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亲子教育万事通
7714300000021

第21章 家庭环项与幼儿教肓(2)

暗示是釆用不明确表示意思,用含蓄的语言或行为使人领会意图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暗示教育能激发他们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了教育,这比用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教育效果更好。比如,当孩子吃手指时,你啪地打一下他的手,大声喝道:“不许吃手!”就不一定会比摇一摇头,用眼神示意孩子停止更有效。因为,当压力过大时,孩子反而更想将手伸入口中。

语言暗示

当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时,你不必逼着孩子答应去,你可以这么说:“在幼儿园时要同小朋友一块玩玩具啊。”从而暗示孩子今天要上幼儿园,并让孩子想到上幼儿园可以有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你也不必直接对孩子说:“不听话的孩子才闹着不去幼儿园。”而将之换成:“某某咋天不乖,他闹着不去幼儿园。”孩子就会明白闹是不对的。当我们要让孩子对某一事有深刻的印象时,也不一定要反复强调,只需用暗示性的语言启发,就能达到目的。比如,教给孩子懂礼貌,我们可以问他:“见到爷爷奶奶你先说什么?”让孩子自己说,“问爷爷奶奶好。”

行为暗示

行为是直观的,很易引起孩子注意。所以,利用行为来暗示孩子也会起到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孩子不好好地吃饭,父母可以模仿大力水手的样子。先吃口菠菜。再伸一伸胳膊蹬一踏腿孩子就会明白。吃好饭力气大,而大口吃起来。

榜样暗示

一个小朋友哭,许多小朋友会随同一起哭起来。这时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哭声停止。老师只需对不哭的孩子表示出赞赏,孩子就会向不哭的学习而停止哭闹。又例如:当妈妈听到奶奶进门的声音,忙将桌上的水果收了起来,孩子就能从中接受到不良暗示:好东西不给奶奶吃。反之,当妈妈把最大最红的苹果拿给奶奶,孩子也会从中学到敬老的好品德。

情境教育

当爸爸在写作时,孩子跑到爸爸桌前又叫又跳,妈妈立即制止当然也行,不过也许妈妈蹑手蹑脚进屋,小声对孩子说咱们到外面玩,不要影响爸爸,效果会更好。当孩子不睡觉时,父母可以指指旁边睡着的小花猫,暗示孩子该睡了。也可以躺在孩子身边装睡,孩子在“大家都睡”的情境之下,也会很快入梦。

如何用非语言行为教育孩

教育孩子时,家长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或传授知识,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外,另一种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这种非语言行为既能表露一个人的意志、性格和情绪,又能表示某些意图。家长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用非语言行为教育孩子呢?

目光的透视

目光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柔和、热诚的目光会给孩子以激励。埋怨、责怪的眼神则使孩子感到不安和失去信心。瞪着大眼、斜着眼则会使孩子有一种盛气凌人、轻蔑鄙视自己的感觉。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保持亲切、和蔼、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能使正在上进的孩子受到鼓舞,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挫折的孩子看到希望,增添力量,使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得到温暖,增强信心。在家庭中,父母应时时注意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孩子的视线,使他感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着他,爱护着他。在交谈时,父母应注视着他,以表示出你在专心听,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知音”。如果在孩子讲话时,你的眼睛不时地左顾右盼,那就会使孩子感到你心不在焉,经常如此,孩子也就不愿在父母面前谈论他的想法和周围发生的事情了。

表情的传递

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面部肌肉松弛露出微笑的神色,使人乐于亲近,令人舒服,给人快慰。板着面孔,面部肌肉紧绷,使人避而远之,望而生畏。家长的面部表情,切不可随自己的情绪或孩子的情况变化而变化。高兴的时候满面笑容,对孩子百依百顺;一旦不如意就迁怒于孩子,这样也会影响孩子情绪。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这种做法:“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至打骂等,使他们畏思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有经验的家长,即便是对待不听话的孩子,也不面露怒容,仍然以一种安详、慈善的表情,等待着孩子的醒悟。

