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史记
7750600000048

第48章 苏秦张仪列传(张仪、苏秦的故事)(2)

但《太公阴符》的句子多数迂阔而远,对于富国强邦,看不出有什么帮助。只有“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一句才令人眼睛一亮。苏秦大约读到这里开始醒悟,他激动地拿起手上的锥子猛扎自己,结合着天下的地图,萌生了如何给北边的弱国--燕国作项目使它成为强国的办法。

苏秦于是又跟人借了一百钱,跑到北方的燕国,向燕昭王推销自己的“弱齐强燕”之策。

燕国在二十年前发生“子之之难”,燕王哙鬼迷心窍,把王位传给相国子之,燕王哙的儿子不服,国内大乱,齐国的齐宣王趁乱发兵,一举灭掉燕国。现在燕昭王即位以后,昼夜思索如何报复齐国。苏秦来到燕国之后,一番交谈,就给燕昭王献出了这样的计策:唆使齐国南下去吞宋国,这样齐国消耗国力,而齐国吞掉宋国,自己地盘陡然加倍,必然威胁国际安全格局,诸侯都愿意讨伐齐国,那么燕国也参与加入其中,趁着齐国战争之后士民疲惫,就能一举而灭齐。

我们说,是凡要攻强国,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从而使它走向强的反方。苏秦还用八十岁的乌获来形容齐国,就是一个猛士老到八十岁,一个女子就能打败他。所以促使齐国在消耗中变老。

但是,单靠燕国的力气,宁是齐国变成八十岁的乌获,也是打不倒它的,必须有老秦参与。老秦离的远,所以,还必须发动临近的赵、魏、韩也一起伐齐,这样就可以为燕国报仇了。

这个庞大的计划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啊。但是苏秦做到了。首先,燕昭王派他以燕国相国的身份,前往齐国工作,表面上是结好齐、燕,实际担当间谍,为实现上述“弱齐强燕”的一系列计划而努力。

于是,苏秦到了齐国,劝齐湣王南下伐宋,说宋国地富人肥。齐湣王志大意骄,欲壑难填,在他这种狂、贪的状态下,自然更容易受苏秦的诱惑,一听苏秦说伐宋的油水大,巴不得立刻就去。伐宋固然是好事,但这么大的好事,别的国家必然不能容忍齐国独吞,必然纷纷兴兵干预,跑来殴打,这个风险,苏秦就不讲了。

我们说,当时的情况和现代世界是一样的,任何地区冲突,都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干涉。齐人想吞宋,不单单是自己武力比目标国家强就可以实现的,势必引起其他势力的干预,比如秦国就会前来干涉,阻止齐国的行动。齐国想咀嚼宋国这块肥肉,秦人必然不让。因为你齐国吞宋变得强大了,势必就威胁了西边秦国的安全。秦国不希望东方出现一个超级强大的国家,它希望保留宋国,来牵制齐国的发展。

现在美国是世界的霸主,它希望每个地区内部各国都势力均衡,互相制衡,没有某一独大疯长的势力,以免挑战自己的地位。这就是“均势理论”。所以一旦譬如欧洲某个国家强大了,美国就会支持它邻近的国家,来制约这个国家的发展,来保持原地区的均是状态,从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发展起来,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这个理论放在中国历史上看也一样。在隋唐时期,朝鲜半岛有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诸侯国。其中高句丽国势迅猛发展。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必须保持朝鲜半岛呈现均势状态,于是隋唐皇帝几次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远征高句丽,直到把高句丽灭掉了才心里踏实。这就是“均势”思想在起作用。虽然灭高句丽没有多少财货收入,甚至军队消耗大于战争所得。

所以,齐国试图吞宋的话,秦国从均势原则的理论出发,一定会进行阻止。于是,苏秦就想了一个办法,让齐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五国,联兵去攻打秦国,堵住秦国在函谷关的出路,使它无法干预齐国吞宋。这样带来两个好处,一是保证了齐国吞宋,从而消耗了齐国,二是只有齐国完成吞宋,才能激怒秦国,使得秦国愿意在未来恰当时候参与五国联军去攻齐,从而根本完成了燕昭王交给苏秦的“弱齐强燕”的最终使命。

