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奋斗21天,考上公务员
7983400000016

第16章 3年选调生,从乡镇到省城(3)

唐朝诗人陈子昂,就是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个四川诗人,少年时出身富贵,自幼不学无术,整天提笼架鸟,和众纨绔闲游。年近二十岁时突然醒悟,痛改前非,天天苦读。后来学有所成,就到京城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科举刚起步不久,不很完善,除了考试本身以外,还需要有达官贵人的引荐,陈子昂没有什么关系,早年丑名在外,没有人引荐。这天他在街上见一人高价卖琴,大家都笑话卖琴者,咱们这位陈老兄走上前去,重金买下琴,并约定街上看热闹的人,三天后到他住的会馆去听琴。此事在长安很有影响。

三天后,众人来听琴,同来的还有许多达官贵人。大家端坐,静候陈老兄献技。谁知子昂兄把琴抱出来,当众摔坏,说道:“我陈子昂本是读书人,不懂操琴,大家却都来听我抚琴;其实我更善于写诗,现在还是请各位品品我写的诗吧。(引用陈老兄的话,当然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大家理解就行,别和我较真儿。)”随从抬出三大箱诗稿,众人读后,惊为天人。次日,达官贵人争相引荐陈子昂。据说那年陈子昂中了进士。

【问题】

如果不用你买琴,不用你摔琴,大家主动到你面前来,你能拿出三大箱令人刮目相看的诗稿吗?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公选机会摆在你面前,你有能力符合报考条件并且脱颖而出吗?

【分析】

每年各地公开选拔招考的机会不断,这对有志青年而言,绝对是个好机会。先别管每一次选拔的背后有多少猫腻,别管一同竞争的人有多大的后台,但请你放心,上级部门组织了这样的竞选活动,在众多的被选中的人中,至少有一个是有真才实学的吧?这一个人的机会,也许就是你的。

【学什么,积累什么】

(1)学历很重要。已经本科毕业了,还远远不够,你干脆读个党校的研究生或是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在职学历。有正规硕士学位,但没有研究生学历)吧,从我本人而言,其实并不赞成你读党校的研究生。这几年,党校的牌子越来越不响亮,党校那样的学历拿出来,怕是笑话的人多、信服的人少。建议读一些MPA、EMPA等专业。浮名也有用。比如,得到什么奖,记过什么功,做过什么成绩,评过什么先进,有多少次被宣传报道表彰等。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搞出来的。

(2)全面的知识,扎实的功底。这是笔试的关键。笔试试题,大家在网上找找就行。网站太多,各有利弊,我就不提供网址了。

(3)一定能力还是必须具备的。大家在网上查查面试题,就知道面试时主要考查人的工作经验和应变能力。在此不多说。

(4)恒心。弟兄们,姐妹们,学习、工作中保持恒心还是很重要的啊,胖子不是一口饭吃出来的。事业的进步是个漫长的坚持过程啊。

(5)考试技巧。各人都经历过无数次考试,有些经验了。网上也有许多关于笔试、面试的辅导或技巧的,自己搜搜参考吧。

(6)好口碑。

9.在哪里摔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写下这个题目,突然想起一个著名的笑话。某领导在大会上发言:“同志们,我们在哪里摔倒了,就一定要在哪里爬!”

然后翻开下一页,半晌,接着念道:“起来!”哈哈,玩笑归玩笑,现实中我们都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还是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对待失误。

【案例】

案例一、我们打字时,无论是用五笔还是用其他输入方式,都会因为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或是因为电脑字库本身的联想功能而产生一些非常荒谬的错误。我在县里工作时,代表单位报给县委的材料中,曾在题目中把“贯彻××精神”,不小心打成了“贯彻××精神病”(电脑字库联想);还有一次把“落实”写成了“落空”(五笔打字,实PU,空PW)。那时收材料的往往是宣传部副部长或是县委办副主任,我当时职务和他们相当,即使他们发现我出现这种错误,无非是让我赶紧拿回来修改,一笑就过去了。

案例二、调到省直半年左右,我们单位有个议题要上省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事前两个多星期开始准备材料。我是最初的起草人,我之后还有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等依次审核,反复修改无数次,常委会召开的那天中午才定稿,由于下午就开会了,那个中午各级领导们都睡觉休息了,只有我把材料复印了几十份,并装订成册。结果,下午,领导从会议现场打回电话把我痛骂一顿,他气急败坏地声称要是够得着一定打我几个耳光。会议散了之后,我才知道材料中有个错别字,有一处是“干部”,不知为何成了“平部”,之前那么多领导们都没看到。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都是我的错。那件事的阴影,导致那位领导从此把我视为眼中钉,在后来的日子里没少给我穿小鞋。想想,这很可怜吧?

