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中曾被惊起
睡意混沌中,已不知夜深几许。忽被窗外的一种声音惊醒。侧耳细听,辨之许久,是楼檐上的滴水声,声音有些响,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听来让我怦然心动。
这是久已未闻的声音,是夜雨的声音,是童时记忆中纸窗外黑沉沉的夜里传来的梧桐雨、芭蕉雨的声音,是春雨的声音。
被惊起的我谛听良久,白天的喧嚣被夜色过滤殆尽,这夜雨的声音就更加清纯,没有犬吠鸡鸣,没有风吹草动,没有稚儿夜哭。整个世界仿佛都在屏气凝听。
睡意袭来,夜雨的声音被带入梦中,在我渐入梦境的时候渐次去远了。
忽被一片光亮晃醒,我知道我睡过头了,拉起窗帘,尚存的几分睡意又被窗外栅栏上的雪赶得无影无踪,明明是夜雨,早上却一片雪意。
夜雨是真实的,但在这皑皑白雪面前,那仿佛是一个梦,在梦中曾被惊起。
紫丁香盛开的早晨从偶有春意的时候,我就盼望满街的丁香花开。
那是一个匆忙的四月的早上,街上的行人和车都还不多,我要公出赶早车,先去办公室取些东西。路上一丝风也没有,空气清新而湿润,扑面而来的丁香的气息让人陶醉。我真想什么也不干,只坐在丁香树下,闭上眼睛,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妙设。可我只能在匆匆的赶路中,留下短暂而醉人的回味。
之后我总是在每一个春天来临时作如此的设想,总想还能有一个如那个赶路的早上的机会,与丁香作美妙的邂逅。
丁香的花期是短暂的,像那个无风而湿润的早上。去年,满街的丁香树不知何故被伐殆尽,留给我的惟痛惜而已。如今不复有那样的早上,对丁香的回忆只有一个。
阳台上的紫罗兰有人觉得什么都经历过了,世间万事万物都走过你的眼底,可是你可曾留意过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些瞬间。最美好的恰恰是忙碌的一生中最容易为我们忽略的。你可曾在夏日的早晨认真看过一次日出?可曾在秋日的黄昏之前看落日西下,可曾为一只路边的蝴蝶而驻足?可曾为一声雁唳而翘首,可曾舍去目的,忘却起点地在春雨中漫步?如果你曾留意;生活与生命的美妙又会增添许多。活着的美妙不仅是因一份忙碌的工作,不仅是因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不仅是因一份亲情,一份友情,这些细节的美简单而又无与伦比。我们有时不注意去感悟这些细小而惟一的东西,忙一些自认为重要的事,而到头来,那些你认为最重要的恰恰最容易成为灰烬。我们忽略太多,我们生存的感觉本应更好。就像我窗台上红泥盆中那一丛恣意生长的紫罗兰,无拘无束,毫不掩饰自己对阳光的渴求,不因春着花,不为秋落叶,于不经意间开出几朵淡淡的花,既不摇曳,亦不含羞,随意间自生出一份生命的光华与风流。
又是新一年,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又是一天崭新的开始,愿我虔诚的祝福,给你带来成功、丰收的一年母亲母亲出生在新中国诞生之年,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五十年的艰辛坎坷,母亲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走过。
小时候,爱问母亲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光着脚板放猪打草,说树皮饭难以下咽,母亲还说榆钱是最好吃的东西!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一份属于祖国和母亲的苦涩的回忆。
月缺月圆,母亲和祖国一起成长着。
年前,在那间属于父母的土坯房中,我呱呱坠地。从此,为了支撑这个拮据的家,母亲更加辛苦。日出而作,却不能日落而息。昏黄的油灯总是映出母亲瘦长的影子,母亲沉默地穿针引线。昏暗的灯光里,包容着太多的爱和希望。
秋去春来,日子在母亲沉重的镐头下一天天走过。
那一年春天,母亲格外高兴,说:咱们有自己的地了。从那个时候起,母亲似乎忘记了累,一双起了老茧的手,终日不停的劳作,汗水滴落之处,为母亲捧出了收获。渐渐地,我们有了满圈的猪牛,成群的鸡鸭,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和各种从前不敢奢望的东西。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在我的记忆里,从那个时候起,春天总是一个比一个美丽。
那一晚,母亲握遥控器与父亲争电视节目,我们在一旁微笑地看着,心里有一种快慰和幸福。这是源自父母幸福的幸福。我问母亲:“妈,以前想过会有这么好的日子吗?”母亲说:“我做梦也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对母亲说:“妈,以后还会更好!”
