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80

第80章 高祖本纪(刘邦的故事)(3)

随后,关中又不断把兵丁和粮草运来(这事都是萧何做的,他一直在关中),而项羽的身后则一片麻烦,一是韩信已经开始南下,从齐国南下攻击楚的本土(苏北地区),而彭越的游击大队还是在魏地(河南东部),来回搅动楚军,断绝楚军粮道。这两股力量,使得项羽兵疲粮乏。

看得出来,汉军总的战略是:以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抗住项羽主力的进攻,同时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占领了山西、河北、山东的整个北方和东北部(即魏、赵、齐),形成战略半包围,并继而南下攻击楚本土腹心彭城,而彭越直接在项羽身后骚扰。项羽虽然善战,但在总体战略上是不成熟的。英布从前也拖住过项羽的后腿,随后也一直在南方战场对抗楚军。所以,韩信、英布、彭越,是汉初三大功臣(但都没得好死)。

通常说刘邦是常败将军,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刘邦在战略形式上,不断呈增长和压倒项羽的态势,刘邦不过是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被项羽困窘,但是,项羽也未能突破这条防线,刘邦本人能够跟项羽在这里长期抗衡而不后退,已是难能可贵。刘邦本人的战力,当可与韩信、英布、彭越相比较,略逊而已,但强过此外其他各山头的任何将领。也正是刘邦长期抗住和吸引住项羽本人的主力,才使得韩信、彭越可以从容取得北方和东方的成就。刘邦,亦是了不起的战将啊。

项羽因为不堪韩信的半包围态势,韩信对楚本土的威胁,以及彭越的粮道断绝,于是,在广武山前线,自己粮绝兵疲,而刘邦身后,不断有萧何从关中运来的粮草和兵丁,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他在广武山这里,已经没有前途,所以,他不得不考虑和刘邦讲和的事情。可以说,他这时比刘邦还想讲和。于是,双方说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准确地说,是中分中原,鸿沟是南北走向的运河,把中原左右分开,基本上鸿沟从北向南穿越广武山这里。而北方和南方,则以各自所实际占领的地区为现实不变。)

讲和成功以后,项羽带着兵向东南方撤去,欲回奔老窝彭城。刘邦也打算引兵西归,可是,张良、陈平劝他追击项羽。于是,刘邦率军追击项羽,直追到安徽北部的固陵,与韩信和彭越约好在这里合击项羽。但是,到了固陵,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结果汉军被楚军项羽又一次大败。

韩信和彭越不来,是因为没说好有什么好处。于是,刘邦用张良之计,许诺此二人,若来战败楚军,则楚的本土分给此二人大片土地,纳入其王国。于是,二人方才引兵来到,同时,楚大司马周殷在九江国也叛楚,引兵来至此地。诸侯各军大会垓下。

汉五年,刘邦与诸侯大军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韩信率领三十万居中央对当楚军,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刘邦在后,周勃、柴将军在刘邦后。而项羽之兵只有十万。(这种兵力的对比,其实也反应了地盘大小的对比。)韩信先和项羽主力交锋,作战不利,退却,楚军前进,因而过于突前,孔将军、费将军从两侧夹击楚军,楚军不利,韩信又反身前进合击楚军,楚军大败于垓下。这次战斗,刘邦等后备军根本没有参战,即战败了楚军。

这次把刘邦等大量汉军放在后面作为后备,是对的,否则,若都合在一起与楚军交战,反倒不易调度指挥,容易崩溃,犹如从前的彭城大战。

项羽不得不退回壁垒固守。这时候,四面响起楚歌,项羽以为汉军已经尽得楚本土之地,于是心理意志瓦解,于是连夜率八百人遁走。项羽一走,余下的楚军遂大败。刘邦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遂杀项羽于东城,前后斩首八万,于是接下来汉军东去,略定了彭城在内的楚地。只有鲁国(曲阜)替楚国坚守不降。汉王刘邦带领诸侯之兵(含韩信、张耳等王,故称诸侯)会集曲阜,给曲阜的老百姓展示了项羽的头颅,曲阜这才投降。于是,以鲁公的称号在谷城埋葬了项羽。大军向西开去,经过定陶的时候,刘邦突然驾车驰入齐王韩信的壁垒,夺了韩信的军队(这韩信也不记着,至少第二次了)。

是啊,项羽死后,最大的威胁就是韩信了,虽然韩信是刘邦的部将为王者。

正月,诸侯及将相于是共同请汉王刘邦尊为皇帝。刘邦三让,最后在氾水河畔登基为皇帝。刘邦也必须当皇帝,不然,自己的部将多是王,自己也是王,那部将的王们,心里也没有安全感啊。从前项羽分封的十几个王,如果不是齐赵汉三王立刻就反项羽了,他们大约也会推荐项羽为皇帝的吧。

随即,刘邦把齐王韩信改为楚王,都城在下邳。也就是说,韩信本来是王有齐国之地,刘邦兑现了他在垓下之战对韩信的承诺,战败楚军后,把楚国本土从陈城到大海(即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给韩信,虽然兑现了,但是,却把韩信原有的齐国给免掉了。韩信大约无可奈何。同时,刘邦也兑现了给彭越的承诺,把楚国本土的河南山东交接部给彭越,封之为梁王,定都定陶。此外,项羽从前封的九江王英布,照旧拥有九江国(安徽和江西大部),但是改名为淮南王。赵王张耳不变,但是张耳已死,儿子张敖为赵王,项羽封的燕王臧荼也不变,项羽封的衡山王吴芮改为长沙王,地盘不变。此外,封功臣韩王信为韩王(这个不是韩信)。

总得来讲,这就是汉初七大王,都是异姓王。这是一种股份制,刘邦只是个相对大的股东而已。

天下大定,刘邦继续向西,来到洛阳,定都于此。随后宣布士兵全部复员回家。

刘邦到了洛阳,置酒南宫,说道:“列侯诸将,你们不要替我避讳,我倒底是怎么得的天下的,项羽又是为什么失了天下的?”

