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奇幻我和我的魔法师妹妹
7817400000085

第85章 94.忆:旧书

这种事情最好还是确认一下,不然心里也没底。

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宁宏实际上已经开始怀疑,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在监视自己。

“雪儿,你手上拿着的,是……”宁宏的话还没有说完。

雪儿急急忙忙地把任务单的信封收回皮包里,装出一副笑颜:“没……没什么……”

不问雪儿的话,可能还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多心了,但是当话问出口,看到雪儿这样慌张。宁宏也不能说什么了。

雪儿从一开始就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忧郁,也是因为这个吧。

“陈逸生真的一直在防着我,雪儿这一次叫我来是为了监视我。”宁宏有点欲哭无泪,不知道用什么行为表达心里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情绪。

要是能打一个人,宁宏一定会一拳头拍到自己的脸上吧。

中午,回锅肉盖浇饭的香味扑鼻,刺激着人把它吃下去。

宁宏已经感觉不到饥饿了,没吃一口饭,都把饭在嘴巴里嚼上好久。王雪儿吃饱的时候,宁宏才吃了两三口。

“宁老师,怎么了?”王雪儿问。

“没什么。”宁宏敷衍过去。

下午的班,和上午比,显得更加无聊。

宁宏一个人呆在图书馆的四楼,唯一的陪伴只有一瓶矿泉水。

“好无聊。”宁宏干脆躺在了四楼的地板上。四楼的地板可不像一到三楼那么干净整洁,反倒是积了一层灰。

对于宁宏来说,这似乎也不算什么了。

“反正全身上下都已经被监视者搞得透明了,多沾点灰尘,说不定能遮住他们的视线。”宁宏闭上了眼睛。

“睡着了,什么都会过去。”缓慢地进入梦境,每一次快要睡着的时候,“有人监视自己”这种想法都会蹦出来。

东张西望,生怕有人在监视自己。

在旁人的眼里,宁宏俨然成为了一个被迫害妄想症。

这时候,一本积了一点灰尘的书籍映入宁宏的眼帘。这本书被丢弃在书架的最下一排。

“《专业解读系列:陈逸生篇》”宁宏缓缓阅读书名。

“总是说要找陈逸生成为独裁者和控制魔法议会的证据,但是没时间去找。也并不是没时间去找,是我总是把应该可以利用起来去找那些证据的时间浪费在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宁宏越想越讨厌自己了:“要是早点找到证据,也可以不用这么犹豫。在执行陈逸生的任务的时候,也可以打起精神来,也不会放着陈逸生的任务消极执行。”

“拖时间、逃避。”宁宏细数着自己的缺点,真讨厌自己。

把这本书从最下一排的书架上取出来,掸了掸灰。看上去这本书也和新的差不多。

打开看到前言、出版日期。标注的竟然仅仅是半年前,也就是1999年六月。

编写人是一个团体,叫“魔法史研究委员会”。这个团体的具体成员,在书中也没有提起。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陈逸生至今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并不是按照时间来定的,而是根据陈逸生的人生履历和发布命令的变化而定的。最后两个阶段“魔法师制度的重新建立”、“档案馆的扩大”从题目上就能看得出是陈逸生成为议长和成为议长以后的事件解读。

宁宏翻开第五阶段“魔法师制度的重新建立”,这一阶段主要讲述的是陈逸生在乱世之后,把“魔法师即为士兵”的常识摧毁,建立科技部,大力研究新兴魔法,使魔法不再仅仅是军用品,把魔法从军用品转变为了民用品。

书中写道,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陈逸生的声望大大提高,深受民众爱戴,他的提案在“魔法议会”中的通过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甚至其亲自点名替换议员,也没有人有反对的意见,那一个时期,陈逸生是世界人民眼中的“神”。

而且在这一阶段已经出现了档案馆,当时的档案馆仅仅是用来做一个被认为没有任何用处的、需要销毁的魔法的备份使用。被扔进档案馆的魔法至今仍未被全部公布,当时已知的又“黑魔法”、“概念魔法”、“信息篡改魔法”这一类使用之后对日常生活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的魔法。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宁宏受陈逸生的指令进行了多次秘密任务,据猜测,是将一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放进档案馆里进行保存的行为。这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之后就没有出现在世界上了。

第五阶段的解读,还是比较正确的,宁宏确实在这段时期执行过好几次将文化遗产用不为他人所知的魔法阵进行压缩,放进能够吸收魔力的笔记本里,将这本笔记本交给陈逸生,由陈逸生亲自把笔记本塞进档案馆,但是档案馆的具体位置,除了陈逸生,无人得知。

看了这些以后,宁宏心里一颤。这些任务全部都是机密,竟然后一个小小的、不见经传“魔法史研究委员会”给猜的这么透彻。

宁宏在下意识里对这本书已经产生了一点相信的心理。

文字有的时候是最诚实的东西,因为在写文字的时候,不用考虑看文字的人的脸色,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白色谎言”。当然,也可能不是“白色谎言”。

文字有的时候也是最虚假的东西,因为在写文字的时候,可以不用顾及别人看了会怎么样,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挥霍脑中的想象。

宁宏相信这段文字的“诚实”部分比较多,毕竟刚才都已经看过一部分验证过了。

宁宏翻到最后一个阶段的解读:“档案馆的扩大”。

“档案馆的扩大”其实并不仅仅是指“档案馆的扩大”这一个事实,而是用这一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事实来概括整个阶段。

书中对于这一段的描写最多,但是语言也最为模棱两可。这也是解读类书籍常见的想象,最接近现代的解读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远离现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