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感动中学生的268个真情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7715700000024

第24章 真情流露(7)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想着送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东西。不过,我看到一棵’给予树‘——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和一把发梳作为圣诞礼物。所以,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和发梳,把它们和卡片一同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金吉娅时断时续,并语带哽咽,因为没有给我们买到很多礼物而难过,”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还什么都没有,她……我……”妈妈一把搂住金吉娅,紧紧地拥抱着她,感觉到无比富有。

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送给家人棒棒糖,而且送给他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小女孩得偿夙愿的笑脸,而最珍贵的,是金吉娅那颗温暖的心!

故事中金吉姬的行为令人感动不已,一个日岁小女孩的心是如此的丰富。在她的心中有着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的品质,拥有这样的品质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青城山下从青城山下来,我有点儿累了,想快点坐到车上歇歇。我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身后跟了个孩子,是个男孩,七八岁的模样,脏兮兮的脸上抹得一道一道的。我问他。你跟着我干吗?”他怯生生地把攥着的小手张开了,手心里是一条项链。你买了吧。“那是种最廉价的项链:一条白铁链下面吊着个玻璃珠,完全是哄小孩玩的那种。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我不买,我不戴这玩意儿。“可他仍旧一步不落地跟着我。我心里有数:别看他一直哭咧咧的,但并没有眼泪,是装的。

到了车跟前,我回过身,冲着他随便往远处一指说:“你去那边看看吧,也许有人会买。“说完,我踏进了车门。那孩子一下子就哭了,这回他是真的哭了,是那种又委屈又绝望的哭,仿佛那道车门关闭了他全部的希望。他一边哭一边说:“你买了吧,我上学还没有学费呢!“上学?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于是我又走下车,从他手里拿过那串项链。几块钱?”我问他。”3元。“唉,不就5块钱吗,给他吧。我一边掏钱一边对他说:“你真会做买卖。谁教你的?”那孩子没说话,只是用手不停地抹眼泪。旁边一个老婆婆说:“他爹妈都不在了,他是跟着奶奶过。“原来是这样,难怪这么大点儿就出来奔波。我心里有点不平静。我打开钱包,没零钱,只有一张10元,一张50元的。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抽出那张50元的递给他。他睁大了眼睛有点不知所措地望着我。我拉过他的手,轻轻地对他说:“拿着吧,好好学习。“那个老婆婆催促他说:“快谢谢阿姨,告诉阿姨,再来青城山,到你家去玩。“他接过钱,只是低着头,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突然,他转身跑了,越跑越远。我忽然觉得我是不是太轻率了,这么简单就把钱掏给人家了。

上了车,我一直望着他跑过的那条小路。突然,那条小路的尽头又出现了他的身影,他跑着向我这儿奔来,这次他手里拎着个塑料袋,圆鼓鼓的。我心想:糟了,不知他又要向我推销什么。我赶紧对司机说:“快关门,别让他上来。“没想到他没上车,而是径直跑到我座椅的窗下,仰起小脸,气喘吁吁地把那个塑料袋举给我,隔着薄膜我看清了,是栗子,这种栗子是青城山特有的品种。我以为他又向我兜售,就忙摆手对他说不要,但那孩子说是送给我的,说着,他还用他那小黑手抓出一把给我看。

我心头一热,一种复杂的感情从我心底升腾起来,我又走下车,来到他面前。只见他那小花脸抹得更脏了,头发里湿漉漉的都是汗,我蹲下来,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阿姨不要,阿姨回北京太远,拿不动。“他像是没听见我的话一样,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拿着嘛,拿着嘛。“我只好捧了一把。见我装到兜里,他高兴地冲着我做了一个鬼脸,然后咧着嘴笑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笑,天真、顽皮,但愿他能永远笑下去。

童心是稚嫩的,童心是灿烂的,童心是可爱的,童心是五彩斑斓的。水到渠成地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臂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孩子带来白信。只要举手之劳,就可以完成一个孩子的梦想,难道这不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吗?

母爱无言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换乘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来探望服刑的儿子。

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而且被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鸡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白天的劳累后,晚上还在煤油灯下嗑瓜子。把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样一点点增多,没有舍得吃一粒。十多斤瓜子嗑亮了多少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着千言万语。

儿子看着母亲和交给他的东西,”扑通“一声给母亲跪下了!