沛县老乡王陵是个炮筒子,回答道:“陛下素来怠慢和侮辱人,项羽仁义而且爱别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打下来的就给了那人,这是和天下之人同利啊。项羽就是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就害了他,贤能的人他就怀疑,战胜也不给人功赏,得地也不跟共分,所以他就失天下了。”

当时汉国的人都强调项羽的这个缺点--不肯封赏,而刘邦肯封赏,于是团结和激励了部将和盟友。

刘邦说:“您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送输给养,不断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汉初三杰),我却能用了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啊。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被我所破败的原因啊。”

群臣一听,都放下碗筷,鼓掌表示赞许。

刘邦打算长期定都在洛阳,但是一个来自齐国的戍卒叫作娄敬的,穿着个羊皮袄,经人介绍,非要面见刘邦,对刘邦说:“秦国(陕西关中),被山带河(被三面山包围,东面黄河为腰带,这都是险阻),四面有边塞牢固,一旦有急,百万之众可以征发。土地膏腴,可谓天府。陛下入函谷关去那里定都,即便山东大乱(函谷关以东六国地区),这个地方也可以保全。建议陛下把都城改到关中去。”

其实,从治天下的角度,定都洛阳固然方便,四通八达,但是,当时还有七大异姓王,他们的王国面积,相当于天下的三分之二,刘邦直辖的汉国(所谓汉朝)的地盘,只有萧何所控制的陕西关中,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原韩国地区,还有就是长沙王以西的湖南省西部和巴蜀地区。那么,这仍然可以理解成一种半战争状态,那么,躲到西边关中定都,有利于汉国的安全,也有利于对这七个诸侯国进行军事上的兼并--等到时机恰当时。于是刘邦当即在当日就迁往了关中定都,这时已是六月。

果然,战争立刻就开始了,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其西北的代地。刘邦亲自领兵,击败臧荼,俘虏了臧荼。改立自己的发小好朋友卢绾为燕王。臧荼本是项羽所封,在韩信攻占赵国后,以燕降汉,遂得保存国王的位子,现在却造反了。

次年,汉国六年(汉朝二年),刘邦自从当皇帝以后,每五天就去看一下自己的老爸刘太公,每次去了,都要执儿子之礼,给老爸下拜。刘太公的主管家就对刘太公说了:“老太爷,古话说,天无二日,土无二主,现在皇上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也是群人的主子,您虽然是爹,但也是人的臣子。您这怎么老让人主拜人臣啊?”

刘太公说:“耶呵,你说的有道理邪,看来我没有与时俱进啊。”

过了几天,刘邦又来了,刚到门口,仆人把门打开,就见刘太公抱着个扫帚,在院门内立着呢,刘邦刚要动,刘太公就把扫帚往地上一晃,作出扫的意思,边晃边往后退--这是迎接贵客的礼仪了。

刘邦大惊:“耶呵,父亲这是犯错误了吗,被管家罚你扫地?”

刘太公说:“不是,自从你妈在战争年代中死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也没人跟我讲讲外面的事情,这是管家前两天对我说了,说了皇上那是什么地位。皇帝那是人主,不能因为我这个老骨头,乱了天下的法啊。”

刘邦于是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心中因此暗自感激那主管家,随后赏了那管家五百斤金子。

到了十二月,有人上书告说楚王韩信阴谋策划造反。刘邦的左右诸将都打算发兵去打韩信。陈平认为我们是打不过韩信的。于是,刘邦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去云梦泽旅游,半路叫各诸侯王都到陈国开会,楚王韩信也去了,当场就捉了韩信。拉回洛阳,把韩信的楚国一分为二,封给了自己的族内将军刘贾和刘邦的四弟刘交,分别是荆王和楚王。同时,原韩信所拥有的齐国,此前已经被刘邦褫夺去了,但是刘邦也不敢把它封给自家人,现在韩信被擒了,于是胆子也大了,把原齐国封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刘肥。

随后,刘邦把韩信降为淮阴侯。这种侯,虽然听上去比王只小一级,但性质相差悬殊。王是诸侯国之王,在汉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几乎类似战国的齐王、魏王,而侯,则是只能在朝堂上班,以列侯的身份同时兼任皇帝给派他的某些朝内军内官职,只相当于经理人。侯也有几千户的封邑,但对这封邑没有任何行政权,只是在朝廷遥领这封邑出的租税,在退休以后,才可以回封邑,回了封邑,也是受封邑的地方官管理,不过是个富家翁罢了。

韩信被降为了淮阴侯。

已经把韩信这个巨大的威胁解除之后,刘邦才安心下来,开始对自己的诸多功臣,进行封侯,陆续前后封了一百多个。大者封邑上万户,小者几百户。这些侯,如上所述,对封邑只有经济权,无行政权。

次年,汉国七年(汉朝三年),匈奴进攻韩王信(不是韩信,是韩国之王),韩王信干脆背汉而投奔匈奴。刘邦亲自去击韩王信和匈奴,到达平城,正赶上天气严寒,士卒被冻得十有二三都掉了手指,于是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团团围住,七天之后匈奴方才解围而去。

二月,刘邦从平城经过赵国,回到洛阳,最后到长安。长安作为新国都,一直在修建,此时还没有城墙,但是长乐宫已经修成了,百官都到那里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