以后会更好!你信吗?我相信。
母亲犹如一株野菊花,质朴而顽强地生活着。我便是母亲枝头那淡紫色的花朵。是母亲给了我生命和开放的勇气。我感谢母亲。但我同时懂得:母亲和我都离不开滋养我们生命的土壤,那土壤便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共同的母亲。
我想说:虽然你们并不曾向我索要过什么,但我还是要把永久的祝福和一生的勤奋送给你们。母亲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愿希望之火照耀你前进的路。
失去的权力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副对联: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记不得是谁写的了,更记不得是在哪里读到的。但这副对联的内容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欲忘不能。究其原因,我那时正在“做先生”,正正经经一教书匠。故此,其他于我无关的东西都如过眼云烟,独留下“做先生”这共同的感慨。
这副对联,哀叹命运的不济,在穷得无可奈何之时才去做了教书匠,但凡有一点点办法,有一条路可走,也不干这行当的。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句古语的真理性。记得小时候,我曾把它说成是“家有两石粮,不当孩子王。”奶奶一旁纠正道“不是两石,是二斗。”两石本已不多,合现在的计量单位是四百公斤,顶吃大锅饭时两个人一年的口粮。可是偏这编格言的吝啬得很,连毛算两个人的口粮也不给,只给你二斗。二斗是四十公斤。四十公斤是粮食定量时,一般职员两个月又十八天的口粮。也就是说在什么也没有的情况下,只坐吃山空可吃两个月零十八天,可谓不多也!两个月十八天吃完之后又吃什么且不管,喝西北风也好,吞东北雪也好,没人为你想得那么周全。然而就这两个月又十八天的活路也不当那“孩子王”。可见孩子王这差使是多么地等而下之,多么地令人深恶痛绝啊难怪没有人爱当老师,老师的地位在老祖宗时就被贴了廉价的标签的。而今虽然全社会都奋起呼吁重视教育,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什么什么水平上来,却还是稳不下老师那颗“不当孩子王”的心来。说起来真该埋怨老祖宗,你老祖宗只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却不体谅“树人”的艰辛。否则,为“树人”者冠以高高的头衔,俸以厚厚的薪水,尊重他们,器重他们,然后将这生成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基因,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并遗传下来,教师这个行当怕是抢着来做了吧说起来惭愧,我便是那千千万万个“孩子王”中最想“不当孩子王”者之一个。岂止是想“不当”,千方百计来不当。尽管上课时也兴致勃勃地尽职尽责,论古道今,而下得课来,便厌恶之极,乃至烧香拜佛。欲一卸“孩子王”之恶任而后快。
孰不料,我的“不当孩子王”的愿望在一天之间变成了现实。
回学校取东西时,走进校园,我才意识到这回是真的“不当孩子王”了,这次离开校园,就是与讲坛的永别。不知怎的,心中忽然升起一缕难以言表的感情。是留恋?是失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教室,这教室前那矩形领地再不属于我了。我再也没有权力说:“同学们,请把书翻到第×页。”我再也没有资格说今天我们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拿来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这是真的永别了,真真地,活生生地永别了。
我一个个数着我上过课的教室,默念着教室里所讲授的课文,和那些熟悉的名字……课堂上每一个能忆起的镜头都成了我珍贵的回忆。
