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临床处方手册(第3版)
7594400000037

第37章 骨科(1)

(第一节)骨折

一、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青少年及儿童多见,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

R.诊断要点

(1)有外伤或产伤史。(2)骨折局部肿胀疼痛、畸形。(3)骨折部位压痛,可触及骨摩擦音。(4)骨折分离严重时,骨折端可隆起于皮下。

(5)伤侧上肢不能主动用力上举和后伸。(6)幼儿骨折,压迫锁骨时,病儿则啼哭。(7)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儿童青枝骨折或不全性骨折,用颈腕吊带悬吊2—3周。成人无移位的裂隙骨折行8字绷带固定4—6周。

(2)手法复位外固定:锁骨中1/3或中外1/3有移位的骨折,骨折重叠移位小于2cm,于血肿内麻醉,手法复位,方法如下:患者坐在椅子上,抬头挺胸,双肩后伸,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双侧腋窝置棉垫,用8字绷带或锁骨带固定4—6周。定期复查,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2.药物处理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1)有喙锁韧带断裂的锁骨外端或外1/3移位明显的骨折。(2)粉碎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3)开放性骨折。(4)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导致不稳定的。(5)多发伤患者或双侧锁骨骨折,为利于术后早期活动的。

(2)手术方法: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骨折部位选用张力带钢丝或钢板螺丝钉固定,不宜采用单枚克氏针或钢丝内固定,因固定不牢,易导致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克氏针移位退至皮下顶压皮肤,甚至克氏针移位进入胸腔。术毕用8字绷带固定或患肢悬吊4—6周。

R.处方

R.警示

(1)外固定前应检查有无神经血管压迫症状,并记录在案。(2)外固定时,双侧腋窝置棉垫,防止血管神经受压。(3)外固定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肢远端感觉运动情况,桡动脉搏动强弱情况。若发生血管神经受压,应及时解除外固定,必要时行手术治疗。(4)切开复位内固定不宜采用单枚克氏针或钢丝,易导致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行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时,克氏针尾端折弯埋于皮下,以防止移位。行钢板螺钉固定时,其骨折两端应有各3枚螺钉,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利于早期活动。

(5)固定期间应鼓励患者做手指屈伸活动,解除外固定后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二、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骨折较少见。占全身骨折的02%左右,且多发生在肩胛骨体部和颈部。在许多病例中肩胛骨骨折本身不被作为单独的损伤,而是作为局部多发损伤的陪衬。

R.诊断要点

(1)有明显的外伤史。(2)受伤部位肿胀或皮肤有挫伤。(3)骨折部位压痛。(4)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5)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一般无明显移位或移位不大的肩胛体部骨折、肩胛颈和肩胛盂部骨折,不需手法复位,仅用三角巾悬吊伤肢即可,制动时间3—4周,然后进行功能锻炼。

(2)手法复位局部制动:严重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在局麻下手法复位或将伤肢外展外旋70°位牵引,重量为2—4kg,持续3—4周,然后改用三角巾悬吊2—3周。

2.药物处理消肿止痛。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1)在冠状或横截面超过40°成角或移位超过1cm不稳定的和移位的肩胛颈骨折。(2)合并同侧锁骨骨折。(3)肩峰和喙突的骨折移位超过5—8mm。(4)肩盂和盂缘骨折,关节内骨折有3—5mm的移位。(5)骨折的疼痛性不愈合。

(2)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具体位置,使用前入路或后入路并配合相应的手术体位,选用4.0mm空心钉或接骨板与3.5mm的皮质骨拉力螺钉的结合,来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术毕三角巾悬吊3—4周。

R.处方

R.警示

肩胛骨骨折多为粉碎性,亦有横形或斜形,一般无明显移位或移位程度不大,很少需要手术切开复位,行三角巾悬吊即可获得骨性愈合,悬吊期间嘱患者做手指屈伸活动,解除制动后,鼓励患者做肩关节的外展、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对少数肩关节运动受限者,进行康复治疗。

如行手术治疗,术中最好能用C臂机进行至少2个平面的透视检查,以避免内固定物进入关节内;手术入路中,要避免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较常见,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多见。根据暴力大小,骨折分为裂纹型,外展型,内收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

R.诊断要点

(1)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引起。(2)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3)局部压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4)纵向叩击试验阳性。(5)有时可听到骨擦音。(6)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时,部分患者有神经损伤,以腋神经多见,臂丛神经也可发生。(7)肩关节前后位和穿胸位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移位程度。(8)如标准X线片不能清晰显示主要骨折特征及关节面受损情况,可做CT检查加三维重建。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老年人的外展嵌插型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并固定伤肩4—6周。

