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比别人在人生境遇中顺一些,也许他得到了满足,或者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然而,最为根本的是他的浅薄。因为自己的浅薄竟以为自己通晓了一切,无所不能。曾经有一位俄国青年,会写了几首诗,竟忘乎所以地把大诗人普希金也不放在眼里了。居然当众问普希金:“我和太阳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普希金轻蔑地回答道:“无论是看你还是看太阳,都不得不皱眉头。”
浅薄的人受不得赞许,哪怕是一点点,也会自呜得意自我膨胀起来。有一位画家画好了一张画后,拿到邻居家去征询意见,这位邻居是位鞋匠,看了看画后,指出画上的靴子少了一个纽扣。画家很感激,马上改正了自己这一疏忽。不料,鞋匠却得意起来,郑重其事地对整个画指指点点,横加指责,弄得这位画家哭笑不得。
得意和尊卑贵贱并没有关系,但在浅薄的人看来,只要我比你有那么一点所谓的尊贵,那也能成为我得意的资本,市井小民不乏这种心理。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在一个破旧的街区,住着三个女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一个女人说:“我的丈夫真棒,是火车司机。”另外一个女人赶紧说道:“火车司机算什么,我男人是列车长,专管你男人。”第三个女人不甘示弱,得意地说道:“我男人是扳道叉的,让火车朝哪条道上开,就得朝哪条道上开。”一列火车成全了三位女人的虚荣心,使她们在这廉价的得意中快活着。
人一得意,就感觉自己站在了人生的高处,不知道天高地厚了,这是狂妄的表现。其实,真正这个高处就在你的脚下。在老北京城的一条街上住着三个裁缝。甲裁缝在自己的橱窗上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道:全北京最好的裁缝。乙裁缝看到了立刻也打出一块招牌,写的内容是“中国最好的裁缝”。丙裁缝看了两个人的招牌,仔细想了一下,也打出一块,上面写道:此街最好的裁缝。
古人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顶点。”盈则亏,满则招损,春风得意之时,不要留下得意忘形之态。
和而不同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和”首先是一条经世致用的原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们周围可以找到许多以和为贵的凡人,在历史上,谋“和”,求宽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不要以邻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对头之间不再冤冤相报,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同”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盲目附和别人的态度,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含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太平,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酷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使得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这就是不管战争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都会使人残肢断体丧失生命,并认为中国人的和平性情兼有人类谅解意义。
“以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来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臻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斗争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举不胜举。有明争也有暗斗,不管是哪种相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和”是成就大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让人世充满了温暖。
中庸之道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这一思想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处世圆滑,态度暖昧,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而遭受人们的大加挞伐和批判。其实,从“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并不是“奸猾”,置仁义于不顾,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谓中庸呢?孔子认为“中庸”即为“中和”。孔子说:“中”是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未表现出来;“和”是感情表达时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则。如果人们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就顺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应付时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挞也不右的。非中则不能正,非正则不能稳,非稳则不能久。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在于“执中致和”。传说,远古时期的舜帝就是一个善于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能加以审视,扬其善,隐其恶,取其中,而施行于民,从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处于无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过于专制,过于偏激,过于依恃,表面看似愚拙,内心里却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明亮。
孔子对“中庸”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就是说:聪明的人过于聪明,认为它不值得去实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表现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能时时居于中,不过亦无不及;而小人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对什么都太在乎或肆无忌惮,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谁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养的君子才能够坚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容易使人们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东西。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又容易使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满足、成功、富贵、权力等,总是期望达到顶峰,人人在我脚下才好,而对空虚、失败、贫穷、低下等,则唯恐降临自己身上。这样,他们处高位不觉得满足,处低位反而一蹶不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使人安宁和快乐,并且,对位高者而言,他们难以守成,很快会转入低下;而对位低者而言,他们欲速不达。结果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一切都处在不安与失意之中。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并加以践行的“中庸”智慧。
走自己的路,任人评说
生活中有一种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完全以别人的评价为行事准则。别人说好,他就按人家的想法和意思去做;别人说不好,他就会后悔、恐慌、自责、情绪低落、偃旗息鼓。他时时为别人的看法担心、害怕、烦恼、痛苦,经常掩饰自己,迎合他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一个人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看重众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做得适度,还能表现一个人的自尊,但如果过度了,则是一记暗伤。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好评,就去刻意改变自己,扭曲自己,迷失自己,因一失之累,烦恼一生,痛苦一生。因为人们对一个人的反映总是像各种各样的多棱镜,不会一致说好,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年3月,一位旅游者在意大利的一座山上,发现一块墓碑,碑文记述了一位名叫托比的人是怎样被老虎吃掉的。据说这块墓碑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为他树立的,大意是这样:托比从雅典来意大利讲学,途经此山,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跟别人说,但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这座山上从来就没有人见过老虎,不仅这座山没有,而且周围的山上也没有。