当然,这都是前几年的事了。
近几年,教师的境遇有所好转,一改过去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改行的教师也少了许多,有的教师还许下了“一辈子不改行”的诺言,这在过去几乎是不曾听到的。当教师的确很辛苦,旁观者的所见所闻,远不及当教师的或当过教师的体会得深刻。所付出的与所获得的能够达到一种平衡,这是最基本的待遇,也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不过,这些都与我毫无干系了。
上课也有瘾,我有时也真想过过上课的瘾,曾经有一个群众团体要我给讲一课,我答应的好好的,也准备的好好的,谁知到了那一天,捎话人阴差阳错地把话捎了过来,致使我失掉了一个机会,一个过上课瘾的机会。正像人们所说,失去的,才觉得珍贵。对于我,上课的权力,大约是永远地失去了。
春天是美的,色彩绚烂;春天是动的,彩羽翩翩。你正值春天一般的年岁,快展开理想的彩翼飞吧祝你平安那时我还年轻,你像一片被暮春的风吹起的一枚花瓣,无意地落到了我的身畔,从相识到相知,五百多个日子,可是因为我的愚蠢和庸俗,我竟失落了这以后的五千个日子。
十四年过去,你在他乡还好吗十四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十四年的雪积起来不知要大过多少山;十四年的雨积起来,不知要淌成几条河;十四年的思念可以凝成石头在望夫崖上耸成一座碑。青春韶华有几个十四年?我挣扎于岁月的风雨,日子一页页地慢慢翻动一颗沉寂的心灵,曾经的温暖时或涌上心头,抚摸一处处伤痕,麻木的身心再体味一丝痛楚。
后悔吗?事情早该如烟云散尽,我却在烟云迷失了自己。
为我笨拙地伤害了一颗敏感的心,为我轻易地抛掷了一段美好的情,为我无法拥你在怀中让你哭让你笑让你骂个畅快淋漓——我只想说只能说只好说:“祝你平安!”
八八年的春天,我收到你的信,你的信是写在我给你的信的背面——要么是不屑于片纸要么是要我自省——我的心被撕扯得刻骨一样痛铭心一样痛,人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谁会理解?谁能理解?谁愿理解?时间真能洗涤一切痛楚吗?我原以为如此,以为流逝的岁月足以使记忆的刻痕褪色。可是,我错了,怎么时间愈久,这份恼人的煎熬反倍加清晰呢午夜梦回,常惊出一身冷汗,再也难以成眠,那一次梦竟如此的真切,你就合衣睡在我太安老家的灶下一脸的坦然……让我心痛到今天。
我并不是一个懦弱的婆婆妈妈的人,我做的多于说的,可那时太年轻太幼稚太现实了,苏轼嘲笑的那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使我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人生的一段美好。到现在,寄人篱下不死不活地挤在这个嘈杂的山路上,还有什么可说呢?一片一片的芦苇在苍苍茫茫的霜雾之中沉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菲菲”,说什么都已经迟了。
不祈求你的谅解,破镜未必非要保留,只想告诉你,祝你平安,为了那些永不后悔的日子,为了那段温馨的记忆,为了那则美丽的爱情寻人启事,我祝你平安这样的夜,窗外万家灯火雨声滴答,我独坐窗前静静地守候,耳畔回响着那首荡气回肠的《巴比伦河》。思念如海潮般汩汩涌来,灵魂就在水底挣扎呐喊。
守候些什么呢?——一句诺言?我们都过了海誓山盟的年龄,一张信笺?疲惫的身心已不能再承受负荷。花开花落,月缺月圆,人变了,心境也变了,只是这份感情的积淀,越来越重。渺渺河汉,茫茫天宇,我蝼蚁般的生命有什么可珍惜的——如果世上的一切美丽都永存如果世上所有的良善都一生平安。
也许,缘分就是捉弄人的东西,注定了我们只是一对擦肩而过的路人,在行色匆匆的暮色里互相凝望了一眼,可惜不该在那样一个坐标上,那个坐标,本该是一片空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古人这样说,这么多年,你早该觅到知音了吧,你赢弱的双肩不该再栉风沐雨。就让我真诚的祝愿,化一串串晶莹的的珠串绕你的皓腕。“祝你平安!”
