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去过敦煌鸣沙山的朋友对那里山水神韵的妙趣描述,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去那儿感受、洗心、怡情,成了我心中的祈盼。
己丑夏天,我终于了却了这一桩心愿。来到鸣沙山下,满眼的黄沙山丘遮挡住了前行的视线。迷惑中,悦耳的驼铃声传来,随之走来几位牵驼人。他们劝我骑骆驼沿山脚绕行,可进入月牙泉景观,省时又省力。而我一心想体验一番顶着当头烈日在沙漠里攀登的感觉。
由流沙堆积而成的沙山连绵80余里,南北广布40余里,峰峦危削,山形弯环,远看,似一条昂然欲飞的金龙;近观,又如巨幅锦绸横亘戈壁,景色十分壮观。在这里,人之渺小和无助,就像一粒细沙。这里的沙子比想象的还要细软,赤脚踩在纯净的细沙上面,就像轻轻划过脚面的水波一样舒适而柔顺。攀登沙山的人很多,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全家出动。我兴致勃勃地行走在流沙上,感受着一种别样的趣味。然而,这看上去平静的软沙,往上爬却显得步履艰难,脚像被套上了绳子一样总是往后拽。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在沙山上,每一粒沙子都是滚烫的。赤裸的脚板要不断地移动,或跳跃,才不至于被烫疼,就像荒漠上疯狂的舞者。回头看一看周围的游人,他们或上或下,尽情地在这细沙上攀登着、奔跑着,有的甚至躺在沙地上,用细沙将身体埋起来做沙疗。徜徉在沙海里,凡是来这里攀登的人都会童心大发,与这大自然的绝美风景融为一体,尽情地舒展自己的身心。
从沙山上向下望去,山脚下那由两条弧线勾勒出来的一弯泉水,一览无余地进入了我的视野之中。那清澈的泉水宁静地躺在那里,醒人眼目。尤其在这水资源奇缺的荒漠之中,看到这么一处绿水甘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让人不再感到苍凉,也不再觉得寂寥,仿佛干热的漠风中带来了一丝沁人肺腑的温润。这泓清泉,就是闻名遐迩的月牙泉。它形如弯月,面如明镜,显得神秘而祥和。月牙泉形成距今已有万年,古时称沙井,因其中长有“铁背鱼”“七星草”等名贵中药而有“药泉”之称,清代始称“月牙泉”。它的神奇,还在于它静静地深藏于大漠深处,自古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这不由人心生神奇。
滑沙,是一种其乐无穷的娱乐活动。我和许多游人一起,蹲下身子,双手着地,从高高的沙坡向下滑去。此时,只觉得两肋生风,驾空驭虚,仿佛真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更奇妙的,莫过于当你伴随身后卷起的沙浪疾速下跌,耳边骤然响起由身体和沙子在摩擦中发出的“嗡嗡”的沙鸣声,如钟磬急奏,金鼓齐鸣,仿佛是从大地深处传来的声音,亲身感受“沙岭晴鸣”的佳境,真是一次美妙而独特的体验。难怪有这么多的游人不畏劳顿,从遥远的地方奔向这里,亲历滑沙的感觉,潇洒一回,将这舒心而难忘的感受永存心中。
鸣沙山是一座充满神奇的山,虽然每天都经历着无数游人的踩踏,但却从不曾改变过它的个性和形状。按照常理,这里细软的沙粒,会随游人经年累月的冲击,从山顶滑向山脚,从而降低沙山的高度。然而,由于奇特的地理条件,这里每天夜里都有一场大风从山脚刮向山顶,沙粒也就随风向上拂去,自然恢复了原来有棱有角的样子,就像神工巧匠刚刚造出来的一样,连一个脚印的痕迹也不会留下。“如山积满高千尺,映日晴烘彻六隅。”难怪有太多的诗人和画家,对它神秘莫测的变化有着数不清的赞叹和描摹。
鸣沙山与月牙泉奇妙地孪生,以其“沙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独特奇观而著称于世,自古以来不知倾倒和迷惑了多少寻幽探胜的游人。后来的一段日子,每当夜色中仰望天幕上悬挂的一弯新月,我思绪的潮水就会涌向那晶莹透亮的月牙泉,涌向那神奇而迷人的鸣沙山。
(原载2012年2月18日《人民军队》报)