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团头鲂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7566100000007

第7章 团头鲂的成鱼词养(1)

团头鲂的食用商品鱼按其生长速度、年龄及营养成分等方面综合评价,应该是体重400—600克之间最为理想,其理由有:一是400—600克的成鱼在池塘饲养只要一冬龄二夏龄,即一年鱼种,半年成鱼,生长速度快。二是未达性成熟,肉质细嫩。三是营养成分优,鱼体粗蛋白含量在17.5%以上,水分75%,脂肪5.5%,含肉量78.1%,可食部分高二四是商品形象和规格好,1尾鱼装盆十分圆满。因此成鱼饲养应以生长期短的池塘饲养和大水面拦网饲养以及网箱饲养为重点。

(一)池塘饲养团头鲂

池塘养鱼是指小水面的养殖。池塘水体相对封闭,可人为控制水源水深,调节水质,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二同时连片鱼池便于管理、投喂,可有计划起捕供应市场二池塘既是养鱼场所,又是活鱼库二发展池塘养鱼,对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生发展农村经济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增加农民收人,活跃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有着悠久的养鱼历史,池塘养鱼总结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形成一套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近几年,我国养鱼业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研制出配合颗粒饲料养鱼和人工增氧等措施,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池塘养鱼内容。采取主体鱼饲养方式,进行技术改革,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绿色水产品——肉质会田嫩、低脂高蛋白的团头鲂,称之“931”生态养殖工程。其养殖技术如下:

1.池塘的环境条件池塘是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池塘条件对鱼类的生活和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养殖鱼类和池塘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彼此联系的规律,掌握池塘环境条件变化的特点,才能进一步控制池塘环境条件,使之更适宜于养殖鱼类生长的要求,提高池鱼的产量。

(1)池塘的水温温度是鱼类生长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生长,而且还影响其他环境条件,从而间接对鱼类发生作用。

(1)池塘水温变化的特点:池塘的水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池水温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昼夜差异。由于水本身的热特性,使池塘水温的变化和气温变化不尽相同。水的比热高于空气,池塘水基本上不流动,因此水吸收热和放出热都比空气慢,不易产生激烈变化。池塘水温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变化幅度小得多,一天中的平均温度是水温高于气温,白天平均水温一般低于平均气温,而晚上则高于气温。从昼夜变化看,一般下午2—3时水温最局,早上日出C最低。

池塘水温的年变化幅度也较气温4,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月份均较气温要晚一些,一般1月最低掌—8月最高。

水的透热性小掌因为进人池塘水的基本热能是太阳光能,所以只有水的表面受热。同时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其传热性极小,池水热能传播主要靠风力混合和水的对流。白天当太阳热力到达水面,使上层水温升高时,热力向下层传导非常慢,且愈向下传热力愈小,即温度逐渐向下递减。特别在夏秋高温季节,深水池塘,上下层水温垂直差异更明显,一般可达2—3°C。夜间因池水对流和风力作用,上下层水温趋向一致。

(2)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水温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D向鱼类的摄食和生长,一般是随着温度的上升,代谢相应加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快。团头鲂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30°C,15°C以下食欲下降,生长缓慢。

水温还影响水中溶氧量,从而间接影响鱼类生长。通常溶氧量随水温升高而下降。水温升高,鱼类代i射增强,呼吸加快,耗氧率增高,加上池中其他因素耗氧作用也加强,因而容易产生池水缺氧,夏秋高温季特别明显,必须引起注意。

温度对池塘物质循环强度有重要影响,在最适水温范围内,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大大加快,因而f旨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给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使池中各种饵料生物都得以加速繁殖。池塘物质循环强度随之提高。如果池中存在有害的细菌和不能为团头鲂所利用的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时,在合适的温度环境里会不利于主体鱼的饲养,因此,清塘消毒措施十分。

(3)池塘水温的控制:目前生产的技术水平对池塘水温只,同池塘温。

春季,越冬池水宜浅,有利于水温的提局,池边不宜种植局大树木,池中不应生长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免遮蔽阳光,影温的提。

(2)池塘水中的溶解气体池塘水和其他天然水体一样,会溶解各种气体。其中对鱼类影响最大的为氧,其他尚有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等。

(1)池塘水溶解氧的变化特点及对鱼类影响:

A.池塘水中氧的来源。鱼池氧的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水较肥的池塘,浮游植物繁殖量大,光合作用产氧量也高。尤其是在水温高、天气晴朗时光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溶解于水中,常使池水溶解氧量达到过饱和的程度。鱼池氧的另一个来源为空气中的氧,但一般溶解度不大,而且静止水体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表层,不容易传到下层。在有风力的情况下溶解氧会大一些。

