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临床处方手册(第3版)
7594400000019

第19章 普通外科(6)

(1)急性阑尾炎发病后,未经及时治疗或仅用一般性抗生素等治疗,其症状迁延、未消退。(2)发病后5—7d,阑尾处扪到包块时应考虑有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3)查体右下腹或右髂窝内扪及固定、压痛、边界不清的包块。(4)全身中毒症状轻微或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5)B超检查可有助于发现阑尾周围脓肿。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流质或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休息。

(2)动态观察包块有无缩小,压痛轻重及肌紧张的范围是否缓解,中毒症状是否改善。包括复查B超、化验等。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脓肿扩大,局部疼痛、压痛范围增大;2)全身中毒症状加重;3)老年、儿童、妊娠患者。

(2)手术方法:

1)手术切开引流;2)B超引导下穿刺或置管引流。

R.处方

R.警示

(1)盲肠后位的阑尾周围脓肿,常引起腰痛、高热,而腹部体征不明显;脓肿位于盆腔内,常有便意或尿频等症状。(2)对脓肿较大、波动明显、有破裂趋势者;对老人、儿童、妊娠患者,均应早期手术引流。(3)手术以引流为主,如阑尾显露方便,也应切除阑尾。

七、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且反复发作,难以愈合之慢性、感染性、缺血性梭形溃疡。

R.诊断要点

(1)便时及便后肛门剧痛伴便秘。(2)肛门后侧多见裂口,急性肛裂基底部为红色,慢性为灰白色,有时其下端可见突出皮赘即“前哨痔”。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保持大便通畅、局部清洁热浴。

2.药物处理止痛解痉。

3.手术治疗

(1)肛裂切除+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

(2)肛裂切除+右方内括约肌切开术。

(3)肛裂切除皮瓣移动术(VY型皮瓣移植术)。

4.特殊治疗

(1)硝酸银烧灼、冷冻疗法。

(2)肛管扩张疗法。

R.处方

R.警示

肛裂用药物治疗时禁用吗啡类药物以防便秘。

八、痔

Thomson在1975年首次提出痔的现代概念:痔是直肠下端的唇状内赘或称肛垫(analcushions),是每人皆有的正常结构,协助括约肌纤维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就是痔病(heammorrhoidaldisease)。

R.诊断要点

1.便血、内痔脱出、黏液外溢、疼痛是痔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痔病的分期1期:以出血为主,不脱出;2期:排便时痔疮脱出,便后自行回纳;3期:脱出后用手可回纳;4期:用手也无法回纳。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适用于1期痔病,包括: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

(2)加强体育锻炼和提肛运动。

(3)热水熏洗、针灸、理疗、敷贴等。

2.药物处理适用于1期痔病。

3.手术治疗适用于3期和4期痔病,包括:

(1)痔疮环切术,又称Whitehead术,有明显的并发症。

(2)外切内扎术,又称MilliganMorgan术,包括:外切内扎缝合术;肛管成形术;悬吊术。

(3)PPH(ProcedureforProlapseandHemorrhoids,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由Longo等1998年提出的治疗3期、4期脱垂内痔的新方法,现已在国内外迅速得以推广。

4.物理治疗适用于2期痔病,包括:

(1)高温治疗:激光红外治疗仪、高频刀、射频刀、微波刀。

(2)冷冻治疗。

(3)套扎疗法。

(4)注射疗法:注射硬化剂,代表性的是“消痔灵”。

R.处方

R.警示

(1)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不需根治。(2)只有并发出血、脱出、嵌顿或血栓形成时才需治疗。(3)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其主要症状。(4)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只有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3期、4期内痔周围支持组织被广泛破坏后才考虑手术。

九、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

R.诊断要点

(1)排便时自觉肿物脱出肛门,便后有排便不尽、肛门下坠、酸胀感;此后,经常性脱出。患者都有缓慢的发病史。(2)直肠指检括约肌松弛。(3)蹲位即可见脱垂组织,呈圆形,有环形皱襞或放射状皱襞。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

(2)加强体育锻炼和提肛运动,如:下蹲、站立用力紧缩肛门。

2.药物处理适用于便秘者。

3.手术治疗

(1)肛门环缩术。

(2)直肠悬吊固定术。

(3)肠管切除术。

(4)盆底修复术。

4.注射治疗注射硬化剂于直肠周围或直肠黏膜下。

R.处方

R.警示

直肠黏膜脱垂需与环状痔相鉴别。环状痔外观黏膜为梅花瓣状、易出血,直肠指检括约肌不松弛。

十、结肠癌

R.诊断要点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2.腹痛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

3.腹部肿块多为肿瘤本身。

4.肠梗阻症状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

5.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低热。

6.高危人群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1)I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4)以下五种表现具2项以上者: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7.辅助检查对上述情况疑为结肠癌时,行下列检查有助确诊:

(1)纤维结肠镜检查:是首选检查项目。(2)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3)B超、CT检查。(4)癌胚抗原(CEA)测定。

R.治疗程序

1.一般处理术前肠道准备。

(1)常用的准备法:

1)饮食:术前3d改半流质,术前2d改流质。

2)清肠:术前3d每晚服泻药,可选用番泻叶10g配温热水1500ml冲服或复方导泻液500ml配水至2000ml口服。术前晚必要时加做清洁灌肠。

3)药物:术前3d卡那霉素1.0g+甲硝唑0.4gpotid,维生素K110mgimqd。

(2)要素饮食准备法:

1)饮食:术前1周内服要素饮食(如能全素、安素等)。

2)清肠:术前晚做温盐水灌肠。

3)药物:同常用的准备法。

(3)对伴有肠梗阻的患者,可采用禁食或加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每晚温盐水灌肠的方法进行术前准备。

2.药物处理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按急诊在术前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补充失血量。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诊断明确,无广泛远处转移的结肠癌。

2)经多项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而临床又高度疑为结肠癌。

3)伴有肠梗阻、穿孔或大出血等并发症。

(2)手术方法:

1)右半结肠切除术。

2)左半结肠切除术。

3)横结肠切除术。

4)乙状结肠切除术。

5)姑息性局部切除术。

6)短路吻合术。

7)结肠造口术、I期或II期根治性切除术。

8)结肠造口术。

R.处方

R.警示

早期发现是根治结肠癌的关键。对有症状如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者,提高对结肠癌的警惕性;对40岁以上有结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者,定期做电子结肠癌检查,以便发现早期结肠癌。

十一、直肠癌

R.诊断要点

(1)直肠刺激症状。(2)大便形状变细。(3)大便隐血阳性。(4)便血。(5)直肠指检触及肿瘤。(6)直肠镜活检证实。(7)腔内B超评估。

(8)B超、CT了解远处转移。(9)CEA预测预后、监测复发。

R.治疗程序和处方

1.一般处理

(1)肠道准备:同“十、结肠癌”。

(2)阴道准备:女性患者术前均需阴道准备3d,每晚用温盐水灌洗1次,手术前晚灌洗结束后,阴道内涂以2%甲紫溶液作为标识。

2.药物处理同“十、结肠癌”。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临床及病理诊断明确的肛管直肠癌,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又无远处转移者。

2)虽有远处转移,但伴发肠梗阻或明显消化道出血,估计原发灶能被切除者。

(2)手术方法:

1)局部切除术。

2)Miles手术+TME技术。

3)Dixon手术+TME技术。

4)Hartmann手术。

5)结肠造口术。

4.术前、术后放射治疗5.术后介入化疗、全身化疗6.处方同“十、结肠癌”。

R.警示

(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2)肠道准备至关重要。

(3)术式的选择仍以Miles术和Dixon术为经典;又以是否做到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4)手术中应严格无瘤操作。

十二、直肠息肉

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样病变在未确定其性质前,统称为直肠息肉,属形态学名称。病理上分为炎性、化生性、腺瘤性和错构瘤性息肉。

R.诊断要点

(1)便血、里急后重是常见症状。(2)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中、下段息肉。(3)确诊内镜检查+全瘤活检。

R.治疗程序和处方

1.一般处理凡诊断明确的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均应治疗。

(1)内镜治疗前的肠道准备:番泻叶10g配温热水1500ml冲服,或复方导泻液500ml配水至2000ml口服。

(2)手术治疗前的肠道准备:参见“十、结肠癌”肠道准备。

2.手术治疗

(1)对癌变者,若癌变仅限瘤体未侵及基底部则行局部全瘤切除术。

(2)若癌变侵达基底部黏膜或黏膜下层则应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

(3)若癌变侵及肌层应视为浸润性癌,应行根治性直肠癌切除术。

3.内镜治疗

(1)对较小的直肠息肉可在内镜下取活检后直接电灼切除。

(2)对较大的带蒂的腺瘤息肉可行圈套电灼切除。

(3)所有电灼切除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的都应行病理检查。

(4)若怀疑癌变,则应手术治疗。

R.警示

(1)术中注意止血。(2)内镜下用电灼法时注意防范肠坏死和肠穿孔等并发症。(3)息肉较多时可分批电灼治疗。(4)对直肠息肉无论采用何(第五节)肝胆胰脾疾病种方法治疗,术后都应严格随访,以便对多发、再发、复发者进行及时诊193治。(5)直肠有蒂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至肛门外,脱出息肉应与肥大肛乳头脱出相鉴别。(6)直肠息肉应与直肠类癌相鉴别。直肠类癌是起源于直肠黏膜腺内的肠嗜铬细胞(Kulchitsky细胞),早期是在黏膜深层的结节,质硬,呈黄色或淡黄色,多数直径在1cm以内,大于2cm者可能为恶性。直肠类癌常无类癌综合征,活组织检查做嗜银染色可以确诊。(7)直肠腺瘤性息肉又称肿瘤性息肉,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分为3类: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癌变率为10%—15%;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8.5%—30%,甚至高达75%,若大于2cm则有38%的癌变率。