【感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所谓的“失误”造成负面影响,其实是有个前提的。如果发现字词错误的人和你同级,或者职务比你低,那么许多失误其实算不上失误,你随时纠正即可。如果发现错误的是你的上司,如果他宽容体恤,会给你改过的机会;如果他心胸狭隘,那“失误”就真正构成了。

为了工作交流的帖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避免出现失误的好。然而,失误不由人的意志,往往在最不该出错的关键时刻,偏偏就出了错。那么,文件中发生字词差错后,如何补救呢?

【分析】

失误出现的原因:

1.粗心。以上我举的两个案例,都是因为粗心。

2.没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是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原来在乡镇工作时,县里号召各乡镇种双孢菇大棚,我所在的那个乡镇种了不少,实际数字大约有100来个吧。我写了个报道,还悄悄吹了吹牛,多写了几百个,在市报上发表了。结果,镇领导拿到报纸后,暴跳如雷,把我叫去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最后,领导说:“这种报道,你得了解了领导意图才能写。你不了解,你怎么能胡编呢?你不知道县委给咱乡镇下的任务啊,任务数是7600个大棚,咱们给县里汇报的都是完成了7000个,你怎么能弄成几百个啊,要是县委书记看到这报道,你让我怎么解释啊?你是榆木脑袋啊!”这回我更觉得不知所措。

3.在领会领导意图时,为什么会出现偏离呢?(1)领导在给下属布置工作时,领导和下属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判断和主观偏好,在布置工作时的信息传递、接收、理解、处理等环节中,上下级都可能会受这些个人偏好的影响,对工作有选择地进行处理,甚至加以主观的曲解,从而使布置工作本身为失误埋下伏笔。

(2)情境转变,这有些类似于《管理学》中所讲的信息沟通受情境转变的影响,由于工作传递者与接收者所处时间、地点和客观环境等不同,对同一信息,双方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信息随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不同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中间还可能经过若干层次、通过若干人的转化,结果,信息一次次地失真,到达接收者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接收者按自己的理解去做工作,难免会造成失误。(3)传达工作精神时情感因素缺失。现代通讯往往需要借助于机器,无论是手机、电话,还是电脑打印出的材料、报表,这些信息都是死的、机械的,领导和下属间缺少面对面的语言、表情、姿势、腔调的交流,使下属无法深入准确地了解领导意图,而多是“揣摩”式领会,这样不仅使得双方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变得困难,更主要的是造成工作意图传达不完全或被误解。

4.事态发展了,领导的领导对工作精神有了临时性的变化,领导来不及调整。于是,原有的工作需要补救,一旦补救不及时,领导们惯于把成绩揽为己有、把责任推给下属,如果你没有下属可当替罪羊(凭良心讲,你有下属也不要推责任给他们,而应该主动替他们担责任),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总是不断地“失误”,这是领导的责任下移,虽怪不得你,但责任会算到你头上。

【解决方案及结果】

1.立即补救。如果是材料出现失误,顶多来个“下不为例”,但如果是其他业务工作,一次失误可能会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一旦发现失误,要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并且积极应对,努力补救,尽力挽回损失或把损失降到最低。即使失误已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了,也不要气馁,要在领导惩罚你之前,立即认识错误并反馈给领导。“认识”越深刻越好,反馈越诚恳、及时越好。这样做,可能会让你受的惩罚减轻一些。

2.安抚领导。受到惩罚之后,要做出改进的姿态,并硬着头皮反馈给领导。让领导知道你是个能“认识”到失误并且能及时改进的好青年。这样做,是为了使失误的负面影响期尽量变短。

3.沉稳冷静。面对各方面的风言风语,当成耳旁风就行了。

“不理会”是对传播风言风语的“小喇叭”的最有效的抵制方法。

即使事实上做不到,也要从外表上装出这种效果。

4.吸取教训。在工作上,该怎么工作还要怎么工作。襟怀宽阔,不怕失败。多和领导、同事们沟通,多接触业务核心工作,并对工作要求严格,精益求精。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多次,那就是十足的笨蛋了。想起一首诗,作者是比利时的诗人,名字可能是Pilibosmas,但诗的内容还记得:

有一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没看见/于是掉进坑里

第二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忘了昨天的事/结果又掉进坑里

第三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想起前两天的事/我坚信自己能跳过去/结果我不小心跳进了坑里

第四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想起前三天的事/我试图小心翼翼地搭一个木板/结果我还是掉进了坑里

第五天/我走上另外一条路。

5.承担后果。有时会因失误而受到一些惩罚,这时候,要勇于承担,勇于面对。给自己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继续向前。关于这一点,我有很深刻的感受,当初因为打错一个字,事后遭到局长半年多的歧视,工作因他而被动,而且还影响到其他方面,那时好痛苦,甚至看到领导都害怕,腿软心抖。不过,时间是良药,它会慢慢平复心情。世事就是这样,要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些自己改变不了的。我很努力地改变着不良的局面,时间也冲淡着一切。至少现在,我能心平气和地回顾年轻时吃的苦头,并深深地觉得,当年最痛、最苦、最伤心的事,恰恰是成长过程中留下星星点点闪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