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7578700000003

第3章 概述(2)

(1)营养丰富,且具药用价值乌鳢作为食用,不仅骨剌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其比鸡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质高。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对乌鳢特别喜食。目前港、澳市场乌鳢缺货,价格走俏,供不应求,其价格是鲤鱼、草鱼的3—4倍,深受消费者欢迎。

(2)生长快、产量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乌鳢苗可达300—500克/尾,二龄鱼可达1000—220克/尾。小水体集约化养殖,产量可达2500—4倍0千克/亩,甚至更高,经济。

(3)生命力强,适应性广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他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另J强,即使在其他鱼难以生存的环境中,也能生活。如遇冬季低温水浅,乌鳢能将身体后半部潜埋淤泥或杂草中,头露水中不食不动也能生存下来。乌鳢在缺的水体中也生,至在水条下,只要保持鳃部和皮肤湿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由此可见,乌鳢适合我国广大地区养殖。

(三)乌鳢的池塘养殖现状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

乌鳢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鱼类,它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营养丰富的品种,不仅肉味鲜美可食,且又具有滋补、养血生肌等药用价值,因此,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乌鳢属于肉食性鱼类,素有捕食其他鱼类的习性,因此又一直被养殖业视为害鱼而加以捕杀、清除。再者由于自然江河污染严重,鱼类生活环境恶化,致使乌鳢的天然资源也遭到破坏,产量日益下降,近20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靠乌鳢的自然产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兴旺,乌鳢则成为发展名、特、优鱼类养殖的重点对象之一。

1.乌鳢的人工繁殖

据《水生生物集刊》报道,有关乌鳢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开始试验,并初步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但当时这项成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80年代末期,随着人对乌鳢养殖观念的改变,才又引起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兴趣,并先后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等10多个省份开展了乌鳢的人工繁殖试验,均获得成功。

乌鳢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在于打破了乌鳢筑巢产卵、看守孵化、保护幼鱼等特有的天然习性,其人工繁殖操作过程同其他鱼类的人工繁殖相似。乌鳢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有三点:首先是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度要好,尤其是雄性亲鱼成熟好至关重要。其次是水温适宜,乌鳢要求产卵水温比其他温水鱼类偏高一些,一般在25°C以上,最好在28°C左右。第三是雌雄配对得当,采取配对或雌雄比为1:2都可以。具备上述条件后,人工注射适量催产激素素HCG、LRH—A及多巴胺等,都可使乌鳢在短时间内集中产卵。乌鳢人工繁殖的自然受精率可达90%左右J孵化率在85%以上,这为池塘养殖乌鳢的发展提供了苗种物质基础。

2.乌鳢的池塘养殖

近几年乌鳢的育种及成鱼养殖技术也有所发展。据《齐鲁渔业》(1997年)报道,陈英优等人采用土池和水泥池培育乌鳢鱼种,规格达到7.5—11.5厘米,成活率分别达到58.5%和37.5%;柳富荣等(1996)利用网箱培育乌鳢鱼种达10厘米,成活率可达70%;1996年南京市淡水水产研究所茆健强等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对3.2厘米的幼鍾行诱食3J化,15天后大部分鱼上浮摄食,在人工饲料驯化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在成鱼养殖方面,《内陆水产》(1994)报道,湖南省沅江市大面积推广池塘套养乌鳢夏花,放养规格为6.7厘米,每亩插放养密度为15—20尾,套养面积在万亩上下,年底检查平均每亩产乌鳢13.5千克。又据《内陆水产》(1997)报道,湖南省沅江市南大膳村郑新民等4户农民利用小水体搞乌鳢集约化养殖,面积934平方米,总产乌鳢3400千克,折合亩产2平7千克,亩产值5万元,规页成果仓检国乌鳢养殖的最高纪录。

