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使中学生感恩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7714600000037

第37章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13)

三年后,女儿考入省美院。大二的时候,女儿的作品开始发表,那幅《眼睛》被登在北京一家权威杂志上,受到好评。

大三的那年冬季,省美院为女儿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女儿提前约父亲,请父亲一定参加。开展的那天下着小雪,展厅外一片洁白。为等老莫,典礼推迟了一个多小时。老莫到底没有来,女儿无奈,把一幅大大的题款《眼睛》的画放在主席台上的一把空椅上。

仪式结束,客人们涌进展区,她怅然若失地踱出展厅。雪已经把这个城市变成了银白,有一只鸟儿从低空掠过,她觉得此刻自己像这只鸟儿一样孤独。然而刹那间她眼睛一亮,眸子里盈满了泪水,她看见了那双眼睛,还有母亲的身影……雪在无声地下着,世界一片纯白。

老莫最初让女儿画下自己的眼睛时。或许并无什么深意。也许只是分别前给女儿留下的一点儿思念的依据。但女儿却在画他眼睛时,看到了那双眼睛里让人感动的内容。从此,不管身在何处。女儿始终都能看到父亲注视她的目光。也正是在这目光的激励和鞭策下,女儿发愤读书,专心学画。最后学有所成,开了自己的画展。值得一提的是,女儿第一幅成功的作品,恰恰就是《眼睛》。当父亲没有及时赶来参加画展时,她还把那幅父亲的眼睛的画摆在了椅子上,完成了父亲对她注视和祝福的一个仪式。正像小说里女儿说的那样,“那是双充满内容的眼,有一种深沉的父爱,有对女儿的期望,有一种慈祥……”

爱,就在点滴之间的父亲是个爱车迷,受其影响Ann从小就喜欢上了汽车。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洗车店,而Ann爸也不放心把他的心肝宝贝汽车交给别人,于是像洗车这类的工作就由Ann爸自己亲自打理,而Ann则当仁不让地成了他的小帮手。

像3岁时Ann会蹲在车顶用嘴呵气擦车,边擦边在上面留下一串脚印,气得Ann爸干瞪眼。

岁时Ann会把吃糖剩下的花花纸贴在车窗上,惹得大伙发笑。5岁时Ann会扛着水枪冲车,一不留神便冲得Ann爸像只落汤鸡。

岁时Ann迷上了看人开车,想学上几招,于是争着要坐前排,但Ann爸死也不让,说危险,为此Ann发动了全家大联盟抵制Ann爸侵犯人权的霸行,但Ann爸仍然我行我素,每每开车都会把爬到前座的Ann扔回后排。

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Ann觉得父亲是个大暴君。

后来Ann考上了外省的大学,离开家独自在外生活,也因此养成每次坐车必坐前排位置看司机开车的习惯,可后来她突然改了这个习惯,因为朋友不经意间向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那也是一家人,丈夫开车,女儿就坐在旁边,而妻子则坐在后面,本是要出去游玩。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时一辆货车疯了一般笔直地向他们横冲过来。

丈夫下意识地向左打舵,可猛地想到坐在旁边的女儿,于是他又猛地向右打舵,让自己这面迎向了货车……直到后来人们把车拖走,才清楚地看到地面上那深深的S形车痕。

后来朋友还告诉Ann,遇到这种突发意外,司机都会下意识地向左打舵,所以前排右侧的位置,是发生意外率最高的……后来的话Ann再也听不清,因为Ann觉得嗓子里像哽了块大石头,想说什么可怎么也说不出,泪却无声地流了下来,因为她明白了父亲那默默无声的爱。

过年时Ann打电话说要回家过年,那天父母一早就开车去机场接她。上车时,Ann自动要坐后面,可父亲非把Ann拉到前面,还笑着说:“女儿大了,该学学开车了。”

望着父亲那满是喜悦的脸,Ann不禁又湿了眼眶。

生活中有许多爱像藏于大海中的珍珠,虽小却珍贵无比。

但有时我们会因大海的辽阔将其忽略,任其深埋,不加寻找,直到失去后后悔不已,殊不知已枉然。

而这点点滴滴之爱也只有善于发现的你,才会找到……生活中有许多爱像藏于大海中的珍珠。虽小却珍贵无比。就像Ann的父亲坚决不让女儿坐前排,其实是对女儿一种本能的保护。但有时我们会因大海的辽阔而忽略了这些珍珠般小小的细节,直到失去后才后悔不已。我的父亲曾在我童年时订阅过五年的《童话大王》和《智力》,当时不觉得珍贵,现在想想却让我感激不已;我的母亲在我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间里,给我送了三年的中饭,当时认为理所当然,现在思前想后仍觉得难能可贵。生命中父母点点滴滴的爱。我们当时不能发现,却总要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才能瞬间温暖自己的全身,总算还是发现了。倒也不再觉得有什么遗憾。但是,那些一直被我们忽视的小小的爱呢?发现它们吧!你会因此得到温暖。

