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7689300000027

第27章 是非功过任评说

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做人的原则,一要遵守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热爱祖国,决不能干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

“景电”一期工程胜利在望,“国庆”上水是铁定的目标在即,30万亩良田即将灌溉上黄河水,按两亩地养活一口人计算,那么,一期工程将会养活15万人口,可以解决15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在景泰乃至甘肃可谓是一大喜事,也是一大幸事。

但是,李培福的眼光更加长远,他心中装着景泰、古浪40万人民,他关心景泰、古浪4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早在一期工程踏勘阶段,李培福就定下了景电工程要分期建设的方案,先建一期,后建二期,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搞三期。

随着一期工程的顺利进展,李培福又开始筹划二期工程了。

1971年8月,李培福从黄河沿到草窝滩,从草窝滩到漫水滩、白墩子滩、鸡爪子滩、海子滩、刘家滩、大墩滩……当吉普车走到大靖(当时更名为大景)公社长城大队时,瓢泼大雨袭来,道路泥泞,吉普车打滑,无法前行,只好在长城大队暂住避雨。

吃了一顿派饭,是长城大队当时老百姓家比较上档次的饭——黄米稠饭炒酸菜,饭后在大队队部下榻。看看天越来越黑了,不见雨停的迹象,又不能老早入睡,又没事可干,李培福对大队书记说:“李书记,附近有没有象棋爱好者,找一个来下一盘棋。”

还真问到点子上了,如果说长城大队丰收什么,就是丰收“棋匠”。二流、三流的“棋匠”一大堆,就是一流“棋匠”也有两个,特别是有位名叫狄琪的“棋匠”,是武威地区的象棋冠军,人们都说“狄琪棋不低”。要陪省长下棋,得有点水平,大队书记找来了狄琪。

点了一盏罩子灯,李培福和狄琪摆开了战场,在棋盘上厮杀起来了。

第一盘,狄琪输了。当然狄琪一开始是有点让的意思,可到后来,尽力杀将下来,还是输了。所以,下第二盘棋时,狄琪十分谨慎,棋走得比较慢。李培福一边下棋,一边和狄琪聊天,自然聊到了象棋上,李培福要狄琪聊聊本地有关下象棋的掌故。

这下问到狄琪的骄傲处了,他给李培福讲了一个尕高棋的故事。说是前清时期,新疆发生叛乱,朝廷派左宗棠前往平叛,左宗棠的队伍到大靖时,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因为当时的大靖比较繁华,有“小北京”之称,俗语说“大靖土门子,家家存银子”。休整期间,左宗棠找来尕高棋下棋,整整一天时间,从早到晚,只下了一盘棋。最终,左宗棠赢了,但赢得太吃力了,感觉到尕高棋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强劲的棋手。可惜,第二天部队要出发,没机会再下一盘,左宗棠恋恋不舍地出发了。新疆收复以后,左宗棠回京时,路过大靖,又专程找尕高棋对弈,结果不到两个时辰,左宗棠连输三盘,感觉到自己的象棋水平比尕高棋差好几个档次,便问尕高棋,前后不过三年,为什么水平相差这么悬殊,是否得到了什么高人的指点。

“你猜,李主任,尕高棋怎么回答了?”狄琪显得很激动,有意卖了个关子。

“怎么回答了?”李培福没猜,顺着狄琪的话问。

“尕高棋说:‘左大人,你出征新疆时,抱着必胜的信念,我和你一天一夜下了一盘棋,虽然艰难,但最终你胜了,是鼓励你:此次出征,艰难无比,但终会取胜。现在,你胜利凯旋,自会居功骄傲,我不到两个时辰赢你三盘,是要杀杀你的傲气。得罪了,得罪了。’”

“左宗棠万万没有料到,在如此一个小地方,仅有这样的高人,百般请求尕高棋随他上京,可尕高棋执意不肯,左宗棠怏怏不乐,悻悻离去。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块左宗棠亲手书写的‘棋王’匾额被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尕高棋手中。可惜,尕高棋从此隐居南山,再也没有出现过,不知所终。”

“这尕高棋就是我的先祖,是我们狄家人啊!”狄琪下棋时不爱言谈,可说起尕高棋,则眉飞色舞,一脸的自豪,仿佛尕高棋是他们狄家的状元公。

李培福棋也下过瘾了,故事也听如法了,在大队队部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竹子雨噼里啪啦下个不停,大靖公社革委会主任冒雨步行来到长城,要请李培福到公社下榻,李培福说:“哪里也不去,我还要和狄师傅下棋,听故事。”革委会主任要陪李培福,被李培福撵走了。