服饰的熏陶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能够体现出他的修养和气质。家长在穿戴上的态度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家长穿着适宜,打扮得体,经常能以整洁、美观大方的服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那么?孩子将会受到形象的、具体的、美的教育?并将会渐渐产生愉快的、健康的心理。

姿态的感化

这里说的姿态,指父母的体态、手势、步态等。父母以姿态帮助说话?可以使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时?看到生动的形象。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父母必须讲究姿态的美?力求使自己的姿态自然、大方、适度、得体,给孩子以稳重但不呆板,潇洒但不做作,文静但不孤高,幽默但不庸俗的感觉。这样不仅使孩子易于接受家长的教导,而且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起到感化的作用。

足何时是教育孩孑的恰当时机

孩子取得成绩时。此时,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心情特别好。家长应在称赞和鼓励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并对孩子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乐于接受的。

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家长不要训斥孩子,而应帮助他进行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所在,使孩子不但学会了怎样走出困境,而且加深了与父母的感情,乐意听从父母的教诲。

孩子有较大过失时。这时的孩子会有负罪感、畏惧感,只要父母能体谅其过失,在指出严重后果的同时,找出原因,孩子是能接受批评教育的。

孩子受到委屈时。由于这时的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事而受到误解和指责。这时家长应保持冷静的态度,在仔细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客观公正地对待孩子。

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极大兴趣时。家长既要鼓励、支持,又要正确引导,教育孩子钻研知识、挖掘潜能、持之以恒。

(6)在别人取得成绩和荣誉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向先进、榜样人物学习,并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

新阶段开始时。如新学期一开始、刚入队或入团时,孩子会产生新鲜感和“从头开始”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家长应因势利导,及时向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会乐于接受。只要家长认真思考和实践,肯定会发现更多的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如何抓住入学前的教育契机

六七岁的孩子,十分向往小学的新生活。他们渴望着背起崭新的书包,跨进学校的大门。他们羡慕那些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盼望自己也能加入少先队。所有这些良好的愿望,都是入学前夕孩子的心理准备,家长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进行适时的教育。

(1)鼓励。要肯定孩子的良好愿望。孩子从家庭到学校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转折点的教育往往能在孩子心头打上深刻的印记。家长的肯定评价,可激起孩子更快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叮咛。要强调学校与家庭、幼儿园的不同,嘱咐孩子听老师的话,有礼貌、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示范。要身体力行,通过“表演”,教孩子如何背书包,教会孩子正确握笔,端正写字的姿势,运用正确的笔顺与笔画。

订规矩。要与孩子商量制订入学后新的作息制度,比如回家要做功课,要锻炼身体,要注意早起、早睡,不能贪玩,不能天天看电视等。制订这些规矩,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对孩子的学习和进步会大有好处。

怎祥给幼儿树立榜祥

榜样教育历来就是学龄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对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因而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并易于为他们效法。实践证明,榜样既可以激发幼儿愉快向上的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抵制环境中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干扰。

榜样教育首先要选准榜样

榜样本身必须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幼儿的人生是从模仿周围生活中的人开始的,然而他们还不具备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他们对榜样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学习榜样还处在一种模仿水平的阶段,凡是他们感到新奇的、有趣的就会去模仿,生活中、艺术中的一些怪模怪样或某些反面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引起幼儿的模仿兴趣。这些特点就要求成人必须选准、选好榜样,确保榜样的先进性,不可树立一个对幼儿无任何教育意义的榜样。

榜样教育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

榜样必须使幼儿能理解、体会,能够使他们接受、效法。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大、中、小班设计不同类型的榜样是一种好方法。

