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54

第54章 春申君列传(春申君的故事)(2)

黄歇回到楚国以后,过了三个月,楚顷襄王就死了,太子继位,是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当即以黄歇为相国,封为春申君,封邑是淮北的十二个县。

春申君做楚相国到第四年的时候,秦赵发生长平之战,趁着秦赵对峙战斗,无力东顾,春申君抓准时机攻打鲁国,夺得了徐州。随后,秦兵围攻赵国邯郸,邯郸大战又开始了,秦军被胶着在邯郸的坚城之下,楚国在赵人毛遂的逼迫下,发兵去救邯郸,同时春申君又挥军再攻鲁国。鲁国是个礼仪之邦,只会作揖磕头,能人都留不下。于是楚军如入无人之境,只遇轻微抵抗,鲁国就在公元前255年亡国了。

春申君灭鲁功大,于是在楚国说一不二,更加专权了。但是春申君灭鲁,并不意味着楚国的兵力恢复强盛起来。他的灭鲁战役极大地激怒了鲁国北边的齐国。齐楚两国边境相当紧张。春申君害怕自己的淮北十二县封地靠近齐国,不安全,于是请求改封到吴国(人都是免不了顾私不顾国啊)。于是春申君向东南逃遁,把封邑迁到了吴国去苟且,完全丧失了一度曾有的进取锐气,政治上陷入保守。春申君贪图土地上的一时扩大而灭鲁,但得之却不敢守之,实际上并未给楚国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与齐结怨,使楚国陷于孤立被动,在战略上比较失算。

事实上,春申君攻灭鲁,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原来在淮北的十二个县的封邑,免其受鲁国威胁。谁想到虽然灭了鲁,但是激怒了齐,十二个县的封邑还是不安全,于是把封邑迁逃到吴地。春申君偏安于吴,成了这一地区的无冕之王,大修宫室,辖区包括如今的上海。上海之简称“申”,就是和春申君首次开发了这里有关(在上海浦东我还看见春申火锅店什么的)。春申君在原来吴国苏州的废墟上,修建了自己新的封邑之都。

同年,战国时代最大的学问家荀子,也来投靠春申君。春申君让荀子当个“七品芝麻官”--兰陵县令。

这时,有个门客进谗言说:“汤武依靠百里之地而兼有天下。如今荀子是个贤人,凭借不止百里的一县,终将压过您的名誉,不利于您啊!”意思是夺了您的地位。于是黄歇叫荀子下岗了。

后来,又有人告诉黄歇说:“是凡贤人,都是听话的,尊敬领导的。荀子这种贤人,都是大绵羊,怎么会不利于您呢?恰恰相反,他到了哪里,反倒能带动哪里的人都听话,都尊奉领导了。”于是,黄歇又让荀子上岗了。不管是上岗还是下岗,黄歇决策的依据都是这个人会不会挑战他在楚国的权力地位。作为楚国的专权者,他用人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他黄歇,是否听命于他黄歇,而不是能力上是否有助于楚国家。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楚国不知有多少贤能英才,被他压制着。这是所有专权者的共性吧。

春申君自从做楚相国以后,就也大量招养门客,以辅国持权,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一样,争着收养门客。春申君也是四君子之一了。

平原君的门客还曾经跟春申君的门客比了一次富。有一次,平原君的使者来了,头戴着玳瑁的簪子,刀剑饰以珠玉,十分华丽,向春申君家人炫耀。而春申君门客三千人,其上等门客都蹑“珠履”,意思是穿着缀有大个儿珠子的鞋子。鞋子都装饰得这么奢贵,那身上就更没法说了。珠光宝气,华美夺目。他们出来一摆pose,把平原君的使者眩得直翻白眼,当场口吐白沫。

门客尚且如此奢靡,那春申君的财富,就没法说了。

春申君做楚相国二十二年的时候,秦庄襄王在位,吕不韦为相国,诸侯列国看见秦国对山东诸侯已经削弱得很厉害,就掀起了战国时期五次合纵攻秦的第五次合纵攻秦。以楚考烈王为名义上的纵约长,赵、魏、韩、燕、楚五国攻秦,春申君黄歇负责主持这件事情。

结果,诸侯兵到了函谷关之后,秦兵开关出来迎战,诸侯联军被打得落荒败走,第五次合纵以失败告终。

楚考烈王一直生不出儿子,春申君给他找了很多大屁股的妇女送去,还是生不出。春申君为此事很担心。这时候,他的门客里有个赵国人叫李园的,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了春申君,并且怀上了孕。李园于是教他妹妹对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贵重和宠信,真是无以复加。如今您给楚王当相国二十多年了,但是大王没有儿子,这样的话,大王死后,就是他弟弟接班,他的弟弟自有他宠幸的人,那可就轮不到您了(春申君担心的也就是这个)。而且,你贵重,掌管国事又久,对大王的弟弟们多是失礼(都可见春申君的专权),他的弟弟继位了,您恐怕还要遭祸呢。怎么能保住自己在吴地的封邑啊。如今我已经怀孕了,如果您把我送给楚王,未来生了儿子就是您的儿子,您的儿子当了王,那楚国就都可以得到了,岂不比现在这样身临不测的罪祸好吗?”