狄琪看到李培福这么大的官,又如此随和,棋下得更加从容了,故事讲得更加精彩了,他又给李培福讲了几个关于牛鉴的故事。

说我们武威,前清时还出过一个大人物,名叫牛鉴,是进士及第第七名,乃武威科举历史上考取功名最高的一位,当过太子太傅、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出任江南主考官,主持江南举子的考试。江南历来出才子,这些才子看不起牛鉴,认为牛鉴只不过是个西北乡巴佬,没资格任他们的主考官。而牛鉴呢,也有意要杀杀江南才子的傲气。考试那天,牛鉴拿着一面鼓,一个锥子,到考场上,把锥子插到鼓上,然后翻开一本书阅读。江南举子左等右等,不见主考大人出题,就有人私下耻笑牛鉴:作为主考官,老半天了搬着书本还出不了考题。结果,考试时间到了,牛鉴宣布交卷,江南举子全交了白卷,埋怨牛鉴连考题都不出,就要收卷。牛鉴说:“题早出了,我们西凉童子都知道,是‘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我出的不是‘锥刺股,刻苦读书’吗?”江南举子傻眼了,无话可说。牛鉴给朝廷汇报:本科江南没人才。生生将江南举子压了三年。从此,江南才子再也不敢小觑我们西北人了。

牛鉴在两江总督任上时,荣归故里,凉州府黄土铺路,清水洒街,全城戒严,隆重迎接牛鉴。有位干巴老头,抱着几片煤块子,被堵在南城门外,进不了城,衙役们嫌他有碍观瞻,正要驱赶他,牛鉴的轿子到了。牛鉴掀起轿帘一看,认得那干巴老头是自己的老师,忙从轿子里下来,给老师作揖问好。干巴老头见了牛鉴,说:“牛鉴,把我的煤块子夹上!”老头在前面走,牛鉴在后面夹着煤块子跟着,轿子空着,凉州府大小官员也都下了轿子,跟在牛鉴后面。牛鉴几次三番要老师坐轿子,老头死活不肯坐,一直到雨亭巷,把煤块子送到老师家,牛鉴才回府了。这是“牛鉴夹煤块子”的故事。

据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慈禧太后西幸武威,牛鉴贡奉上武威的特产——小米煮山药蛋拌面,武威人叫做山药米拌面,意思是显示武威地方穷,贡奉不起好东西,以减轻武威的赋税。没承想适得其反,慈禧太后喝山药米拌面后喝上了瘾,回京后下旨让武威进贡小米,加重了武威的赋税负担。老百姓骂牛鉴:做的是两江总督,忘不了武威的小米,害得老子们有苦没处诉,三天吃不上一顿山药米拌面,心里干焦干焦的。牛鉴也觉得好心办了坏事,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便琢磨出一个道道。一次,慈禧太后喝山药米拌面时,牛鉴指着饭碗说:“老佛爷,您在碗里吹一口看。”慈禧太后一吹,碗里米汤皮皱成了一堆。牛鉴说:“武威的小米虽好,吃多了人容易衰老,会增加皱纹,像碗里的皱纹一样。”慈禧太后大惊失色,斥责牛鉴为什么不早说,还对着镜子看了半天,感觉到脸上的皱纹的确增加了不少。于是,下令停止武威进贡小米。

李培福听得饶有兴趣,听出了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什么官,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是好官,他更加坚定了建设“景电”二期的信心。

狄琪讲到高兴处,忘记了下棋,也忘记了雨已经停了,继续讲牛鉴的故事。说《南京条约》签订时,洋鬼子的轮船进不了长江口,原因是诸葛亮早在三国时,就预见到洋鬼子要侵略中国,在长江口设下了九道梅花铡。洋鬼子的船又大又重,吃水深,船底正好够着梅花铡,被梅花铡铡穿了船底,干急无奈何。慈禧太后责令牛鉴,要限期排除障碍,以免再开罪于洋人。牛鉴迫于慈禧太后的压力,大量征调武威的大麻,武威的大麻又长又有韧性。在武汉段长江中放入大麻,大麻飘飘荡荡走向长江口,缠死了梅花铡,洋鬼子的船只才得以进入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所以,武威人爱说牛鉴,也爱骂牛鉴。

是啊,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做人的原则,一要遵守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热爱祖国,决不能干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李培福觉得,狄琪棋下得好,故事讲得更好,通过讲故事,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智者在民间,高人在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