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会有荆棘拦阻,也会遭遇曲折。已经走过的路不要顾盼,也无法预知未来,那么,正视走着的路,去排除险阻。
乡下人的狗城里人,尤其是有钱有势且有些雅趣的城里人,大都爱养些许宠物在家中排闲消遣。狗,这个人类豢养了几千年的动物自然成了城里人首选的宠物。一条条娇小可爱的狗儿在主人怀中吃着汉堡,喝着奶茶尽情享受着,风光着,快活着。
然而同城里娇小的爱犬比起来,乡下人在庭院中养的狗却是大不相同的,乡下的狗多为体壮凶猛的大犬。且主人养它们多不是要观赏它们,而是让它们起着看家护院作伴壮胆的作用。话虽如此,可就狗的生活待遇而言,却丝毫比不得城里的狗兄狗弟们。
命好一点的乡下狗,捡些残羹剩饭勉强果腹,至于棍棒加身,怒斥指责那是常有的事,其他诸如“狗崽了”、“狗杂种”的臭骂更是时时充耳。
至于命差的乡下狗,恐怕连一半时日都没活上,就落个被剥皮炖肉的下场。尽管有时只是一件小事,尽管有时狗甚至是出于好心的目的。
邻村有个农夫,养条大狗,打猎看门绝对利害并且极通人性,堪称神犬。一日,农夫掌灯时分出门挑水,正巧神犬跟农夫父亲去城里了。于是农夫便独自到村口挑水,刚打完水一转身,就发现来时路上不知什么时候蹲立一物。农夫想到近日里村里村中时有狼出没的传闻,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举起扁担高声大喊,想要吓退那物。没想到那物不退反进,转眼就到了眼前。农夫没想到此物直奔自己而来吓得“啊”一声跌落井中。等那物到了跟前,围着井口高吠时,农夫这才发现它原来是自己家的神犬,想爬水井,可井沿太高怎么也爬不上来,无奈只好站在水中等着村里人来救他出来。好在片刻之后,神犬叫来村里人把农夫救了出来。
原来神犬回家以后发现主人不在便到村口迎接主人,没想到却把主人吓到了井中,明白真像后的村里人纷纷取笑农夫胆小。
受尽惊吓又被人取笑的农夫越想越恨,回家立即将狗杀了。可惜那条神犬好心却落了个剥皮的结局。
乡下狗就这样在主人的打骂、误解、怨恨声中残喘度日。只有当它勉强维持到年老时,才有机会静静蹲在满是灰尘的角落里细细思考。可思考又有什么用呢?现实中的疲于奔命,早已让狗不堪重负了。年轻时的东西也早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变得飘渺破碎,惟一深有印象的是那座破木板拼成的窝,那条一世系在脖子上的锁链,还有主人曾偶尔扔来的那根光骨头。可这些却并不能抹杀它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于是,乡下狗莫名其妙地欢呼着,那象征昨日的一切也都跟着高高地欢呼着,尽管昨天那曾让它欣喜若狂的点点夸赞已逐渐被岁月抹上淡淡灰痕;尽管只是偶尔在梦中才会看到昨天主人赞许的眼神。
乡下的狗猛然狂吠起来,想恢复昨日的神采,还想如年轻时威风凛凛把守着主人家的院门,还想如壮年时陪同主人一起上山下河,可这些显然都是徒劳的。于是乡下人的狗很快又低下苍老的头低嚎起来,埋怨着自己的无为,埋怨着苍老过早地来临。
岁月却同主人一样丝毫没有理会狗的想法和感激,依旧匆匆划过狗的身旁。乡下人的狗就这样在感怀中孤独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