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水稻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7580100000004

第4章 水稻病害(3)

水稻叶片上出现暗绿色病斑,重者全叶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是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国内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现,但在许多新病区多为局部发生。受侵染的水稻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能够达到50%。如果在分蘖期出现凋萎型白叶枯,造成稻株的大量枯死,损失就会更大。

【危害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人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4种类型:①叶枯型:是白叶枯病的典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重一般在分蘖后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迅速向下纵横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部交界线明显重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②急性型: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③凋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尔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折断病株的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可见大量黄色菌液溢出。剥开刚刚青枯的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④黄叶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病株的新出叶均匀褪绿或呈黄色、黄绿色宽条斑,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之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

【侵染循环】带菌稻种和病稻草是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老病区以病稻草传病为主,新病区以带菌谷种传病为主。病田长出的再生稻和自生稻病株,可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从叶片的水孔、伤口或茎基和根部的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人较进人维管束后在导管内大量增殖,并扩展到其他部位。病菌在病株的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后,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菌脓,借风雨露滴或流水传播较进行再侵染。

【发生特点】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C时最盛,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或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人,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一般以中稻为主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地区病害易于流行。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田间郁闭、湿度大,易发病。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都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人。地势低洼伤伤C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的地区发病也重。

【防治措施】以检疫、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检疫不从病区引种,防止种子带菌传播。

(2)农业防治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采取旱育秧技术,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排灌能力。在水稻分蘖末期适当晾田,浅湿管理,防止大水串灌、漫灌和长期深灌。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较提高植株抗病力。

(

(4)田间喷药在水稻三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施1次,预防本田发病。发病初期应及时喷药。在发病季节,如遇台风或暴雨天气,要在风雨过后立即用药保护。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11.叶片上初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后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是什么病害?

水稻叶片上初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后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细菌性病害。水稻发病后,造成叶枯,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40%-60%。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溃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随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从气或伤口侵人随大量繁殖。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随故在病部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

【发生特点】一般粳稻较籼稻、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小叶型品种较大叶型品种抗病;叶片窄而直立的品种较叶片宽而平展的品种抗病。一般苗期易感病,成株期较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表现也有很大差异。在气温25-28°C、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最适合于病害发展。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有利于病菌的侵人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比例不当随或偏施、迟施氮肥均易发病。病田水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水、干旱也有利于病害的扩展和蔓延。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检疫为基础,重点抓好农业防治。具体防治办法参考“水稻白叶枯病”。

12.水稻病株根节出现褐色或深褐色腐烂,是什么病害?

水稻病株根节出现褐色或深褐色腐烂,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该病是由菊基腐欧氏菌玉米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发病轻,引起千粒重下降、出米率低,严重时水稻颗。

【危害症状】一般在分蘖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生,主要危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①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重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色,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②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③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该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

【侵染循环】目前对该病的侵染循环尚缺乏系统研究,初步认为,病菌能在病稻草和田间病残体中,以及田边的菖蒲等杂草上越冬,种子带菌也可能为初侵染来源之一。病菌由植株伤口侵人。大田发病一般有3个明显高峰,即分蘖期进人第1次发病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孕穗期为第2次发病高峰,以“剥死型”病株为主;抽穗灌浆期为第3次发病高峰,以“青枯型”病株为主。继后出现枯孕穗、白穗等症状。

【发生特点】一般粳稻发病重,糯稻次之,籼稻轻。苗期重,成株期轻。偏施氮肥、土质黏重、地势低、排水不良发病重。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可参考“水稻白叶枯病”。

(2)种子处理。

(3)田间喷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应以预防为主,一定要在水稻发病前施药,否则将影响效果,应在水稻移栽前7-10天、分蘖期、抽穗前期各施药1次,效果显着。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13.部分秧苗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是什么病害?