有人说,母亲是上天派来守护我们的天使,无论她贫困还是富有,无论她有知识还是没有什么文化,她都会用尽所有的爱,去对待她的子女。俗话说:“子不嫌母丑,”对于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我们惟有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固报母亲那无私的爱,千万不要让母亲失望。

弓比弦长小时侯,儿子常缠着人高马大的父亲比个子。儿子往父亲跟前一站,头顶还不到父亲的腰高。父亲就笑他,说:“这不是明摆着嘛,你还是个小不点呢!“儿子歪着脑袋说:“哼,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后来儿子上初中了,又上高中了,再后来工作了,又当上干部了,个子就像春天的秧苗哧哧地长,渐渐地超过了父亲。父亲心中欣喜不已!没事时,父子俩常在一起比个子,不过,每次都是由父亲主动发起的。

“来,看你比爸又高出了多少?”父亲朝人高马大的儿子跟前一站,秃顶正好被儿子的肩膀”没收,”儿子就笑。咱俩不成了高尔基(低)啦!“父亲开始驼背了,晚年更是驼得厉害,远远地看,整个身子就像把弓!然而,没有”自知之明“的父亲,却偏偏爱穿儿子的旧衣服。他穿儿子衣裳的样子显得很不雅:前面拖得老长,后面吊得老高,比赵本山扮演的老太婆还要滑稽!最有意思的是,每次儿子回家,他还是死拉硬拽地要和儿子比个子。儿子逐渐地读懂了父亲的心思。父亲和自己比个子是假,他是想以自己的”矮“来衬托儿子的”高,”因为儿子在他的心目中,是神、是鹰、是希望、是寄托!只要能看见儿子长成参天大树,即使化成树根旁的一片枯叶、一滩黄泥,父亲也愿意有一天,父亲又要和儿子比个子。

儿子说:“爸,别比了……”父亲说:“怎么不比了呢?是嫌爸爸不配和你比?”“不,不是这个意思。“儿子的眼眶里浸满了泪水,说,”青胜于蓝而出于蓝!就像弓和弦一样,您的个子是弓,儿的个子是弦,弓总比弦长啊!”“唔,弓比弦长……”父亲把儿子的话衔在嘴里,嚼了又嚼,觉得有点咸、更有点甜。

年幼时,父亲是孩子的天空、孩子的大树,可以依靠、可以仰望:孩子长大了,便成为父亲仰望的对象,因为孩子是希望、是寄托。只是无论孩子长得多高,都是站在父亲的扁膀上的,这就是弓比弦长的道理。我们的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我们应该爱白己的父亲。

一封家信周末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不久,一个被人称为”小广播“的女同学,手里挥着一封皱巴巴的信,大声喊道。喂,娃子,谁叫娃子?信,一定是家信,快来拿去。“她的话音一落,那些来自城市的同学都笑了,有的还说:“哈哈,娃子,这名字多富有诗意,且蕴含着浓厚的泥土气,一定来自农村。哎,娃子先生,快来拿信呀!“来自农村的同学,一个个都昂起头,远远地望着”小广播“手中的那封信,但却没有一个人来接。

在乡下,许多男孩都被父母叫做”娃子,”虽然这不是名字,而是爱称,有的甚至成年后还被父母这么叫着,谁也没觉着别扭,可现在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大学的教室里,所以那些曾经被叫过”娃子“的人,都希望有另一个叫”娃子“的同学去接那封信,可是没有。信在一些同学的嬉笑声中传来传去,最后落在了讲台上。

离讲台很近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瘦瘦的小伙子,他早就关注着那封信了,但又没勇气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娃子,”所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只顾看书,心里却盼望同学快点离去。他左等右等,好容易等到教室里只剩他一个人时,便走向讲台抓过那封信,急不可待地将信拆开,只见信上写道。娃子,今年咱这里大旱,大伙只好到水库里挑水浇玉米。你爹挑水时跌了一跤,腿摔断了,大伙把他送去了医院,你妹不去读书了,在家绣花挣些钱,给你爹治病,也好让你上完大学。你妹不让告诉你,我只好给你写信。你读了信也不用着急,不用担心,没事,安心读书就是。母亲。“瘦小伙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了,他趴在桌子上哭了好一阵,最后决定,下午回家看看。可是,当他擦干眼泪收起书,再拿起那封信时,才发现信封上没写寄信人的地址。是不是班里还有另外的”娃子,”他要是看不到这封家信,岂不会误事吗?他连忙把信又放回到讲台上,但仍然决定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