(1)小班幼儿4岁,其特点是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经验也很缺乏,注意的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他们学习榜样还处于对外界的刺激物有进行模仿的水平上。因此,这一时期为幼儿树立的榜样应是那些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人。很明显,教师、父母是这一时期幼儿心目中最受崇拜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走路姿势、说话的情态都受到孩子们的注意,并且他们都会去模仿。因此,教师、父母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中班幼儿5岁,其特点是知识经验有所增长,注意的范围也有所增大。他们学习榜样就不完全是停留在单纯模仿的水平,带有一些分析的色彩。因此,这一时期给幼儿树立一些榜样是必要的。由于年龄相仿,心理特点相同,小榜样的作用往往胜过成人,往往幼儿更能接受。例如:一个怕打针的幼儿虽见过成人打针不哭,但轮到自己时仍会哭,要是先让一个勇敢的小伙伴做个榜样,那就等于是给这个怕打针的小孩一种鼓舞,他也能抑制自己不哭。

(3)大班幼儿(5-6岁)的特点是幼儿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增长,注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他们有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他们学习榜样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因此,这一时期为幼儿树立榜样就要增加一些分析、综合、想象的成分,要有充分的说服力,能引起幼儿的认同。根据这一特点,给幼儿选择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作榜样是完全适宜的。

祥成为有威信的好象长

以身作则。家长首先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2)人格平等。家长和孩子的人格应保持平等,使孩子乐于把家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易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关心爱护孩子。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就会主动向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常与孩子交谈。交谈的目的是为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使亲子间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宽严适当。太宽会使孩子失去约束,不易管教。太严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精神紧张,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孩孑面前谈话要注意什么

不讲别人的坏话。孩子无意听到的这些话,有可能对那个人说出。这不但会伤害那个人,还会造成矛盾和不团结。更严重的是孩子会认为家长心地不善良,人前人后两个样,久而久之,孩子会看不起父母。

不谈论别人的隐私。隐私是当事人视为大忌的事,家长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隐私。

不说孩子理解不了的事。比较小的孩子理解不了诸如男女情感、性,以及重大灾难和战争等问题。哪些话能说,说到什么程度,都要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当夫妻的感情和婚姻出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和相互伤害,更不要单独对孩子说对方的坏话,否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

不讨论使孩子忧虑且无能为力的事。家庭生活出现了困难,孩子有分担的义务,但如果孩子太小,知道后又无能为力,这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谈话千万不可无所顾忌,这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

家长的不适当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通过生活中的言行表现出来,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有些家长担任领导职务,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荣誉钱物从不放过。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养成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不良品质。②有些家长经商做生意,有以劣充优、缺斤少两、见利忘义等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领悟其中的“诀窍”认为规矩守法、老实是赚不了大钱的。③不少家庭的收入提高较快,家长的钱包鼓了,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孩子的吃、穿、用上了档次,零花钱也没有了限制。这些家庭的孩子很难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还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这些家长在无意中对孩子进行的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教育!必然会对孩子树立勤俭节约、劳动致富、助人为乐、忠诚老实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障碍。

改变孩孑喜欢命令别人的习惯

孩子喜欢命令别人的原因可能是:①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②受父母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在家里不用客气,家庭成员之间常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有的家长常在孩子面前命令保姆,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要改正孩子命令别人的不良习惯,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家庭里创造出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其次,家长可这样告诉孩子:“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请别人帮忙应该有礼貌,别人才愿意帮你去做。说话像下命令,别人就会讨厌你,不愿意帮助你。”再者,在曰常生活中,家长要保持敏感性,随时注意纠正孩子命令式的讲话语气,如果孩子用命令的口气说话,家长要坚决拒绝他的要求,直到孩子改变语气为止。

有的孩子常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命令别人,这时家长可告诉孩子:“心里有什么苦恼可以慢慢讲出来,用命令的口气说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

还会把坏情绪带给别人。”若想改掉孩?命令他人龄病,

仅靠讲道理是不够的,家长应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可以每天抽出一段空闲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礼貌用语的口头造句练习,造句活动一定要具有游戏性,引起孩子的兴趣。造句游戏时可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每次选一种礼貌用语,坚持每天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阻止孩孑做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