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亲子教育万事通
7714300000040

第40章 培养幼儿的道德素质(1)

你解孩孑的道德智商吗

(1)孩童是最敏锐的观察者。道德智商不只是从背诵条规得来!而主要是从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而成人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要小孩子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育小孩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2)及时传达信号给孩子。譬如有的六七个月的孩子爱淘气。

喜欢喝完牛奶就扔奶瓶,听奶瓶摔在地上的声音。对这种现象,是随他去,帮他收拾-还是申斥打骂他?正确的方法是,当孩子喝完最后一口牛奶就拿走奶瓶?并一边跟他说话或洗脸。就这样渐渐地。孩子就没有兴趣丢奶瓶了。也就是说。从事情发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教育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小于1岁的儿童也能够调教,不然,长大了便难以教育,成为爱的奴隶就不好了。

(3)良知启蒙阶段。在小孩进入小学前后?这时?小孩开始建立孩子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反映了孩子对待客观现实特别是对人和对己的态度及行为方式,虽然还不是性格的、典型的、完整的表现,但也是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

1岁以内的孩子还不可能作出什么道德判断,也不会有什么道德行为。1-2岁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他们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主要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而2岁以后,随着孩子语言能力不断增强并通过成人语言的强化作用,孩子逐步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时,成人就说“乖”、“好”等词给以强化,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成人就说“不乖”、“不好”等词加以否定,从而使孩子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养成各种道德习惯。以后只要一遇到类似场合,就会毫不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而对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则取否定的态度。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在玩新玩具,一方面自己很想拿过来玩,而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而克制自己,这就是道德感的源泉。

道德判断也是孩子在跟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凡是成人带领孩子一起去做,并且伴以赞许的行和巩固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观。这个阶段,许多的新知识随着书本、音乐、美术和运动等形式,引起小孩的兴趣。小朋友们也开始接触与他们分享知识的老师和教练等。处于这样精力充沛的年龄的小孩,对新鲜事物甚感好奇,好奇和学习心极强,甚至令家长“追不上”、吃不消。但由于小孩正处于学习和启蒙的阶段,家长也应谨慎地尝试明白小孩是怎么去理解事物的。

品格胜于知识。无论我们的孩子成绩多好,无论懂多少道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先教他们怎么做个好人。

1-2岁的孩孑有没有道德行为和道德刊断为,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成人制止或表示斥责的行为便认为是不好的行为。在最初的道德判断中,只有“好”与“不好”两大类,因此,对所有接触的人也只分成“好人”和“坏人”两大类。

当然,对2-5岁的孩子来说,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只是萌芽表现,决不能对他们做出很高的估计和过高的要求。因为他们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只能用具体的人和事来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主要是让他们在模仿周围人的榜样中逐步发展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另外,这时期孩子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不稳定的,需要经常鼓励和督促,不断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习惯。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如何进展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幼儿品德的形成不能一次完成,通过活动交往,不断解决道德要求与个体意愿的冲突,使品德的形成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因此,对幼儿德育教育要充分认识这一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从幼儿情感教育入手,让幼儿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教师以情感带动幼儿,然后要求幼儿付诸相应的道德行为。其次,将品德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多用正面引导,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前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康幼儿的品德是如何形成的

积极鼓励的方法,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幼儿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是纵向延伸的,也是横向联系的,可以散见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洗漱、游戏、集体活动、吃饭、睡觉等无时无刻不包含德育的因素,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德育的机会,及时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另外,幼儿可能出现认识和行为的倒退,这正是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心理稳定性造成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现象:有的孩子懂得不能与同伴争抢玩具,要团结友爱,可是,当某一件别致新颖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而此玩具被另一个小朋友玩得正在兴致上时,强烈的占有欲和好奇心驱使他去抢玩具,于是争吵、打闹、告状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是儿童的自然本性。积极道德因素和消极的情感因素同存并举,我们要通过教育的作用不断地使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得以肯定并保存,使消极的不利因素及时否定并摒弃,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意志,最终达到儿童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教育子女获得成功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幼儿期既是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也是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为了让幼儿成为栋梁之材,切莫错过这个教育的黄金时代。随着幼儿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机能也同步得到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生理前提。这个时期的幼儿口语发展迅速?认知发展由无意识、无目的向有意识、有目的发展。整个幼儿期?幼儿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开始萌发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这个时期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要以德为本,良好的教育会使幼儿终身受益。

象庭品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1)爱心教育。如今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但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其实,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可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眼界,引导他们爱家乡、爱居住的环境,爱名胜古迹和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礼貌与礼仪教育。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主要有以下一些具体内容①礼貌用语。②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应先敲门。③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叫嚷,不损坏公物等。

礼仪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阶梯。幼儿的礼仪教育,其实质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往的问题。尽管幼儿礼仪与成人礼仪有着各不相同的规范与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幼儿礼仪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把礼仪与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联系起来,那么贯穿于幼儿生活中的礼仪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文明的外表,如出门做客要仪表整洁。②语言方面的要求,如见面语、感谢语、告别语。③行为规范,如乘公共汽车给老人让座,幼儿在一起玩耍时不独占玩具等。以上几个方面都将有利于幼儿日后发展,会在社交场合广受欢迎,在社会集体中拥有威信,在家庭里与家人感情融洽。除了家长、幼儿园教师要给予幼儿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必要时也可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暗示和鼓励。不少家庭把礼仪简化为礼貌,礼仪与礼貌毕竟是有区别的。礼仪指的是礼节和仪式,礼貌则是用言语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其共同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对于幼儿来说,首先应加强礼貌教育,礼仪活动往往时间长,有较大的约束性,不符合孩子的天性。现任的礼貌教育普遍还存在两大障碍一是不少独生子女往往以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人,二是在社会、幼儿园、家庭中缺乏榜样和气氛。礼仪教育的过程是渐进而漫长的,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能单纯地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

(3)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①生活自理,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②家务劳动,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有点责任感。

③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参加幼儿园里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良好品格教育。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勇敢,有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

象庭品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1)从小抓起。童年时有一颗对父母兄弟家乡伙伴的热爱之心,到成年才可能发展成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童年时在游戏中激发责任心,长大才可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孩提时玩玩具总是入迷、持久,长大才可能升华为对科学、事业工作的执着与痴情。从小不怕“碰钉子”,长大才可能勇于克服困难。从小尊重父母长辈,团结小朋友,长大才可望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凡此种种,说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贵在明理。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也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引导,孩子只会单纯地对武打感兴趣,容易产生副作用。

(3)榜样示范。父母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如果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老实人,是绝不会取得教育效果的。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切身体会。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的。因此注意形象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白勺形式。

如何强化铖实的花诚实的行为是可贵的,尤其是幼儿有了过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终于说了实话,这就更可贵。因为不说也许谁也不知道,说了反而可能受到责备,因此,承认过失需要勇气。对于幼儿身上闪现出来的诚实火花,父母或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强化。强化的方法有下面两种:

表扬。父母或教师首先要肯定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告诉幼儿这是一种诚实的品质。同时告诉他,父母和老师看到孩子这样诚实,是多么的高兴。希望他今后继续发扬,养成诚实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