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家所在的柳叶镇吴台村位于齐东市的东边界,整个镇几乎都是起伏的山地,却也没有太高的山,一条蜿蜒的小河穿镇而过,两岸全是柳树,柳叶镇因此得名。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是原来此地极为荒芜,但民风纯朴,感动观世音菩萨,就用净瓶中的柳叶插柳成树,沿柳树生出一条河来,以后沿河村村都种柳纪念。吴台村全名应是吴道台村,村中吴姓人家居多,似乎清朝时吴倩家的某位先祖曾任过外省道台,就叫了现在的村名。至今村中还有一处道台故居,但因地处偏僻,只门前的墙上由市文物局挂了一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也没什么人来,平时都是锁着的,由村里照看着。
镇里各个村子的土地不少,一般每个村民都能分到两亩左右,这在全市所有镇里是最高的。不过这里的土地都是砂岩风化后形成的,农作物产量很低,历来是齐东市的贫困镇。偏偏这个镇既没有石灰岩,也没有粘土,就连挖土烧砖也不合适,三窑经济与这儿根本无法联系。市里领导也派过包括农业和经济的专家工作组来镇上蹲过点,可也没找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当地的土壤种出的地瓜与花生倒是很好,工作组最后找工商部门申报了一个地理商标,每年都由市里各部门分头解决一部分销路,多是发福利或者作为土特产包装成纪念品消化掉,这样稍微解决了部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柳叶镇贫困的现状。
吴台村尽管贫困,因祖上出过道台,倒也诗书传家,各家再穷也是要供着孩子读书的。吴倩在家中是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在上学。这样的村里供养着四个孩子读书的家庭,也就是勉强维持而已。好在家里粮食还是够吃的,就是每当开学交学费的时候紧张些,小弟弟在本村小学中午可以回家吃饭,在初中的两个妹妹加上自己中午一顿饭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了尽力帮家里干活照顾好弟弟妹妹,只能是自己平时节俭些,加上拼命的学习,争取考个警校或者军校,先减轻下家里的负担吧。其实有一点是不敢想的,就是吴倩已经在学习上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可最近感觉自己已经有点吃力了。即便是这个早上,她来到村口等着方小冬他们的时候,兜里还装着一个小小的本子,上面记着要背诵的单词。
吴倩家里的所有人其实早已经下地干活了,方小冬四个听说后,赶紧催促着吴倩带他们到麦地去。
初夏的阳光已经有几分炽热,大片金黄色的麦田透着成熟的光芒,到处都有忙着收割的人。这其实是一片壮观的场景,但当地人司空见惯了,即便是韩燕和红妹,也被眼前劳动的人们感染了,来不及多想什么,就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劳动中了。
☆☆☆
吴倩的父母都是善良忠厚的农民,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背也都稍微有些弯曲,常年的劳作使得眼中也没什么神采,母亲头发已经白了好多。看到女儿的同学来帮忙,也只是憨厚的笑着打个招呼,嘱咐女儿别让同学们累着。这些和女儿一般大小的年轻人看上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都礼貌的叫着大叔大婶,尽管身形和脸庞看起来还单薄些,但已经透着几分成熟。两个男孩子看起来稳重些,只是两个女生不太像农村孩子,有些柔柔弱弱的,虽然抢着要干活,但不知能不能干得了。
弟弟妹妹们也凑过来打了招呼,看上去还带着少年人略略的羞涩和农村孩子特有的拘谨。
吴倩略微思索了下,就给几个人分好了工:方小冬、董军和自己帮着父母收割麦子,韩燕和红妹跟着两个妹妹和小弟给麦子打捆,并用小推车推到乡间道路的路边堆放着,等最后用拖拉机一起运到麦场上去。两个男生是可以干一些农活的,两个女生只能跟着打捆试一下看,原本也没打算把她们算作劳力。
收割的五个人很快就因为速度拉开了距离,每人一沟麦子,吴大叔很快就把其他人甩在了后面。董军速度竞不慢,一看也是老庄家把式的样子。方小冬开始还努力想和大家保持一样的进度,使劲加快速度,但庄稼活更需要的是长久的耐力,慢慢的他就落到了最后,吴倩还要比他快一点。
可以想象的是韩燕和红妹,先是跟着两个妹妹学着把一大把草绳捆在腰上,看着示范了捆的过程后,就开始实践了。等她们费了好大劲捆好一个后,就发现捆的松松垮垮的,个头也要小的多。红妹提起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喊着方小冬他们看时,草绳一下子松开了,麦子撒在地上了,所有人看着都哈哈大笑起来。