池塘消耗氧主要是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在精养鱼池里,以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有机物耗氧量最多。池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在其分解过程中会消耗较多的氧。另鱼类的呼吸作用也消耗一定的氧,同时水中溶氧也会自然向空气中扩散光也会损失一部分。

B.池塘溶氧变化的特点。

a.昼夜变化。白天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水中含氧量高,晴天下午2—4时可达到饱和。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池中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水中溶氧量大减,黎明前降到最低,这时常使池塘缺氧产生鱼类浮头。

b.垂直变化。由于池水的透明度小,白天上层水的光照比下层好得多,且上下层的浮游生物分布很不均匀。上层浮游生物多,光合作用的强度和产生的氧要比下层高得多,同时由于池塘受风面小,上下水层的混合作用不强,下层氧被消耗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尽管上层水的溶解氧可达过饱和,而下层水的溶解氧却很低,上下层的氧差可高达10毫克/升以上。下层水要到晚上池水产生对流时才能获得上层氧的补充。一般日出后上下水层产生溶氧差,下午到最高峰,日落后。

c.水平变化。池水溶氧的水平差异主要受风力影响,风力作用使下风处浮游生物密度比上风处大,风力所引起的波浪也是下风处大于上风处,因此,下风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氧和空气中溶入的氧都比上风处高。上下水层都是这样。而清晨溶氧水平变化恰恰相反,是上风处大于下风处,这是因为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因而夜间下风处的耗氧量也高,所以清晨池鱼浮头一般总是趋向上风处。

d.季节变化。池水溶氧高量多处于夏季和秋季,低量也在夏秋季。因为夏秋季池塘浮游生物数量多,光合作用产氧多,耗氧因子多,耗氧作用均较强。上下层的氧差也大,容易在黎明时发生鱼类浮头,水温低的季节,氧量高低差也。

C.氧对养殖鱼类的影响。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生长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低氧对鱼类生长极为不利。团头鲂的摄食和生长的适宜含氧量为5—5.5毫克/升,溶氧过低会引起其浮头,严重时会窒息死亡。溶氧对有机物的分解和池塘物质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重视池塘氧态和改善池塘溶氧状况是获得局产措施之一。

D.池塘溶氧的控制。水是适当扩大池塘面积,面积大的池塘溶氧变化相对较,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缺氧。二是池水不宜过深,防止下层缺氧二三是及时清除池底撤泥,减少有机质分解耗氧。四是及时注加新水,改善水质、增加溶氧。五是采用增氧机机械增氧等措施,增加池水溶氧量。

(2)池塘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的状况及其对鱼类的影响:

A.二氧化碳。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变幅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分解的情况而转移,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中二氧化碳高,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释放氧气多低对鱼类生长有利。但二氧化碳含量高低也会使鱼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血液pH值降低,并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促使鱼类呼吸加快。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引起鱼的昏迷和死亡。水般鱼池中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达到危害鱼类的浓度。但在北方冬季长期冰封的鱼池,二氧化碳可能积累到相当高的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所形成的碳酸会使水的酸度增加低pH值降低,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在夏天,池中游离二氧化碳超过40毫克/升时,表示池水被污染至危险程度,大量有机物的分解可能造成鱼池缺氧,使池鱼窒息死亡,必须引起注意五解决的方法是施加生石灰,以增加水中钙离子和碳酸氢盐,提高二氧化碳的贮量,增强调节游离二氧化碳和pH值的能力。若游离二氧化碳过高,主要是水中有机物过多或池底齡泥过多引起,应予清除。

B.硫化氢。硫化氢是在缺氧状况下含硫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的,或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由于硫酸盐的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生成硫化氢。

硫化物和硫化氢都具毒性。硫般在酸性条件下,大部分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夏季在精养鱼池的底部,容易呈缺氧状态,因此具备了产生硫化物和硫化氢的条件。由于池底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产生较多的有机酸,降低了pH值,因而硫化物大都变成了硫化氢。在水中溶氧增加时,硫化氢被氧化。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是与血红素的铁化合,使血红素减少,对鱼类具很大毒害。与其他水生生物相同,养殖团头鲂池塘中不允许硫化氢的存在。

C.氨。水中氨是由于氧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由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生成。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以氨的状态排出,淡水鱼类也是这样。

氨在水中部分生成铵离子(NH+),两者达成化学平衡。氨和铵离子的含量取决于水体pH值。pH值4、于7时几乎都以铵离子存在,pH值大于11时则以氨存在。氨和铵离子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

