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7705300000032

第32章 后记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经过一年多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

为林海水写传记,萌生于十多年前。1995年,厦门市侨办、厦门市致公党联合发起“祖国我对你说”的征文比赛。我是厦大侨联、厦大致公党的成员,理应积极响应。因此,我选取了林海水在铁法矿井建设中的二三事,写了一篇《甘洒汗水谱春秋》的文章应征,没想到竟荣获一等奖,被刊登在《鹭风报》上。许多人看了,对我说:“归侨、侨眷长期以来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他们为祖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理应在舆论上有所体现。”于是他们鼓励我把这些事迹写成传记文学出版,这样于现在、未来都有意义。家乡的老朋友看了文章后,惊讶地说:“我们过去都羡慕林海水有个好二叔,大树底下好乘凉,没想到他却有这段感人的创业史,如果你能把他写成一本书,对于后生学子很有启迪意义。”这些来自朋友的鼓励,触发了我为林海水写传记的想法。

我与林海水的关系,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连襟。因这一特殊关系,所以林海水在东北工作30年间,他的弟妹因路途太远无法到东北去看望他,唯我去了两次铁法,亲身感受到他在铁法矿井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倘若要全面展示他为人办事的风貌,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我第一次到铁法,是在铁法煤矿开发初期。1961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外出工作的人纷纷想方设法调回家乡来,林海水的二叔、三叔也要他到香港去,而全身心投入到矿井工作中的林海水,却一反常规,把他夫人温莲英由福建调到辽宁去工作。由于温莲英舍不得让母亲一人留在家乡,我那时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经商议,她先把母亲带到东北暂住,待我毕业分配后再考虑住哪里。若我在南方工作,就让岳母迁到我所工作的地区。于是岳母就由福建迁到东北去与大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了。

1962年,岳母不幸得了胃癌,这年暑假,我与小姨子一起到东北看望岳母。林海水特意到沈阳接我们,然后坐火车到铁岭,再从铁岭坐汽车到小明安碑这个开发初期的筹备中心。汽车站非常宽敞开阔,但这里人烟稀少,只有一家百货店、一家杂货店和一家汽车站饭店,此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商店了,显得非常荒凉。我们在饭店吃了饭,坐上平板胶轮马车,沿着旧胶轮车道蹚过草原,直达小明矿风井附近林海水的住处。主客都一起睡在那一长溜的大土炕上。重病在床的岳母看到我们来了,感到某种满足与宽慰。林海水除了为岳母治病而辛劳奔波外,剩余时间,全都倾注到矿井建设中去。这次抵达铁法,使我深深感到开发初期的艰辛,倘若没有诚毅敬业的精神,很难想象他会把家属调动到这荒凉酷寒的辽北扎根落户。

第二次到铁法,是1978年我应邀到北京参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注释工作。工作完毕,我北上铁法探望林海水,乘坐沈阳到铁岭调兵山的火车直达。林海水已搬到调兵山红楼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去了,住宿条件大有改观,同时他也被提升为铁法矿务局的副总工程师。他带我坐上矿区的列车,到大隆矿、小明矿去参观。在小明矿参观时,矿长和林海水带我在库房里穿上工作服,戴上矿帽、矿灯,乘副井罐笼下到数百米深的井底,穿过大巷,来到主井下的井底车场。这里有井底变电所、水泵房、井底储煤仓,一切都是那么繁忙有序。从远处采煤工作面生产的煤,通过矿车运到井底车场,倾倒在储煤仓里,打开储煤仓,煤又被倒入主井的大型罐笼内,每一罐有数吨重,用大型绞车把数吨重的罐煤,提升至井口,然后顺着轨道倾倒在地面储煤场上。这一宏大的场面,使我深深感受到矿井建设的复杂与艰巨。

正是有了这两次亲身的体验,我萌发了为林海水写一本传记的想法,林海水为人十分低调,认为这是普通人做的普通事,没有什么好张扬的,不肯多谈他自己。那时,他正为二叔林梧桐重建代贤中学的事务操心,我也忙于校内外的教学工作,抽不出时间来。此事遂搁下不提。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2007年,我写的《奔腾的蓝溪水——张明法的拼搏人生》一书,已交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而林海水受其二叔的委托,组建梧桐中学也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于是,我又旧事重提。这一次,他利用空闲时间写了大约一两万字的自传性文字《历史的回顾》,交给我看。后来,他又给了我一本铁法矿务局组织编写的《铁法三十年》,这本书,提供了不少铁法开发建设的原始资料,并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他的思想倾向也逐渐明晰,终于提炼出“诚毅敬业”这一思想主题。有了这一主题,一切材料也就有了归宿。我十分高兴,一气呵成,写完了初稿。

而后,林海水对初稿十分认真地逐章加以删改和补充。特别是“技术奇葩”这一章,纯粹是外行人写外行事,许多技术细节颇有出入,多亏林海水一一加以纠正,该章所花的力气最大,重写好几回,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倘若尚有不足或错误,那是我领会无法做到精确,责任在我。

为了使此书更加完善,林海水的大女婿赵玉文特意利用今年清明节假日,陪我到铁法再次参观了大明一矿、小南矿、大隆矿、小明矿等矿井,并从《铁法市志》的介绍中,加深了对铁法发展的理解。此外,我还与林海水的同事好友赵有芳、蓝广礼、黄廷太、刘宏恩、刘振源、杨立山、李荫玉、邵守业、郑永鹤、王大专等人座谈,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素材,让我深深感到这支技术团队的团结和谐的强大力量,为铁法矿井建设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所提供的大量翔实具体材料,促进了本书的顺利完成。

此书能够顺利地完成还有赖于我的孙女苏远蕙为该书初稿打字,我的儿子苏永延博士在文字上作了许多修饰校正工作,我的老同学上海大学史素瑛教授在百忙中拨冗为本书撰写十分生动的序言,使本书增色不少。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设计等同志在版面、文字及图片安排等方面作了精心细致处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此,我要向一切为此书提供资料、信息,关心此书进展和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苏景昭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