齐湣王志大而骄,对伐宋的后果估计不足。于是,一方面攻宋,一方面由苏秦组织齐、赵、韩、魏、燕五国联兵,在成皋地区攻击秦人,免于秦人前来干涉。苏秦怎么说服这些国家去联手攻秦呢,这里苏秦就利用了悬衡理论。他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也就是说,如果齐、秦两极对抗,中间赵魏韩列弱就可以成为齐秦争相拉拢对象,而获得国家安全,而如果齐秦结好,那中间的列弱就等着被瓜分被侵割了。所以,苏秦劝说赵、魏、韩三国跟着齐国去攻击秦国,正好合了他们“离齐秦之交”的愿望,对他们是有利的。于是苏秦一番穿梭运动,竟顺利促成了五国攻秦之势。

但是轰轰烈烈的五国合纵攻秦运动,由于齐国别有他求,想攻宋国,攻秦只是虚张声势,没有出真力气,导致三晋(赵魏韩,都是从晋国分解来的,所以叫“三晋”)动摇。于是苏秦又展开游说,极力安抚住了赵国相国李兑和魏国相国。苏秦在这一番列国穿梭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外交能力,使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外交和纵横能力,是超过从前的张仪的。张仪的外交,主要是欺骗罢了。而苏秦虽然根本上带有利用三晋的意思,但符合三晋当下的目的,这属于谋略,不是欺骗。

苏秦约束五国军队,在成皋攻秦。在苏秦建起的五国攻秦的保护伞下,齐湣王也加紧作业,三次攻宋,终于灭掉了宋国,结果是把自己消耗得不行,并且激怒了秦国。秦国于是“先出声于天下”,叫唤着攻打齐国,苏秦在这之前,又花了很大力气,离间了齐国与赵国、魏国的关系,促成了这两国也愿意趁齐国疲敝伐齐。燕国固然也愿意伐齐,以其大将乐毅为统帅。韩国是小国,自然跟着秦魏也愿意伐齐。

各国之间,风云突变,从五国伐秦变成了合谋对齐。

苏秦促成了五国伐齐之师,而乐毅作为燕军统帅不过是坐享其成,浪得了虚名。

五国联兵,从西方浩浩荡荡进攻齐国来了。诸侯联军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国主力,给了齐湣王以毁灭性打击。然后,五国联军转身跑去瓜分齐所吞占的宋国,而乐毅唯独带领燕军,孤军深入齐国腹地去殴打齐国。

乐毅直攻到了临淄附近,在秦周再次战败齐军,然后直攻临淄,临淄被攻破,齐湣王在逃跑前终于醒悟,他唯一泄愤的办法,就是把苏秦这个一直忽悠自己的燕国间谍抓起来,办了个车裂处死。这个孤胆英雄,死在了胜利的前夕。

苏秦应时造势,纵横外交,摇撼天下甲兵,调动列国矛盾,先是组织了五国攻秦,又扭动为五国攻齐,终于扭塌了齐国,出色地完成了他为燕昭王设计并从燕昭王那里接受的“弱齐强燕”的间谍使命,替燕国报了仇,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燕国的国际地位。

苏秦无负于燕昭王,而燕昭王有深负于苏秦。就像张仪被秦武王身边的群臣谗言,说他反复无信,苏秦也被燕昭王身边的臣子谗言,说他是左右反覆的小人。大约是这个原因吧,我们有理由推测,燕昭王并不在意苏秦的生死。于是,当燕国大军进攻齐国之前,燕昭王也没有积极为苏秦筹划脱离齐国的善后工作,如果燕昭王积极预先采取行动,苏秦的死,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苏秦引导五国攻齐,搞掉齐国,从此中华大地,唯西秦为大,这是他的行动造成的后果。天下从对中间列弱有利的两极变成了一极,秦人可以放肆行动了。当然,也可以说,苏秦这么做,对于中国的统一进程,是做了促进的贡献。呵呵。

