“恒社旅台同仁”编著的《杜月笙先生(镛)纪念集》大体是可靠的,本书也都以该集为准。

本书的写作的过程很漫长,在这期间,我得到了很多朋友、老师的帮助和指点。我曾亲自去了一趟上海,并在上海师范大学林方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淮海中路的“杜公馆”(现今已经被更名为“东湖宾馆”,并对外开放),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往事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林老师还详细向我介绍了老上海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并带我到杨浦区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些对我写作本书都是莫大的裨益,在此特别向林老师表示感谢。

我还要感谢支持我的朋友曹开林、王义国、白玉凤等,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建议,让我充满了写作的动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书中所言难免有错讹、浅陋等不足之处。希望本书出版后,能得到专家和同行的不吝赐正,以便有机会时再加以修改和补充。是以为记。

杜海龙

2012年5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