劳动是快乐的,但只有轻松的劳动才会快乐。繁重劳动的快乐恐怕不在过程中,也许在结果中吧。
尽管一群青年和少年人不时开着玩笑,劳动的的场景是轻松的,但不一会儿,劳动带来的不适就开始造访几个年轻人了。先是麦芒总是会刺到皮肤,比如手腕或者隔着衣服被刺到的地方,往往是出现一片片的红点,在汗水浸透了衣服后微微的刺痛。穿着厚衣服潮湿闷热的感觉让人也觉得相当难受,而且逐渐的会发现手脚酸软,腰背也开始疼痛起来。吴倩显然对此早有预料,就在两个女生咬牙也即将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提议大家休息会儿。大叔和大婶也赶着大家去休息,自个儿却低着头不紧不慢的继续着手底下的活。
方小冬从一开始已经感觉到了这个家庭的现状,恐怕是比较清苦的。在休息的时候,喝水用的两把暖瓶和一套茶具更加印证了他的想法。暖瓶不知道用了多久了,已经看不清原来的颜色。茶壶的嘴子那儿有一点破损,壶盖可能是怕倒水摔碎了,用一根细绳拴着和壶把手连在一起,沏了一壶茶茉莉花茶。而六只茶杯显然不是一套的,有三四种样式的,其中一半已经没有把了。显然茶杯是不够用的,他主动抢过了茶壶,有意无意的将两只看起来还干净完整的茶杯放到了韩燕和红妹眼前,韩燕的那一只茶杯上还印着一朵小小的紫色花朵。红妹显然是渴了,端起来就喝干了,韩燕却端起茶杯慢慢送到嘴边后,瞟了他一眼,将茶杯在手里转了转,然后才慢慢的喝了一小口。
在劳动的时候没人会过分的干净,乱用杯子都是常见的,渴了端起一杯就喝。吴倩一家六口在等方小冬他们每人面前一个杯子后,就看似混着杯子喝起水来,但稍加注意就会明白他们用的是剩下的两个杯子,似乎是无意的却分明保持着对客人的些许尊重,尽管简单。
方小冬已经注意到了,恐怕董军他们也能注意到,这个家庭尽管清贫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并不自轻的尊严。同时还有着一种不屈的力量在震撼着他,特别是最小的小弟在休息时脱下外套后,右肩背明显上有几道紫红的勒痕。这个四年级的男孩在帮着姐姐拉车的时候,分明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家庭分担重担,拉车的绳子一次次在肩背上勒出了血痕。
☆☆☆
休息过一回后,就像跑步度过了第一个疲劳期后又进行了长距离的奔跑,而且看不到停止的迹象。很快方小冬就感觉疲惫到乏力了,他只是机械的挥着镰刀,速度已经相当缓慢,手上磨起的几个血泡,这会儿已经磨破了又瘪了下去,一碰就钻心的疼。看看董军好像也好不到哪儿去,这家伙看起来是干过大量的农活,但这几年家里富裕了,都是雇人收割,似乎有两三年没摸过镰刀了,两条腿已经有点拖着走的意思了。
劳动技能都是在实践中获得巨大进步的,虽然两个女生速度还不是很快,但每一捆都已经看起来像模像样了。两个也已经累得不再说话了,只是不停的捆了一捆又一捆。刚才休息时吴倩没好说什么,但方小冬和董军却提醒两个女生,每捆可以小一点,但必须结实,否则装车的时候散了捆反而添麻烦。
中午吴倩去最近的一家蒸包铺买来了蒸包,大家就在地头的柳树下简单的吃了点饭。劳累使得几个年轻人都跟散了架一样,尽管在学校里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但现在已经顾不得许多了,几个麦子捆铺在地上躺上去,没说几句话,就都睡着了。
吴倩当然也很劳累,但作为长女,持续的劳动已经习惯了。就在方小冬他们睡着的时候,她和父母已经慢慢的把打过捆的地里掉落的麦穗捡了一遍,这就相当于休息了。
下午的劳动几个人是咬着牙捱过去的,但明显效率低了很多。当太阳就要落山的时候,吴倩的父母就赶着几个年轻人回家吃饭了。
吴倩的家是由碎瓦片和砖头垒砌出的一个小院,有三间年岁已久的土坯大屋,只有门窗是用砖石收口的,屋顶似乎刚换的新瓦。旁边是几间偏房,看上去不是一起盖好的,可能孩子多的农村家庭都是这样,房子不够住了就加盖一间小屋。院子的空地里有几个粮囤,四周种着几棵桐树和槐树,偏房前还有一棵石榴树。齐东市很多的农村家庭基本都是这样的,不过吴倩家破破烂烂的家具和摆设还是显得太寒酸些,几个年轻人可能出于善意的目的,进家门后反而显得很随意,向主人表示他们很喜欢这儿。
吃晚饭时,吴倩坚持多做了几个菜,招待她的朋友。当韩燕抢着不许吴倩打开啤酒的时候,啤酒在剧烈的摇晃后开启的刹那,就像胜利的香槟酒一样全部喷到了韩燕的衬衣上。幸好两个人的身形差不多,吴倩找了一件外套让她换上。几个人已经疲惫万分的年轻人吃饭的力气也没多少了,匆匆吃过后,就告辞了,也得让劳累的主人赶紧休息。方小冬和董军分别送两个女生回去,吴倩本要留下那件衬衣洗好了再捎到学校,但韩燕坚持带走了,不过她的自行车没有车筐,就用塑料袋一包,夹在了方小冬的自行车后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