(2)手法复位外固定:骨折明显移位时,需行手法复位,局部血肿内麻醉或臂丛麻醉,患者仰卧位,助手握住伤肢前臂近端,肘关节屈曲90°,另一助手用宽布带绕过腋窝做对抗牵引,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纠正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然后行外展架或超肩石膏托固定,摄X线片复查,若对位满意,则定期门诊复查。

2.药物处理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1)骨折严重移位,手法复位失败者。(2)骨折断端不稳定,疑有软组织嵌入。(3)病程较长,肿胀明显,不能手法复位。(4)合并肩关节前脱位。(5)年轻患者,其结节骨折移位超过5mm,骨干移位超过2cm,或肱骨头部移位超过40°。

(2)手术方法:肩关节前内侧切口,术中保护头静脉,骨折复位后,根据骨折类型选用松质骨螺钉或支撑钢板内固定,忌用克氏针内固定。

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时,首先取出肱骨头,继之复位,内固定,再按肩关节前脱位整复。切口内置引流管接负压袋,患肢行三角巾悬吊,24—48h拔管,10—14d拆线,4—6周解除外固定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R.处方

R.警示

肱骨外科颈骨折,应摄X线肩关节前后位及穿胸位片。手法复位外固定后需定期复查,一般每周1次,如骨折再移位,尤其是青壮年则切开复位内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应仔细检查有无神经损伤,除腋神经外,其他神经亦须检查,必要时做肌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尽量减少骨折块的暴露,并做植骨的准备,选用松质骨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忌用克氏针内固定,不但固定不牢,且易产生并发症。笔者曾遇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在外院行克氏针固定,因克氏针游走,刺破动脉,形成假性动脉瘤,继之压迫桡神经,致前臂伸肌麻痹,切除假性动脉瘤,桡神经仍未恢复,1年后行前臂屈肌代伸肌术。如无其他合适材料,而选用克氏针做内固定时,其尾端须折弯,防止其游走,损伤其他组织。对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可考虑行工期假体置换。

四、肱骨大结节骨折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较少,常与肩关节前脱位和肱骨外科颈骨折同时发生,而前者多见。

R.诊断要点

(1)多为跌伤引起。(2)肩关节外侧肿胀疼痛,局部压痛。(3)肩关节活动障碍,特别是外展位。(4)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呈典型“方肩”畸形,Dugas征阳性。(5)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移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骨、关节损伤。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无移位的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老年患者(≥60岁)且移位小于1cm用三角巾悬吊3—4周。

(2)手法复位外固定:合并肩关节前脱位者,脱位整复后,肱骨大结节一般均能复位。X线摄片证实复位满意,患肢行三角巾悬吊,肩关节与胸壁固定3—4周。

2.药物处理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1)有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2)肱骨大结节骨折被拉至肱骨头的上方。(3)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移位时。

(4)年轻患者,大结节骨块移位大于5mm。(5)骨折块成角大于40°。

(2)手术方法:

肩关节前内侧切口,显露骨折块,复位,用空心钉或张力带内固定,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时,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肢悬吊3—4周。

R.处方

R.警示

(1)肱骨大结节骨折较少,需手术治疗者更少,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时,常在肩关节整复时肱骨大结节亦随之复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时,需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外固定3—4周,解除后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时,必须仔细检查有无神经损伤,并记录,同时向患者交代。(3)手术患者,应解剖复位,内固定应牢固、可靠,以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五、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好发于肱骨的中段,其次为下段,上段最少,而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R.诊断要点

(1)外伤史、跌伤或直接挤压伤。(2)局部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3)上臂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4)合并桡神经损伤,有腕下垂、虎口部位痛觉减退或消失。(5)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无移位的肱骨干骨折行管形石膏或功能支具固定8—12周。

(2)手法复位外固定:臂丛麻醉,术者与助手做对抗牵引,先纠正骨折端的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再纠正侧方移位。若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下应外展位固定,或用外展支架。中下段骨折用“U”形或“O”形石膏固定,并用三角巾悬吊前臂。X线摄片复查,若对位对线满意,则定期复查,发生再移位宜手术治疗。

2.药物处理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1)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2)肱骨干骨折,断端疑有软组织嵌入。(3)肱骨干多段骨折。(4)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麻痹。(5)肱骨干开放性骨折。(6)同一肢体有多处骨折和关节损伤。