我国池塘养殖乌鳢大都始于1995年,主要采取在主养鲤鱼成鱼池中套养或混养乌鳢的方式。吉林省1995年在德惠市夏家唐“2814”项目渔场一个10亩鱼池中混养乌鳢春片1300尾,平均规格为12厘米,秋季检查平均体重200克,较大个体为350克。1996年在月亮泡水库鱼种站102号鱼池中套养乌鳢夏花100尾,第二年春抽样8尾,平均规格为507.5克。1997年在月亮泡水库鱼种站一个5.2亩鱼池中混养乌鳢104尾,平均每亩20尾,放养规格0.25千克,出池98尾,成活率为94.2%,平均单产26.4千克,总产137.2千克。1998年乌鳢放养规格较大,为每尾0.4千克规0月份验收,抽样13尾,平均规格为3.15千克。此外,该省大安市水产良种场,1998年在主养鲶鱼池中,以投喂河蚌为主,亩混养20尾乌鳢也取得可喜成果。10月份出池,鲶鱼平均规格达350克,最大550克;乌鳢平均规格为100克,最大个体1400克,成活率达年%。

经过几年的试验观察,在主养鲤鱼等成鱼池中每亩套养或混养20尾乌鳢的情况下,不需要增加投饵,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的方法。

3.乌鳢的综合开发利用

(1)适合加工乌鳢肉营养丰富,可加工成半成品供应市场。据测定,每100克乌鳢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9克,碳水化合物1.2克,并富含人体所需要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因此,可以巴乌鳢肉加工成“肉片”、“丸子”“肉焰”等各种半成品供应市场,满足人们的需求。

(2)药用价值高乌鳢具有药用价值,有去瘀、滋补、调养的功效。在南方,一般做外科手术或者创伤后,都有食用乌鳢的习惯,这是因为乌鳢肉具有生肌补血、收敛、加速嫩肉芽生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据资料报道,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运用现代酶学工程技术,分解乌鳢鱼体,添加其他辅助配料制成“乌鳢口服液”,经动物学实验证明对促进伤口愈合有明显作用。此外,乌鳢肉还具有抗衰老、提高耐力和增强记忆等功效平深受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欢迎。

(尾鱼皮制革乌鳢鱼皮的花纹清晰,图案美观、漂亮,且皮质弹性强平坚韧耐用,可以力卩工成各种皮制品平如皮鞋、腰带、钱包等高档商品。

4.乌鳢人工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乌鳢的人工养殖发展速度同其他一些名、特、优鱼类比较还是比较缓慢的,除了人们主观观念转变比较慢外,目前主要是受其种源、饵料以及养殖技术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为今后发展乌鳢人工养殖的关键。

(1)提高乌鳢苗种成活率从国内或众多地方来看,乌鳢的人工繁殖虽已获得成功,解决了过去到江湖中捞取乌鳢苗种的方式,但该项技术尚未完全普及。尤其是鱼苗鱼种成活率偏低,大都在30%左右,还不能做到大批量地生产苗种,因此满足不了养殖生产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乌鳢属于肉食性鱼类,当饵料缺乏或苗种规格不整齐时,弱肉强食,互相残杀,致使成活率偏低。因此,要提高苗种成活率,一是要尽快研制出适口的人工配合饲料,二是要按苗种规格大4、实行分养,三是提高养殖技术,才能达到提高苗种规格及其成活率的目的。

(2)加强人工饲料的研究乌鳢的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完全解决,目前养殖日通常使用野杂鱼等天然饵料,饵料系数一般在3.5—4。在大规模发展池塘养殖乌鳢时,天然饵料供应则无法保障。因此,应尽快加强对廉价、适口的人工配合饲料及诱食投饲技术的研究。

在南方,目前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大部分是采用70%小杂鱼、20%豆粉特%酵母粉,及其他矿物质、维生素以及粘合剂等混合成团状饲料投喂。也有人将鱼粉、糠麸、饼类、玉米面等配成颗粒饲料,但要求蛋白质达到40%。

同时,目前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尚需进一步完善。

综前所述,乌鳢同其他名、特、优鱼类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X对水质、水温等生存环境条件适应性特别强的优点目因此,比较适合我国广大地区的湖泊、水库、池塘特、水面及塘坝养殖。目前可采取套养或混养的方式,在亩放20尾情况下,较易形成规格化成鱼及一定产量。此外,乌鳢的综合开发利用内涵广、前景可观。乌鳢的鱼肉可力卩工成各种半成品,丰富市场,提供人们食用目而且还可以搞鱼肉及皮革的深加工,形成—科技产品。

总之,乌鳢较其他经济食用鱼类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易形成产业化目但要进一步改变旧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实行科学养殖,促进乌鳢养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