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亲子教育万事通
7714300000014

第14章 幼儿心理师护(1)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

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儿童都可能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下面谈到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理想”的标志,之所以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可以把它看成是培养儿童应努力达到的目标。

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为大家所公认的是,把智力看做是以思维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智力的高低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心理健康的儿童“身在福中知福”愉快、乐观。当心里有了委屈、痛苦、挫折时,能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儿童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比较差,但是,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行为统一和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了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

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诚实等性格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表现出:有充沛的精力。心情开朗、愉快、乐观。态度积极主动。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注意力能集中。睡眠好。

儿的心理卫生

3-7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的长托在幼儿园,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幼儿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出于母爱之心,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珍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爱和溺爱混淆起来,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要啥给啥,说啥是啥,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子。这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欢欢乐乐,父母快慰,心情舒畅。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有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这样娇惯的孩子,大都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无礼,缺乏独立性,怯懦等。这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另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这对他们长大成才也是有影响的。

其次,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都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的。有人甚至认为,这对形成孩子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今天吵嘴,明天打架,甚至还拉着孩子盲目参战。有的夫妻不和,把孩子夹在中间,拉来推去,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

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据一项少年犯罪的调查来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4岁丧母或丧父的人。另对135名少年罪犯调查,其中有的人出身于破裂家庭。在破裂家庭中,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失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为了孩子,夫妻应慎重对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多为孩子着想。即使是离了婚,父母双方也应多关心孩子的成长。

宝宝心理健康楛数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大人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题号(1)、(3)、(6)、(8)、(11)、(14)选“是”记1分。题号)、(4)、(5)、(7)、(10)、(12)、(13)、(15)选“否”记1分。

得分在11分以上,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很健康,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他的要求,从小培养良好习惯,可激发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大的潜力。

得分在6-10分,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指数为中等,但存在一定的隐忧。孩子成长的道路有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肖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对黑有恐惧心理,不敢独自一人睡觉时,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盖调光台灯。对于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及健康的心理状态。

得分在5分以下,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指数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作为父母,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责无旁贷。你可以针对宝宝相应的弱点慢慢地有耐心地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为宝宝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多带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必要时你也可以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象庭坏境与儿童的心理弃质

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合作、谅解的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并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相处和睦,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榜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专横的封建旧规家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并稍有不听从就给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蛮横、撒谎的习惯,并且逆反心理强,还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过分娇宠的教养态度,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儿童就会因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和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表现为能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家庭中能互相爱护、关心、随和谅解,父母能多给孩子鼓励和诱导,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孩子自尊、自立,对别人热情友好的性格。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提高独立处事的能力。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些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单亲家庭不断出现。首当其冲的是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受人挑唆,走上犯罪道路,这都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到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

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儿奋心理健康离不幵母爱

儿童生长发育离不开物质营养,智力开发离不开信息刺激,心理健康离不开母爱。

母爱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营养素,而儿童对母爱的需要称为“皮肤饥饿”,必须以抚摸、拥抱和亲昵来满足。孩子从出生到3岁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母亲的爱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专家研究指出,如果从出生到3岁之间失去了母爱,其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将极其迟缓,甚至发生心理的变态。国外专家指出,孤儿院的死亡率高,即使活下来的孩子也都爱啼哭,表现也是冷漠、退缩、笨拙和缺乏活力,2岁孩子的智商只相当于正常10个月的婴儿。托儿所的婴儿得到的生理照顾并不比孤儿院的孩子好!但他们有母亲的爱抚!便不会出现上述表现。

新生儿的“皮肤饥饿”和对母爱的渴望是很强烈的。父母或其他抚育者都应尽量满足孩子对母爱的需求。如刚出生的婴儿,最好能让其赤身裸体靠近母亲的胸膛,让新生儿与母亲的肌肤接触,使他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声,而不宜将宝宝捆绑起来(蜡烛包式)单独放在小床里。

母乳喂养,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能让孩子饱尝母爱。哺乳的方式与哺乳者的情绪状态对乳儿身心也有很大影响。

如何与不同年龄的孩孑谈话

9-18个月的孩子刚刚学会用手,便迫不及待地到处尝试,眼前的任何东西都想碰一碰,但这并不是有意捣乱,只是对身边的一切都十分新奇而已。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特别需要有人看管,以免受到意外的伤害。此时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瞪眼睛或皱眉头就可以让小孩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必要给他们做更多的解释,只需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答复(可以或不可以)就行。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耐住性子,有时一个信息需要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宝宝才能记住。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发脾气,因为孩子还没有更多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能够较早度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到3-4岁时就会比较听话。

18个月至2岁半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喜欢展示自己的“威力”,开始学会顶嘴,并且具有攻击性。如果说9-18个月时他们还是“冒险家”的话,现在可就成了“入侵者”和“灭绝者”。你会发现他经常打甚至咬其他小朋友,为了好玩而楸小狗的鼻子或尾巴。这时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哭就是闹,令人头疼。不妨时不时让他们碰点钉子,让他明白花瓶掉在地上会摔碎;小狗不是玩具,它会咬人并会使别人受伤等。你还可以试图向他说明,无论什么人都不应该伤害别人,同时他自己也受这些规矩的保护,比他大的人也不能随便欺负他等。这个时期是对父母耐心的一次考验,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将暴躁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平息怒火,耐心地向他解释原因,效果会好得多,这样还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

2岁半至5岁的孩子爱提问,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个“为什么,此时,在教育孩子时应比以往更注重方式、方法,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孩子开始向外界,尤其是身边的人模仿学习的时期,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孩子在和什么人接触。从这个时期开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正常活动,比如当他正在画画时,你可以先提醒他不久就要吃饭了,而不是要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画笔。在家庭生活中也应给予他们一席之地,暗示他们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但注意不要模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要使他们明白,父母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

什么是反性倾听

所谓反应性倾听,是指简单扼要地重述孩子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通过与父母共同分担不愉快的感受,孩子将会减少受伤害和压力的程度,同时也逐渐增强对自己的情绪及行为的控制能力。面对曰常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失意,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得到改善,彼此关系会更为密切。这就是反应性倾听所要达到的目的。

不少的父母不屑于听取孩子的倾诉,因为有衣服要洗,有晚餐要准备,有工作要做,他们通常或不予理睬,或草草应付,这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未得到重视,于是不愿再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有效的共鸣器和镜子,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种种挑战和失意,并作出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