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7689300000029

第29章 生命高于九重天

李培福决定的事,就是精神,就是命令,不容讨论,更不容违背,这在当时揽功诿过、贪虚避实、不敢干实事、不敢有作为的特殊时代,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哪里有人生存,哪里就有疾病;哪里有疾病,哪里就需要医生。景电一期工程建设之初,数万大军奔赴工程建设第一线,指挥部各机关,各直属单位职工,大多数都拖家带口来到景泰川,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常常闹疾病,承担工程体力劳动的民工中,也不时发生伤害事故。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医疗队伍,势在必行。

李培福高瞻远瞩,凭着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从北京地坛医院调集了一批骨干医务人员,来支援景电工程建设。他们大部分是业务骨干,却或多或少有点政治问题;有的是“右派”,有的家庭成分不好,有的有台海关系,有的是学术权威。当时,一般人不敢重用他们,而这些知识分子,也以“知识分子臭老九”为耻,努力往工人队伍里钻,不愿干本职工作,能和工人阶级一起挥镐使锤,觉得是无上的光荣。

可是,李培福敢用他们,“景电”工程需要他们。他们来景泰后,干了不长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活,就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医疗队,分散在各工点进行医疗服务。

这些医疗工作者,身背医药箱,走向自己的服务点。可是,各服务点不可能来了医生就有病人,人人都“革命加拼命”,热火朝天地搞建设,医务工作者总不能背着医药箱,在一边闲看。所以,他们一到工地,将医药箱一放,和大家一样,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之中,偶有伤病员,他们熟练地处理以后,又拿起了铁锨洋镐。所以,医疗工作者身兼双职:既是医生,又是工人;而工人是正职,医生成了副业。

这种医疗服务体系一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可以随时医治伤病员,又增加了劳动力,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

不久,三泵站施工的一位技术人员,名叫季云璐,早上还好端端的,喝了两碗玉米糊糊,吃了一个一混面干粮,精精神神到工地上施工,10点钟左右,突然捂着肚子,蹲在地上,头上的冷汗直往外冒,大喊肚子痛。正在基坑里劳动的卫生员周大夫,马上来到季云璐身边,把脉,量体温,用听诊器检查,完了打了一针安痛定。可无济于事,病人疼得越发厉害了。周大夫根据病人发病情况和疼痛部位判断,认为病人患的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住院手术治疗。当时没有车,人们七手八脚把季云璐抬到一辆架子车上,两个小伙子拉着架子车,向指挥部卫生所飞奔。周大夫一手抓着季云璐,一手在架子车栏杆上使劲往前推,以期尽快赶到卫生所。终于到了卫生所,可是卫生所里一个人也没有,所有的卫生人员都下工地了,手术无法进行。虽然有几个主刀大夫,也不知道在哪个工点上,无法联系。

季云璐的脸色由白转青,汗已出尽,叫唤声越来越微弱。万般无奈,周大夫托用关系,多方联系,调了一辆卡车,将季云璐送到了景泰县医院(当时在芦阳镇),可惜,人送到了,生命也终止了。周大夫蹲在县医院门口哭了一夜。

第二天,李培福就知道了季云璐的事。他一面指示指挥部后勤组处理好季云璐的后事,特别关照要现场开追悼会,一面召开指挥部党委会议。李培福一个人老早就坐在主席台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参加会议的干部陆续走进会场,心里都忐忑不安,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议将是什么样的内容。

等与会人员齐了,李培福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办起自己的医院,让我们的职工有个地方看病,绝不能让季云璐的悲剧再在我们职工身上发生。”底下有人悄声嘀咕:办医院干什么,小病卫生所就解决了,大病有景泰县医院,再大的病县医院都解决不了,我们办起个医院顶啥用;再说了,工程建成后,我们都该走哪里的走哪里,终不成一辈子待在这个破地方。

“我们办医院,似乎跟工程主调不沾边,其实不然。我们一期工程结束了,还有二期工程,许多职工可能会扎根景泰川,要让他们有盼头,各方面的服务设施就要配套建设,医疗服务关乎人的性命,是头等大事。我们办医院的条件已充分具备了,我们有人,有北京地坛医院的一大批优秀医务工作者,让他们耗费在劳动上,是我们对人民极大的犯罪,革命的分工不同,所做出的贡献是一样的,还是那句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决定,三天以内要办起自己的医院,具体由办事组张自强同志负责。”李培福掷地有声地说。

其实,有些事情,说是开会,也就是传达精神,传达命令,李培福决定的事,就是精神,就是命令,不容讨论,更不容违背。这在当时揽功诿过、贪虚避实、不敢干实事、不敢有作为的特殊时代,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天时间办起一所医院,且没有任何设备,张自强深感任务之艰巨。他一连跑了好几个单位,最后通过景泰县卫生局,借得县防疫站的一所小院,暂定为指挥部医院院址。

县防疫站小院里,是一座“工”字形房屋,虽然不甚宽敞,但药房、诊断室、病房都可以分开,又合为一个整体,方便实用。有了院址,张自强又派工作人员分头到各工点召集医务人员,一面把原卫生所里闲置的一台从北京月坛医院带来的X光机搬到防疫站安装起来,并向县医院借了一批常用药品,充入药房内。第三天,指挥部医院正式开门营业,挂牌“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医院”。

第三天下午,李培福准时前来视察医院,张自强陪同视察,他一面庆幸自己按时完成了任务,一面惊讶李指挥办医院的决心。好悬呀,如果自己稍稍松懈一点,那么,有可能会被“批判”呢!

李培福先视察了病房,病房在右“工”字头,有8张病床,虽然简陋,倒也整齐干净;然后视察了药房,药房在左“工”字头,靠墙一架旧药架,药品不多,倒也摆放整齐,像模像样,只是缺少个中药柜。李培福说:“先就这样,要尽快上中药,老祖宗的东西,靠得住。”接着视察了紧靠药房的X光室,还让现场进行了演示,一切正常;最后视察了诊断室和医务室,诊断室在“工”字中间的会议室里,有十多个大夫,有点拥挤,可也勉强转得开;诊断桌上方贴着“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眼科”的字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室多科,倒也有特色;医务室里有四个护士,备有四个铁质饭盒,用做煮针消毒之用;另有两张床,一张用于打针,一张用于做手术。

视察完毕,李培福满意地点了点头,双手拄着拐棍,对张自强说:“你办得不错,三天时间,就办成了一所医院。有些事就是这样,你要办,马上就办成了;你要拖,可能就永远拖下去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医院的经验很好,认真总结一下,在下次会议上交流。”同时指示张自强,各工点的卫生员还是不能缺,已经调走卫生员的工点,要尽快补上,采用指挥部医院下设医疗点的医疗服务体系,既要面向生产第一线,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又要有个大本营,办出高效一流的医院。

指挥部医院办起来不久,就声名鹊起,除工程建设人员就医以外,更多就医者是景泰县的群众,后来影响扩大到靖远、古浪、内蒙古等邻近地区,几乎每天都有外地来的就医者,特别是眼科,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即使省城兰州,眼科水平在某方面都赶不上指挥部医院,以至到后来八十年代,景泰县的眼科水平还驰名省内。

更为重要的是,曾经必须送兰州治疗的伤病员,现在指挥部医院就可以治愈,累积下来,为工程节省了数十万元的医疗经费,加上医院的创收,总节省资金达100万元之多,相当于六十分之一的工程建设投资,如果折合成建设灌区土地面积,则高达5000亩之多,也就是说,指挥部医院为景电工程隐性建成了5000亩黄灌水地,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由此可以看出,李培福下定决心创办指挥部医院,实为统揽全局,棋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