(7)双侧肱骨干骨折。(8)病理性骨折。(9)血管损伤。瑏瑠骨不愈合。

(2)手术方法:采用上臂外侧切口,分开肱二、三头肌间隙,在其中下段解剖桡神经并保护之,骨折复位后用钢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忌用钢丝捆扎骨折块,桡神经勿紧贴钢板,以软组织隔开。

R.处方

R.警示

肱骨干骨折,特别是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术前应检查记录。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常规解剖桡神经并加以保护,防止损伤。

神经与内固定物相接触时,应将神经浅置。在闭合性骨折时,桡神经麻痹多为压迫引起,很少为断裂,一旦解除压迫神经功能将逐渐恢复。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若神经功能在伤后3—6个月仍未恢复,可结合肌电图检查进行手术探查,行神经松解术。内固定要求牢靠,钢板内固定时,以6孔为宜,也可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若骨折接近上、下关节时,选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忌单用螺丝钉内固定,骨折块禁用钢丝捆扎。肱骨干骨折愈合较慢,一般需要3个月或更长时间,术后是否需要外固定则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是否牢固而定。

解除外固定后,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因内固定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外固定时间又短,导致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现象时有发生,应引以为戒。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时,手术医师需有一定经验。

六、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小儿多见,根据受伤机制不同,通常将骨折分为伸展型和屈曲型。

R.诊断要点

(1)有跌伤史。(2)肘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3)肘关节上方压痛,活动时疼痛加重。(4)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5)合并神经损伤时,有受损神经所支配的感觉运动障碍。(6)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石膏固定2—3周。

(2)手法复位外固定:骨折移位、受伤时间尚短,先行手法复位。

在全麻或臂丛麻醉下,术者和助手做对抗牵引,先纠正侧方移位,然后再纠正前后移位。原则上伸展型骨折屈曲位固定,屈曲型骨折伸直位固定。摄X线片复查,若对位对线佳,则定期复诊,抬高患肢,并密切观察肢体远端感觉运动及血循环情况。如疼痛难忍,手指麻木发绀,手指伸直时疼痛加重,则随时复诊。疑有缺血性肌挛缩,应立即解除外固定,并采取积极措施。若复诊期间骨折再移位,则手术治疗。

(3)骨牵引及外固定:因受伤时间较长,肿胀严重,失去手法复位机会,则行尺骨鹰嘴牵引术。重量为2—3kg。待消肿后5—7d再进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并定期复诊。若骨折再移位,选用手术治疗。

2.药物处理消肿止痛。

3.手术治疗

(1)血管探查术:(1)适应证:骨折复位后,肢体远端疼痛、麻木、桡动脉搏动减弱、感觉异常等早期缺血性肌挛缩表现。(2)手术方法:全麻或臂丛麻醉,取肘正中“S”形切口,解剖正中神经和肱动脉,切断肱二头肌腱膜,松解肱动脉。若动脉破裂则行修补术,如血管痉挛,变细,用05%—1%普鲁卡因行血管外膜封闭,温盐水湿敷,并同时行骨折内固定。

(2)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适应证: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再移位,合并神经损伤。(2)手术方法:取肘关节外侧或后侧切口,笔者常用后者,术中常规解剖尺神经,骨折复位后,用2枚细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埋于皮下或裸于皮外,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2—3周,解除石膏后即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待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

R.处方

R.警示

肱骨髁上骨折,特别是伸展型,若处理不当,易导致Volkman挛缩,其后果十分严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应向家长作详细的口头和文字交代:如肢体远端疼痛加重,手指发麻,感觉异常等早期缺血性挛缩时,应立即来院复诊。对这类患者采取积极措施,严密观察,直至手术探查。若无早期缺血性肌挛缩,于伤后3d复查,然后每周摄X线片1次。由于肱骨下端扁而薄,骨折复位后容易再移位,一旦移位则采取手术治疗。肘关节后侧切口,术中须解剖尺神经并保护之,注意内侧克氏针不要与尺神经紧贴以防损伤。外固定时间2—3周,解除后,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神经损伤,依次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骨折复位后大多数能自行恢复,首诊时应详细检查有无神经损伤,并记录在案。

七、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好发于青壮年。骨折常为粉碎性,复位困难,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肘关节都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

R.诊断要点

(1)外伤史,多为暴力引起。(2)肘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3)肘关节呈半屈曲状,前臂多处于旋前位。(4)肘部广泛压痛,肘后三角形骨性标志紊乱。(5)合并神经损伤时,有感觉运动障碍。(6)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以及有无合并肘部其他骨与关节损伤。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局部制动:无明显移位的肱骨髁间骨折行石膏托固定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