可托比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说是一只威武雄壮的老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最后,他说,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老虎,该相信了吧。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可是漫山遍野找了个遍,就是不见老虎的影子,甚至,连根老虎的毛也没有看见。但托比仍对天发誓说他确确实实在那棵大树下见到了老虎,跟他去的几个人都说,你当时一定是看花了眼。你最好还是不要说确实看到了老虎,否则人们会说我们城邦里来了个最会撒谎的人。
我怎么会是个撒谎的人呢?我的的确确是见到了一只老虎,怎么就没有人相信我呢?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逢人就说他没有撒谎,是诚实的,确实是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到他就躲,并且在背后还议论他:看!这就是从雅典来的疯子。本来是来意大利讲学,是想成为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现在,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
他怎么也想不通,他发誓一定要让人们相信自己是诚实的。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在他来到意大利的第十天,他买回了一支猎枪就开始上山了。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且要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来。让全城的人都看一看,他没有撒谎。然而,他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三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撕碎的衣服和一只脚。经城邦的法官验证,托比是被一只重量至少在五百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托比并没有撒谎,他确确实实在这座山上见到了一只老虎。
这段碑文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块碑文向世人所作的一个暗示:世上有许多不幸,都在于急着向别人证明自己正确。那种急于证明自己的人,其实就是寻找一只能把自己吃掉的老虎。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真正的智者都是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
不要在乎经验
太在乎经验的人总是坚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人的感官有时也会愚弄和欺骗自己。抬头仰望天空,湛蓝湛蓝的天上,只有太阳在发出炫目的光。你说没有星星,其实星星是存在的,只不过被太阳的光芒遮住了。因此,眼见未必就是真的。经验往往是个人的直观感受,不一定具有普适性,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成为自己成功的途径,而对别人则不灵验。有时表面上是对你有利,实际上是对你非常不利。
成功者的绝招决不囿于经验。
向成功者学习,这是所有想有点成就的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但必须明白一点,从别人的成功经验里学习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不过切忌将别人成功的做法生搬硬套地运用在自己的事业中。因为天下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别人的办法只适合别人的事业。因此,对于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和办法,一定要抱着一种警惕的心态去接受。
跟着别人后面跑,永远不会超过别人。
天下就是有那么多怪事:眼见着别人开饭店发大财,自己也跟着开饭店,却赔钱。跟着别人学开服装店,但自己的店里就是没人光顾。看见别人下海经商炒股搞房地产成了亿万富翁,自己也弄个摊子,跳进股海,结果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不说,还得像过街老鼠一样四处躲债。
其实人与人的不同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都有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才能,都有自己特定的关系网,更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大凡成功者在选择目标和确定行走方式时,都会尽可能地考虑到自己的特长,注意使各方面都适合自己的特点。你和他们主客观条件都大相径庭,步其后尘,要么失败,要么落后,你永远不会走到别人的前头。
每个人都应找准自己的立足点。
“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有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要是经商,不是赔得倾家荡产就是发不了大财;有的人最适合从商,让他读书做学问,真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有的人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在文学上就有成就,干其他什么事,不是提不起精神,就是维持不了长久……人就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只有认清了自己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方式,才能从万花丛中独秀出来。
只有懒汉才迷信
机遇
谈为人,谈人的命运,谈成功,都不能不谈机遇。机遇是命运、成功和人生的核心问题。但是,对于机遇,应该相信它而不要迷信他。
机遇对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的确很重要,但是,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机会只属于那些大脑灵活、准备充分并且积极肯干的人。
一位猎人上山打猎,一只兔子突然从跟前窜过去,猎人急忙从身上取下枪,装上子弹,再去寻找兔子时,兔子早已不见了踪影,机遇从指缝间溜走了。真正的猎人,总是枪弹上堂,端着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警惕着,一有目标,就迅速瞄准射击。
把成功的希望总是寄托在机遇上——也就是迷信机遇的人,一般身心都很懒惰,他们不曾为机遇的到来做什么准备,所以,他们也就等不来什么机遇。即使有幸真的碰上了机遇,也会因为不善捕捉使之白白溜走。
机遇是人生的翅膀,但并不是所有的翅膀都能够飞。
飞,要有翅膀,更要有心底的渴望和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翅膀只是一种构造,一种手段。如果根本没有飞行的愿望,或者有了愿望而不作任何努力,翅膀又有何用?懒汉,由于不愿付出艰辛和努力,虽然有着强烈的内心渴望,当机遇垂青他的时候,也只是空欢喜一场。
对有些人来说,机遇就是火种,可以燃起燎原大火;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只是灰烬,随风飘散。勤奋者,捧起机遇的火种,四处撒播;懒惰者,任凭机遇从眼前走过而熟视无睹,最终只落下满腹牢骚和怨气。
抓住机遇的人,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让机遇从身边溜走的人却从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只有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让命运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他们主宰命运而从不受命运摆布。相反,错过了太多机遇的人便只好做命运的奴隶,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慨叹自己的命苦,却无力改变命运。
机遇总是垂青强者,因为强者做好了一切准备;懒汉只能垂头丧气,枉自嗟叹,望着机遇离他远去。机遇需要等待,但不能只靠等待。只要你尽力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机遇总会来到。
谋略是别人的圈套,也是自己的圈套
与人交往,需要讲究一点策略、谋略。否则,总是被人欺。在这个社会里,吃亏的总是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