感谢父亲打工之前,父亲叫水生和他最后收割一次稻子。

父亲的身子就如镰刀一样,在湿田里不停地抖动着。父亲没和水生说一句话。只见稻子成堆地被父亲摆在身后。

水生想,父亲一生永远也改变不了老黄牛的本性。水生觉得自己是万万不能像父亲一样只知闷声干活的。

歇歇吧,爹。水生叫了一句,他感觉腰像散了架竟直不起来了。

父亲没有吱声。能听见的只是镰刀锯裂稻子的杂声。此时的父亲正沉浸在一片喜悦中,沉甸甸的稻穗在他手里就是一年的希望。

终于到了田的另一头。父亲才抬起头,轻轻直起身叫了句,水生,打穗啦。

歇够脚的水生从田埂上站起来下到水田中,转身抱了一把稻穗就打起来。

父亲放下镰刀,也过来打起穗。父亲打得很起劲,稻草里几乎没有了稻穗。父亲说,水生,打干净些,不饱满的谷子以后碾了糠还可以喂猪。

水生说,爹,这湿田烂地不好打,弄不好天就暗了。

父亲说,你这是最后一次跟爹收割稻子,你就好好打吧,说不定天暗之前就打好了。你以后出外打工可千万莫急性子呀。

水生说,爹,你就放心吧,我以后会留钱回来给你的。打工比收割稻子要强多了。

父亲没再说话。他手上的稻穗迎空而下,打得谷斗砰砰直响。

夕阳映在田里,像铺上了一层金粉。父亲说,水生,我打了一辈子稻,就喜欢这个时候的阳光,看起谷子来,像一粒粒金豆子呢。

水生说,爹,那是你的幻觉。小时候,我们村小学的语文老师也常这么形容的。现在,我看哪,这个时候是太阳小些了嘛。爹,你要不先歇歇父亲说,不歇了,趁早装袋吧。

父子俩将谷子装完袋后,夕阳就落下了。四周田里尽是散落的稻草,收割的人们正在往公路上抬包装车。

水生说,爹,请人抬吧。看谁家没个帮手的。

父亲说,将就吧,我还没老呢;何况你也在呀。

父亲躬背,将一包谷子甩在背上,深一脚浅一脚就沿着田埂向公路上走。

水生也背了一包。他想,父亲也真是的,老是这么死干,掏些钱请人背不就省事了。公路上不是有人正等活干吗父亲背得很吃力。

水生见了,心里一阵难受。他拖住父亲说,爹,你就歇着吧,我背就行。

父亲喘着粗气说,人老了,这活气力上不中用了。唉。

你小心啊,别闪着腰,过几天,你还要去打工。父亲说这话时,脸上竟开始绽开了笑容,他一甩手又往背上压了一包。

一星期后,水生离开父亲去省外打工了。

一家工厂要招收仪表工。来报名的人很多。

厂方代表说,不管你学历如何、有没有工作经验,只要能将厂方交代的事做得最好者,就录用。

每个来报名的人都拿到了一大堆宣传单。厂方代表说,谁要是将手中的单子发完,就可获得50元。时间为一天。开始行动了。有人不到半天就散完;有人请人散发;有人干脆往火中一烧了事。那些人早早地领到了50元。厂方代表说,你们都不错,会动脑。

水生开始也这么想过别人的方法,别人也教过他。可是他突然想到了父亲割稻和背包时的情景,他就没有了别的念头。

于是,他挨个地发,整一天,他还没有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来厂代表处,交还剩下的单子。

厂方代表笑笑说,你呀,怎就不动脑呢,这50元可是很好赚的。

水生说,我尽了我的努力,我能收获多少就是多少,我不想为此动歪心,不然,我以后就不能做正事了嘛。

厂方代表说,看不出你还不失农民本色。给,这50元,是你的劳动所得。

水生说,可我没完成任务。

厂方代表说,这50元可不是散单子那50元,这是你的工作奖励,因为你被录取了。要知道,我们招收的不是推销员,而是仪表工,这是一项关系到生产安全的工作,要求人员认真、尽责,靠歪点子、走捷径是行不通的。其他的人挣的50元那只能是辛苦费而已,与工作无关。

水生很激动。他这时才明白,一生像老黄牛干活的父亲为什么总是不轻易说歇,他是在为夕阳前所有的劳动争取一种结果。

三个月后,水生汇回了第一笔工资。他在汇言栏中只写了四个字:感谢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