水稻秧苗期部分秧苗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是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该病是种子带菌引起的病害,俗称心腐病。

【危害症状】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受害,但主要发生在秧田期,从稻种萌发第1片真叶时即显现症状,在秧苗的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至黑褐色;病菌侵害未展开叶片引起心腐,严重时有恶臭。在成株叶片上,病斑多从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然后沿中脉向上下发展,成为深褐色长条斑,最后病部腐烂,有臭味,叶片枯死该病株一般高于健株,无效分蘖多;病穗的穗颈伸长,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不实。

【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人。

【发生特点】该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5-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生轻重与稻苗受淹程度有关,受淹时间愈长,淹水愈深,发病愈严重。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种子处理和发病初期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建立合理有卩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当稻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以减少损失。认真处理带病稻草。不用带病稻草做覆盖物或扎秧把等,防止病菌直接侵染秧苗。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方法同“水稻白叶枯病”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对发病田块及其周边田块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14.水稻叶鞘基部上有纵向短线状紫褐色条斑,严重时全部叶鞘变为紫色,是什么病害?

水稻叶鞘基部上有纵向短线状紫褐色条斑,严重日寸全部叶鞘变为紫色,是水稻窄条斑病。水稻窄条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又称水稻条叶枯病、褐条斑病、窄斑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南方地区普遍发生严部分地区发生严重。

【危害症状】主要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普遍发生。①叶片染病,初为揭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扩展,出现四周红褐色或紫褐色、中央灰褐的短细线条状斑,抗病品种的病斑线条短,病斑窄,色深。发病严重七病斑连成长条斑,导致叶片早枯。②叶鞘染病,多从基部出现细条斑,后发展为紫褐色斑块,严重时可致全部叶鞘变紫,其上部叶片枯死。③穗颈和枝梗染病,初为暗色至褐色小点,略显紫色,发病严重使穗颈枯死,注意与穗瘟区别。谷粒受害多发生于护颖或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其次是在种子上越冬,第2年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稻田,由气或水孔侵人,引起发病。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

【发生特点】阴雨高温气候有利于发病;生长后期受低温侵袭,加重发病。缺磷,长势不,发病重。长期深灌发病重。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普遍发生。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参见“稻瘟病”。病稻草集中处理,减少菌源。浅水勤灌,及时晒田,促进扎根,及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防治该病害较为有效的方法,抽穗前后喷2-3次。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病。

15.水稻剑叶叶鞘上有暗褐色虎纹状病斑,是什么病害?

水稻剑叶叶鞘上有暗褐色虎纹状病斑,是水稻叶鞘腐败病。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国内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发生较多,尤以中稻及晚稻后期发生为重。杂交稻及其制种田发生普遍。病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若出现枯孕穗,则损失更大,减产可达20%以上。

【危害症状】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①幼苗染病,叶鞘上生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②分蘖期染病,叶鞘上或叶片中脉上初生针头大小的深褐色小点,向上下扩展后形成菱形深褐色斑,边缘浅褐色,叶片与叶脉交界处多为褐色大片病斑。③孕穗至抽穗期染病,剑叶叶鞘先发病且受害严重,叶鞘上产生褐色至暗褐色不规则病斑,中间色浅,边缘黑褐色较清晰,严重时出现虎斑纹状病斑,向整个叶鞘上扩展,致叶鞘和幼穗腐烂。湿度大时病斑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子和病草上越冬。侵染方式分3种:一是种子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从生长点侵人,随稻苗生长而扩展,有系统侵染的特点;二是从伤口侵人;三是从气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人。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若进行再侵染。病菌侵人和在体内扩展最适温度为30V,低温条件下水稻抽穗慢若病菌侵人机会多;高温时病菌侵染率低,但病菌在体内扩展快,发病重。

【发生特点】孕穗期降雨多,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早稻及易倒伏品种发病重。氮肥过量、过迟或田间缺肥时发病重。害虫多的田块易发病。田间湿度高、通透性差,发病。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采取旱育稀植技术可明显减轻发病。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分期施肥,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沙性土要适当增施钾肥。浅水勤灌,适时涸田,使水稻生育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参见“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