燕国将领乐毅接下来,在齐国纵横四五年,陷齐七十余城,把齐国打得只剩了三个城,齐国几乎灭亡,齐湣王也在逃亡中被人杀死。

后来齐国齐襄王虽然在田单火牛阵的帮助下,打跑了燕军,收复了所有失地,但是齐国也就失去了东极强国的地位。于是,中原的韩魏两国,也就谈不上去跟齐国合纵了。秦国也就改变了从前张仪的连横韩魏楚的政策,而改使用远交(齐)近攻(韩魏)的蚕食扩张政策,战国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却是秦人开始收关,一路兼并天下的篇章。六十年后,秦人遂并有天下。(不此时打败齐国,秦国想搞远交近攻,远交(齐)而进攻韩魏,齐国是不可能接受的,它必然极力保护中原的韩魏。)

总得来讲,前期秦国较弱的时候,就用张仪的连横韩魏楚的政策,以对付东方的齐国和保障自己的发展,随后,经过苏秦、乐毅之事,齐国不再能成为可与秦抗衡的东极强国,于是,秦又行远交近攻之策,攻击侵夺韩魏获得自己的实际扩张,直到并有天下。这大致就是秦自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总体的战略脉络了。

太史公说:三晋(赵魏韩)多权变之士,那些谈纵横之术以强秦的,大抵都是三晋的人。张仪做事甚于苏秦(意思比苏秦不讲理),但是世人却厌恶苏秦,原因是苏秦先死,而张仪就揭露爆料苏秦的短处,以成就自己的连横之说。总之,这两个人真是倾危之士啊!

苏秦兄弟三人,都以游说诸侯而显名,他们的术就是长于权变。最后苏秦因为做反间(间谍)而死,天下人共笑之,所以就忌讳学他的术。但是,世间流传的对苏秦的说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大约也是许多类似的别的事情被附在了苏秦身上。

苏秦起自平民,能连六国以合纵,这是他智慧过人之处啊。我所以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不要让他独蒙恶声。

笔者案:司马迁对苏秦张仪原传的记述,颇多不对的地方,比如说苏秦先于张仪死,以及苏秦合纵张仪连横,二人直接对抗,把二人当作了同一时代的人。其实,这是犯了关公战秦琼的毛病。这二人本不是同时代的人。

总的来讲,战国的合纵攻秦有五次。

第一次是公孙衍组织的魏、赵、韩、楚、燕五国攻秦(这个在本张仪列传中提到了)。

第二次是孟尝君组织的齐、韩、魏合纵攻秦(这个在本张仪列传中也提到了)。

第三次是苏秦组织的齐、赵、魏、韩、燕五国攻秦(这个本苏秦列传也提到了,以掩护齐国吞宋的。随即,秦、赵、魏、韩、燕又五国合纵攻齐)。

第四次是在后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语在《魏公子列传》中)。

第五次紧接着第四次,是赵国将军庞暖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后两次,齐国都置身战争之外,没有参加,正是秦国远交近攻的成效。

所谓纵横家,就是以天下之纵横形势、利害关系,以哪些国家的势力进行组合从而挫败哪些国家,这样进行组织为诸侯谋取利益。

把纵横术运用得最娴熟的,当是苏秦,而非张仪。张仪不过是在一两个国家间进行运作,苏秦则是同时地运作了几乎所有诸侯。从这种角度来讲,张仪不太算纵横家,而是外交家。张仪不太擅长纵横术,还表现在他和司马错就先攻蜀还是先攻韩的争议上。攻韩的话,韩的地理位置敏感,必然激起诸侯世界的行动,以保韩和反秦,而蜀国偏远,攻蜀显然不太会招致诸侯干涉。张仪居然建议先攻韩,可见对于纵横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还都把握未到。好在最后秦惠文王选择了司马错的意见,吞蜀而安然消化之。

即便没有了列国纷争,也可以有纵横学,因为它可以用于多种势力之间。企业之间的商战,似乎也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