春申君觉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把自己这妾送给了楚王。楚王一临幸,果然就生了(那能不生吗),而且生了个男孩。于是立为太子,以李园这妹妹为王后。

这时候,楚考烈王本来最近就开始疏远春申君,于是,就开始宠幸自己的妻兄李园了,李园开始执掌楚国之国事。

李园又生怕春申君把这件事情给泄露出去,就想着把春申君杀了灭口。

过了三年,到了春申君做楚相国第二十五年的时候,楚考烈王病危。门客朱英对春申君说:“您在楚国当了二十多年的相国,虽然名为相国,实际就是楚王(专权啊)。如今楚王将死,未来太子继位,您就可以代替他当国,如同周公那样,等他长大成人,您愿意的话就还政于他,或者干脆就自己当楚王。这是你面前可能的大福啊。但是,您面前也有可能的大祸啊。”

春申君问:“什么大祸啊?”

朱英说:“李园现在颇有权,他偷着豢养死士(就是刺客)已经很久了,如果楚王一死,他一定会为了争权,把您杀了,以灭口。这就是可能的大祸啊。我想,不如您派我去宫中做郎中侍卫,等大王一死,李园必定要进宫哭丧,我就把他杀了。”

春申君笑道:“不用这样啊。李园是个小奴罢了,是个软弱的人,我又跟他关系不错,何必如此呢?”

朱英见他不从,怕自己受连累之祸,赶紧带着老婆跑了。

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进到宫里,随身带着死士,让他们埋伏在宫中的棘门后面。不一会,春申君也来哭丧来了,刚进棘门,李园的死士一剑刺死春申君,砍掉脑袋。随后,把春申君全家灭族。而李园的妹妹生下的儿子,遂继位为楚幽王。

这一年,是秦王政第九年,吕不韦也被秦王政给废杀了。

太史公曰:我到楚地去,观看春申君在其封地首邑苏州留下的旧城,宫室那是盛矣哉。当初,春申君写信游说秦昭王,以及舍身遣送楚太子回国,那是何等的聪明有智啊。后来却被李园给收拾了,大约是他老糊涂了啊。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不听朱英的话,所以才这样吧。

笔者案:春申君在楚王生儿子立嗣这样的大事上,耍小聪明,想欺之而得志,孰知,这样的大事,不按正常的路子走,靠欺骗,势必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一旦开始以欺之的方式做起来,不走正常的路子,随后就会发生很多意外,最后自己倒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譬如说,即便春申君先动手,杀死了李园,那么,李园的妹妹要不要杀呢,如果不杀,李园妹妹作为王太后,会不会给哥哥报仇呢?如果杀了,则新的楚王要不要给自己的母亲报仇呢?如果连李园妹妹和新的楚王都杀了,这就是弑君了,新的楚王的叔叔们,也就是楚考烈王的弟弟们,本来与春申君就不相善,要不要正借机来讨伐春申君呢?一旦不按正的路子和程序走,开启了欺的路子,则后面出现的不可预知的祸患就太多了,处处使人难防,令自己意外遭祸,此春申君之谓也。李斯和赵高合谋搞了欺的路子,未来不可预见的祸患,终于也使赵高杀了李斯,与此相类。

春申君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相比,其作为不如孟尝君和信陵君,其专权则恐怕是这“四君子”中最厉害的,也恐怕是最富有的。战国四公子不过是如此,除了信陵君,多是专权误国,不过天道公平,春申君不得好死,孟尝君子孙尽灭,平原君专权比前二子不算甚而子孙得以与赵同终,信陵君不专权而爱国助邻则秦汉依旧享大名,天道也是公平的啊。

专权者不得好死,也是必然的,他的权位不可能稳靠,因为一是国君恨他,二是其他权贵势力恨他,结仇甚多,很难善始善终,春申君、孟尝君即是例证,即便狡兔三窟,终不可逃。

所谓战国四公子,唯魏公子信陵君值得钦慕,且真能得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