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亲子教育万事通
7714300000018

第18章 幼儿心理师护(5)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同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孩子的神经纤维髓销化未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孩子的自控力差还同其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如果周围成人经常溺爱他、迁就他,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自我控制力是儿童意志发展的基础,坚强的意志是人才的必备条件。自我控制力特别差的儿童则过于任性、冲动,会影响人际关系和智能发展,造成性格偏异。

(1)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自控能力培养应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体环境中遵守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等。成人如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就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成人要坚持说理,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已经很晚了,孩子仍坐在电视机前不肯去睡,家长若硬拖他去睡,一定会引起他的情绪对立。可以耐心地对他说:“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不来,到幼儿园就会迟到,会影响大家,还会使爸爸妈妈迟到”等。成人坚持这么做,不迁就孩子,又不放弃耐心地说道理,久之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增强自我控制力。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因此,成人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及现实生活的良好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他学习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

如何让孩孑笑常升

当婴儿离开母腹来到人世间,就会睁开小眼睛打量周围的环境,并作出最初的反应——哭和笑。哭易引起大人注意而笑不易。其实婴儿生出来几个小时就会笑了。但这种笑仅是面部表情肌的牵动,还说不上是心理活动,更谈不上情感交流,可称之为“无意识的笑”。

在促使婴儿由无意识的笑转变为有意识的笑的过程中,妈妈的眼睛、笑容、语言和抚摸起着强化刺激的作用。当婴儿开始在妈妈的怀里吸乳时,总是好奇地注视着妈妈的眼睛。如果妈妈伴之以亲切的笑脸能使婴儿产生依恋感和安全感,能促使婴儿较早地露出“有意识的笑”。这时,妈妈以笑来回报,就是一种强化刺激,能促使婴儿笑得更多、更甜。婴儿爱笑、善笑,久而久之,便易形成活泼开朗、无拘无束、合群随和、与人友善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为长大后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幽默风趣、积极乐观的性格打下基础。

相反,做妈妈的如果从不注意逗孩子笑,在给孩子喂奶时也缺少笑意,甚至与人吵闹、生气,孩子看到的是“横眉立目”,是充满怨意的目光,心里就会产生压抑。在此情况下,孩子自然不会笑,也不可能笑,还会逐渐变得爱哭爱闹,表情呆滞。久之会形成烦躁、冷漠、内向、孤僻、倔犟、执拗、不合群、郁郁寡欢等不良个性。

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而能否拥有这笔“财富”也与幼时受父母“笑教育”大有关系。

在生活中,时常有这样的镜头映入我们的眼帘。孩子跑着跑着忽然跌倒在地,然后哇哇直哭却不知爬起来。孩子热得满头是汗也不知道脱件衣服。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不要忽略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自己是指有自我保护意识,有初步照料自己的能力,懂得自尊自爱。孩子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能逐步把这种行为迁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孩子照料自己的一些方法。

让孩子学会保护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如不把异物放入耳朵、鼻孔内,不在阳光下看书等。

让孩子知道做事情时应注意不要伤害自己,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如按电钮时一定要把手擦干;坐自行车时不把脚靠近车轮等。

受到伤害时不惊慌,知道及时向家长报告,并会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擦破皮知道擦药水。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动手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凡事包办代替,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等,简单的料理生活。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孩子才有能力照顾自己。

祥教育孩孑不自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所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幼儿的思维特征。

如何教孩孑学会爱自已

如果让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难以施展的。

那么,家长教育孩子不自私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使孩子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分担共享的道理,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

首先,家长不能让孩子的以我为主的心理任其自流,不能对孩子采取“随他的便”的教养方式。其次,家长还应懂得自私自利的孩子,其性格是不稳定的,很难有较高的智商。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为逐渐减少,树立一个为大众着想的整体观念。

如何让孩孑懂得输与赢

如果孩子只能赢不能输,说明孩子敢于竞争,有上进心不甘落后,这是好的方面。

但如果家长不能加以正确地引导,一味任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可能会太想赢,从而“欺软怕硬”,赢了弱者趾高气扬,碰到强者不敢挑战。这样的孩子不善于与人合作,耐挫力较差。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1)父母与孩子做游戏时,要掌握好让孩子输赢的度和时机。现在,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与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很多时候家长便充当起孩子的玩伴。家长充当孩子的玩伴,在竞赛性游戏中要处理好让孩子输赢的度和时机。当我们要培养孩子对某个游戏的兴趣时,我们要让孩子多赢。当孩子对某项游戏有兴趣,并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游戏规则时,我们要让孩子输几回,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竞赛性的游戏既可能赢,也可能输。既不能让孩子总赢,也不能让孩子总输。如果让孩子总赢,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了赢,经不起失败,变得只能赢不能输了。让孩子总输,孩子会提不起兴趣,失去自信。

(2)多创设条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与成人和孩子玩时不同,孩子们在一起玩,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输赢都必须遵守规则,如果谁输了耍赖,别人就不和他玩了。同伴交往有助于改掉孩子只能赢不能输的毛病。

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①胜败乃兵家常事。做竞赛性的游戏总有人赢,也总有人输。能赢固然很好,输了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尽力。没有尽力,碰到弱的对手或别人故意让的情况,赢了也不值得得意。只要尽了力,碰到强手即使输了也没关系。②认输并不是服输。认输意味着承认自己当时不如别人,但并不意味着甘愿一直不如别人。要分析一下输在何处,以便进一步学习、提高,争取下一次能赢。

教孩子区分竞赛性游戏和合作性游戏。告诉孩子:竞赛性游戏(如棋类游戏)像打仗,要争取胜利,从中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合作性游戏(如过家家等角色游戏)像演戏,所以在游戏时要和大家好好配合。

孩孑有好奇心是件好事

大多数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儿童的生理和智慧发展的标志,做父母的应正确看待和因势利导。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就因幼年好奇心胜,长大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在蛋上他也跟着学,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没有回答却反问道:为什么自己孵不出小鸡,母鸡却能孵出小鸡来?他8岁上学,在课堂上向教师问这问那,弄得教师无法讲课,结果只上了3个月学就被教师送回家去,说他是个不堪造就的“低能儿”。但他的母亲南希沫知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点,就自己教他读书识字。后来他在好奇心地驱使下不断学习,不断实验,一生发明创造有2000多种。

好奇心与孩子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因果关系呢?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做父母的应当珍视这点灵感,并进行有效的启发和诱导,决不能漠然视之,更不应当泼冷水。

当然,启发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求太高,更不要认为孩子有了好奇心就一定会有创造发明,将来要成为科学家了。因为好奇心毕竟只是这一方面的萌芽,距创造发明还有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③当心孩孑患上高楼“独”

如果你发现孩子性格孤僻,怕见人,总是不开心,对一切事情都冷漠,或是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做事情不专心,坚持性差,就要注意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太在意。其实,这些孩子是得了高楼孤独症,这是一种新的儿童心理疾病。

也有些患高楼孤独症的孩子厌食,总是感到疲倦,脸色总是苍白无光,爱生病。对这些表现,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差,想尽了办法让孩子增强体质,可是,效果总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