氨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是极毒的,铵离子无毒。氨在浓度低时也可能抑制鱼类的生长。池水中的氨一般很少,鱼类和水生动物排泄的氨被大量池水稀释,硝化纟田菌可将其转化为硝化盐,因此对鱼类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但在高密度的精养鱼池,尤其是换水不良时,氨很可能会积累到影响鱼类生长的浓度,要予以注意。底层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造成氨的积累。

2.鱼池。

标准的鱼池是提高池塘养鱼产量的基本条件,首先是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1)水深水深1.8米左右。水浅时鱼类活动空间减少,溶解氧和温度变化大;若水太深UJ溶解氧反而低,对鱼类生长不利。

(2)面积一般为6—10亩。面积适当大,鱼活动范围广,水面受风力作用也大,既能增加溶解氧,又能使上下层水不断对流,可改善各水层的水质。面积过小影响鱼的产量。

(3)土质以壤土为最好首纟土次之,沙土最差。壤土具黏性,透气性适中,有机质分解较好,吸肥力强,营养盐不易。

(4)鱼池形状及环境以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为3:2左右,东西方向,可相对延长日照时间,增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首提局水中溶氧,冬季可提局水温。周围要广阔,不宜有局大树木和高大建筑物首尤其是南面。

(5)清理鱼池池底过多的腐殖质会大量消耗水中溶氧,促使水呈酸性,对鱼类生长不利。经常清除腐殖质不但可增加蓄水量,而且可为陆生作物提供肥料。

3.放养

(1)主体饲养团头鲂按照生态养殖工程技术要求,“主”、“配”、“带”鱼放养模式。

鲴鱼作为额外的产量,它不与鲢鱼、鳙鱼争食,且有清理杂质、改善水环境的能力,作为水环境保护,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放养,每亩可获增产30千克左右。

(2)草鱼、鲂鱼为主养鱼以草鱼、团头鲂的放养为主,使它们的产量达到总产量的60%,带养40%鲢鱼、鳙鱼,鲢鱼与鳙鱼之比为6:1而g养鲤鱼利用底层空间。鲤鱼每亩放养60尾。

(3)团头鲂为配养鱼以青鱼、草鱼为主体的饲养模式,产量占总产的50%,投螺、蚬、草类饲养青鱼、草鱼,利用青鱼、草鱼的粪便培养浮游生物供养鲢鱼、鳙鱼。团头鲂作为搭配品种,培养二龄大规格鱼种,产量为6%—8%。

4.饲养管理

(1)放养前的准备根据高产渔区的经验,提早放养是获得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鱼种放养应在春节前完成,提早冬放;东北和华北地区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C时放养。温度低时放鱼种,鱼种体质结实,鱗片紧密,拉网、运输和放养操作时,不易受伤,可减少伤亡,提高成活率,也可使其早日池,早开食,延长生长期。放养鱼种还应注意天气,以晴天为好。

鱼种放养前要先进行清塘消毒,每年冬天进行,天气寒冷,池底经过日晒和冰冻,淤泥中有害生物易冻死,是清塘的好时机。干池后,清除池中过多的淤泥,修整池埂,堵漏,平整池底,清除池边杂草,再用生石灰消毒。

(2)鱼种准备根据确定的产量指标和设计的放养模式,准备品种配套、规格齐全、数量足够的鱼种。

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肥满结实,背部和尾部肉厚,体形正常,鱗片完整,体表光滑,体色和眼睛闪亮,在手中跳动激烈,在流水中能顶水逆游,下网箱中游泳活泼,密集成群,头向下,只见尾鳍煽动不见头。

(3)鱼种下池准备好工具,邻近鱼池迁移鱼种,经过两次拉网锻炼即可下池。用水桶挑或大篓抬,均应加水进行,使水淹没鱼体即可,要快运轻放。放人池塘时将容器口稍低于水面,让鱼种自行游出容器。远途或充氧密运的鱼种,应经过三次拉网锻炼。鱼种运达后先放人网箱中,待鱼群沿网箱边活泼地游泳后方可下池。网箱要大一点,网布质软,沉水至少60厘米。拉网锻炼隔天一次,选天气晴好时进行。

(4)巡塘鱼种下池后,第二天清早即应注意池鱼是否有不良反应。如发现受伤落鱗的鱼及离群独游的病鱼等,要及时捞起。注意测量水温,确定投饵量。大生长期还应注意水环境的变化,及时开启增氧机或注加新水。平时要注意观察池鱼动态,如鱼口向水面上呼吸(即为“浮头”),表明水体缺氧,应采取应急措施。

(5)防病贯彻“防重于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要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做好食物、工具的消毒工作。饲料要新鲜。发现病鱼要及时捞起检查治疗。大生长期的5—9月,每亩用克百毒净300克,兑水50千克溶解后全池泼洒,对鱼池水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