癌变多发生在腺体中部深处,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必须及早诊治。

(郑黎明)

(第五节)肝胆胰脾疾病

一、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通常指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脏感染。感染最常来源于胆道系统,其次为门静脉系统和全身性脓毒症。

R.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1)寒战和高热,呈弛张热。体温在38—40℃之间,伴大量出汗,脉率增快。(2)肝区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如炎症刺激膈肌,或感染向胸膜、肺扩散,可引起胸痛、右肩牵拉痛、刺激性咳嗽或呼吸困难等。(3)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脓毒性反应及全身消耗。(4)体征:肝区压痛、叩击痛和肝大。并发胆道梗阻的患者常出现黄疸。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达(10—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90%,并可出现核左移或中毒颗粒。(2)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移换酶、碱性磷酸酶升高。

(2)B超检查:首选,可显示肝内液性暗区,区内有“絮状回声”,并可显示脓肿的部位、大小及距体表深度。

(3)X线平片及CT:(1)X线平片:可见肝脏阴影增大,右侧膈肌升高和活动受限,肋膈角模糊或胸腔少量积液,右下肺不张或有浸润,以及膈下有液气面等。(2)CT:肝脓肿在CT图像上表现密度减低区,吸收系数介于肝囊肿和肝肿瘤之间。

R.治疗程序和处方

1.一般处理及时治疗原发病灶,控制糖尿病和全身支持治疗。2.药物处理抗生素治疗:

(1)对致病菌尚不明确的患者,方案有三种:

1)氧哌嗪青霉素2.0—3.0ivgttbid[儿童80—100mg/(kg·d)](皮试)

庆大霉素4万—8万Uim或ivgttbid(儿童禁用)

甲硝唑注射液0.5ivgttbid—tid

2)头孢曲松钠(罗氏芬)2.0ivqd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0.2ivgttbid

甲硝唑注射液0.5ivgttbid—tid

3)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2.0—3.0ivgttbid

或阿莫西林舒巴坦(西迪林)2.0ivgttbid或tid

甲硝唑注射液0.5ivgttbid—tid

(2)如已经明确肝脓肿的致病菌,则可按下列原则选用抗生素:

1)肠杆菌科敏感菌株感染(下列3类药选择2类各1药联用):

——青霉素类(哌拉西林、氟卞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皮试);——氨基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

肠杆菌科产酶耐药菌株感染:

——头孢西丁+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第三代头孢菌素中任一药单用或与氨基苷类联用;——氟喹诺酮类(静脉给药),单用或与其他药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亚安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1∶1合剂。

2)肠球菌科敏感菌株感染:

——氨卞西林(或氨卞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青霉素过敏者禁用)(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链霉素(皮试)、庆大霉素2类药各选1药联用。

肠球菌耐青霉素类而对氨基苷类敏感菌株感染: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与链霉素(皮试)、庆大霉素2类药各选1药联用。

3)金葡菌(产酶株)感染:

——青霉素类(苯唑西林、邻氯西林),(皮试);氨基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头孢呋新3类中选择2类各1药联用。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金葡菌MRSA菌株感染: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单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利福平、磷霉素和氟喹诺酮类。

4)合并厌氧菌感染:

——头孢西丁+甲硝唑/替硝唑/林可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甲硝唑/替硝唑。

3.手术治疗

(1)肝脓肿切开引流术:

1)经腹腔切开引流术。

2)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肝右叶前侧和左外叶的脓肿,已与前腹膜紧密粘连。

3)后侧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肝右叶膈顶部或后侧脓肿。

(2)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或加置管引流术。

R.警示

(1)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尽管目前对本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都明显改进,但其病死率仍高达30%—65%,其中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死率为50%—88%,孤立性肝脓肿仅为9.4%—31%。

(2)应本着“早期、足量、联合”的原则应用抗生素,以限制脓肿的形成和发展。对患者就诊时尚无细菌培养结果者,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如患者原发病为胆道感染或门静脉系统感染者,可按“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菌”选用抗生素;如原发病为脓毒症者,可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细菌培养报告出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3)抗生素不能代替外科引流。凡脓肿较大,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溃破后并发腹膜炎、脓胸等,应立即进行手术引流。(4)在治疗肝脓肿的同时,必须及时治疗原发病灶。(5)约有25%的隐源性肝脓肿患者伴有糖尿病。故在治疗肝脓肿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监测和控制患者的血糖。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